【摘要】: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將“兒童是誰”的問題分成了兩個維度,即社會中的兒童與兒童構成的社會。社會對兒童的影響極其復雜,當然,兒童也用自己的力量不斷地作用于社會環境,從而使社會也更適合其生存。
【關鍵詞】:兒童;社會;影響
在我們的日常言語中,“兒童”并不是一個能得到大家一致認同的具有清晰內涵的概念。哲學關注的是作為符號和概念的抽象的兒童;心理學關注的是個體意義上具有差異性的兒童;社會學關注的則是具有獨特社會屬性的類意義上的兒童。在社會學的視野下,兒童是一個社會概念、文化概念,具有社會意義。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兒童”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產物。西方社會在啟蒙運動以前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兒童,中國的兒童概念也只是近現代社會的產物。
一、社會中的兒童
(一)兒童是社會文化的承載者
歷史的變遷在兒童身上打下許多文化的印記,盡管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社會成員對兒童的看法和文化解釋不一樣,會產生不同形態的兒童觀,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兒童自始至終是一個文化的承載者。例如,西方的古代,兒童被視為父母的附屬品,兒童沒有地位及權利。進入近代后,以盧梭為代表的新兒童觀引發了兒童觀及教育觀的革命。20世紀后,以杜威為代表的兒童中心主義的兒童觀占據主導地位。兒童逐漸開始成為一個區別于成人的獨特的社會存在。正如胡適先生所說,從一個國家的民眾對待兒童的態度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從一個時代或一種文化的兒童觀那里,我們可以大致看到處于該時代的人類或發展該文化的種族其自我意識發育到了何種程度。總體上看,兒童觀的歷史演進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步伐基本同步,一直處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之中。
兒童在受到認可、肯定的同時,也傳遞著社會文化。不同的社會需要會賦予兒童不同的文化,從教育目的就能深刻體現出來。在歷史的變遷中,兒童可以是國家的、社會的、民族的、家庭的,也可以是個體的。這些都表明,教育在為不同的社會需求所服務,而兒童就在這種需求下被印烙下文化的,并一代又一代的將其傳承下去。
(二)兒童是家庭生命的延續者
由于童年概念的缺乏,成人把兒童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按照社會和自己的要求“培養”著兒童。在家庭里,兒童常常被寄予厚望,家長希望孩子成長成他們所期望的樣子,“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中國家長所信奉的觀念,他們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輔導班,規劃孩子的成長之路,卻極大程度上忽略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及孩子自身的興趣點,他們的愛表現為對兒童未來命運的關心,而不是兒童當下的內心感受。
兒童是家庭延續愿望的承載體,被看作是光耀門庭的工具。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兒童是屬于成人的血緣團體,尤其是男孩負有維系家族的使命。在以“孝”為大的文化中,兒童不能有自我,必須聽話、順從,為了家庭的興旺,還必須要“出人頭地”。一些成人用自己的標準不停地要求著兒童,兒童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繁重的學習任務,喪失了自己應有的主體地位和自由空間。
(三)兒童是自身社會文化的承擔者
人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當然兒童也是。沒有一個個體是完全獨立于社會而存在的,離開社會這個大環境,人只能稱之為動物,所以兒童的成長也是不斷的社會化的過程,“兒童社會化”這一議題也被越來越的學者所關注。兒童通過童年期習得各種社會性的知識、規則、技能,并通過家庭、學校、同伴群體這樣一些中介機制來完成這個過程。兒童在獲得社會成員資格的過程中,要通過不斷地同化和順應來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并最終改造社會。因此,兒童在社會身份中還扮演著自身社會文化的承擔者這一角色。
二、兒童構成的社會
(一)兒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兒童對社會經濟做出了卓越貢獻。總所周知,與兒童這個群體相關的經濟條越來越豐富,市場需求越來越大。成人愿意并且樂意在兒童身上花錢,甚至兒童還未出生時,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消費體,如母親備孕、懷孕期間,各種體檢及營養品都帶動著經濟發展。隨著嬰兒出生至成年階段,兒童所提供的商機也是驚人的。小到生活必需衣食住行,大到培訓課程、旅游體驗等精神修行,兒童無一不在身體力行的推動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況且不單單作為一個生命體存在,兒童還是最大的受教育群體,學校、教育機構、書店都因為兒童的求學需要而有了市場。兒童通過自己的生存需要、求學需要加入到社會循環之中,促進了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
(二)兒童推動社會科技的進步
兒童不僅僅是科技進步的見證者,也是科技進步的推動者。從原始社會的磚木取火到現代的信息時代,可謂科技改變世界。單就學習機這一例子來說,學習機是一種輔導兒童課外學習的科技產品,它可以有效幫助兒童在沒有老師及同伴幫助的情況下自主學習和探索知識。似乎現在看起來很普通,但追溯回紙質時代,不難發現學習機的發明創造經歷了多少歲月磨練。暫且不論它的利弊,一個東西的出現必定有其意義和價值,由于社會對兒童的期待,學習機應運而生。換句話說,沒有兒童,也就不會出現學習機。從某種程度上講,兒童推動著科學技術的革新與進步。
(三)兒童影響法律公約的頒布
近些年來不斷爆出的虐童事件,將大眾的眼光都集聚到如何保障兒童身心健康和權利上。限于身體發展水平,兒童依賴于成人。其弱小、有缺陷、有待于發展,需要成人的保護和照顧,使其身心健康發展,生命得以延續。1924年,《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首次規定了兒童需要特殊照顧的條款,此后的《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及《兒童權力公約》等都明確規定所有兒童均應受到保護和協助,這應成為成人的自覺意識。
我國也簽署了相關保護兒童的公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和《執行90年代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行動計劃》、《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準則》及勞工方面保護兒童的公約,并出臺相應法律法規予以執行,如憲法保護兒童的條款、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法 、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 、母嬰保健法 、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等。
綜觀相關法律文件可以發現:法律雖以權利為范疇,其負載并傳導出的卻是一種新的兒童觀。它與傳統兒童觀的根本區別在于不僅看到兒童因弱小而需要保護這一事實,更重要的是它不因兒童弱小而藐視兒童,而是把兒童看作有能力的、積極主動的自由主體。
綜上所述,社會對兒童的影響是極其復雜的,社會期待和社會關系格局的變化是影響兒童概念演變的主要動力,國家、學校、家庭、同伴群體都對兒童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當然,兒童也在用獨有的方式影響著社會,改造著社會,他們用自己的力量不斷地作用于生存環境,引起了社會的變化,從而使社會也更適合其生存。每個成人都經歷過童年期,都是由兒童成長為成人。在社會與兒童的相互作用下,成人應當充分尊重兒童,兒童的現在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價值的。
參考文獻:
[1]侯莉敏.兒童的生活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讓-皮埃爾·內羅杜.古羅馬的兒童[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劉曉東.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王海英.兒童是誰-基于社會學的一種追問[J].幼兒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