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苗族;傣族;文化;歷史;舞蹈。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是的少數民族,苗族的祖先“蚩尤”。其族源可追述到遠古的“三苗”殷周時代的“髳人”;秦、漢時,苗族的祖先就已聚居在今湘西、黔東一帶,即當時稱作“五溪”的地區。所以苗族是一個有著歷史積累的民族,其舞蹈文化類型屬于農耕文化型,舞蹈中有著“一順邊”的美。如今苗族多居住在云貴高原,山地的居住環境,形成了獨特的舞蹈形式。苗族比較典型的舞蹈有蘆笙舞和苗族鼓舞。苗族是一個有歷史性的民族,但是卻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在經歷歷史五次大遷徙后,苗族的舞蹈也就成為他們文字的另一種表達。苗族的舞蹈具有,自娛性、祭祀性、習俗性、表演性、禮儀性。
苗族反排木鼓舞源于苗族的祭祖儀式,木鼓長120-200厘米,鼓面直徑40-50厘米,兩端蒙以牛皮,用竹篾箍緊而成。演奏時,平置于高約140厘米的鼓架上,由一人或兩人執雙槌分別敲擊鼓面和鼓幫,高低不同、音色各異的皮革、原木之音,交織成和諧神秘的音響。按民間傳說,傳說祖先的靈魂是藏在鼓里的,奏出各種鼓點能使舞者在鼓聲中和祖先之靈溝通。因此,在祭祀祖先“吃牯臟”的重大活動中,木鼓舞是首先要跳的祭祀性舞蹈。如今的反排木鼓舞其舞蹈動作特點是踏二四拍,其頭、肩、腰、臀各部位的動律均穩定在一節拍時控中統一進行,和諧統一。全身運動以胯為動力點,甩同邊手。頭,手、腳開合度大,整個舞蹈動作約模仿蟲、鳥、魚、獸、禽的動作,變化時動作粗擴豪邁、驕健敏捷、靈巧活潑。
苗族蘆笙舞,歷史悠久,早在《詩經》中有記載:“君子陽陽,左執簧”?!缎绿茣?南蠻列傳》中已有:“吹飄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勸釂”的記載。這種以蘆笙舞為飲酒助興的風習,明清時代的文獻與地方志中多有記載。苗族蘆笙舞大致可分為祭祀性、風俗性和競技表演三種類型,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祭祀性、風俗性蘆笙舞,多演變為群眾性的娛樂活動。苗族大型的群眾性蘆笙舞,多在“苗年”、“坡會”、“花山節”、“蘆笙節”以及多年一次的“吃牯臟”等活動中進行。蘆笙舞蹈有自娛性,多由一兩對蘆笙手作為領舞,眾舞者不分男女尾隨其后,合著蘆笙曲調圍圈而舞。其舞蹈動作又有“踩”與“跳”之分:踩,是雙膝輕微屈伸,踏地移步行進;跳,是行進中,下肢“顫動”和抬腿“跳動”的同時,上身隨之自然擺動為其特色。動態上,前者嫻雅、端莊,后者柔和、瀟灑。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名稱自稱。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根據漢文資料的記載,其先民族可追溯到遠古的百越人;漢晉時期稱作滇越、撣、撩或鴻撩的古民族。如今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自治縣,其余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元江等縣。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傣族麗,四季常青。在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的哺育陶冶下,傣族人民性情溫和,善良,民間舞蹈洋溢著亞熱帶特有的風情。有關百越民族史的專家們概括為:蛇、鳥圖騰:斷發文身、習水便舟、巢居、種植水稻、語言不同、喜食異物、善鑄寶劍等。而說到蛇、鳥圖騰時,我們馬上會想到傣族民間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彎”的造型、柔軟如水波的臂部動作,以各種孔雀舞的優美形象。最具代表的莫過于孔雀舞,象腳舞以及蝴蝶舞等。傣族舞的動作細膩,柔軟又不乏內在的勁力,舞蹈動作較平穩,儀態安詳,跳躍動作較少,并以“三道彎”最為著稱。據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載:“西域獻孔雀,解人語,馴指,應節作舞”,深受人們喜愛。另外在佛經中又有孔雀明王和有關于孔雀的故事,按佛經的說法,孔雀明王菩薩“著白色繒衣,頭戴瓔珞,耳當臂釧。自有四臂,分執蓮花及孔雀尾等,乘金孔雀,結珈鐵坐白或青色蓮花上。”人們以孔雀翎獻佛,演孔雀舞要求吉祥,繪畫、雕刻中不乏孔雀的形象,工藝品、紡織品以及日用物品,飾物上,多有空缺的圖案。孔雀的美好形象,深入的美好形象,深入民族心理和事物之中。傣族民間舞蹈的動態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勻的節奏中,膝部的屈伸帶動身體上下顛動和左右輕擺;舞步的踏或跺,看似著力而下,卻是重起、輕落,全腳掌平穩著地等,是動律的基本特征。
從地域環境和歷史文化來看,苗族和傣族都是歷史悠久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其舞蹈動作有“一順邊”的共同點。這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動律和形態。在同處一個云貴高原的兩個民族,有著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類型,苗族是一個蚩尤后代的民族,傣族卻是一個溫婉、嫻雅的民族。一個是對生活充滿了求生欲望的苗族,另一個則是有著上天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的傣族。不同的生活態度對舞蹈文化的形成也有著不同的影響。經過對傣族和苗族的初步了解,同為中國文化之根的農耕文化苗族和傣族,有著農耕文化的顯明特征,且代代相傳。
從動作的和審美的角度觀賞兩個民族的舞蹈,傣族的舞蹈柔美中帶著韌勁,舞蹈給予觀眾和平安詳,柔美寧靜的傣族人民的生活會。大多數的傣族舞蹈采用的時葫蘆絲作為配樂,悠揚的音樂加上水一般的舞姿,舞姿中洋溢著亞熱帶特有的風情。而苗族在歷史文化的記載中則是一個經歷多次遷徙而存活在云貴高原的民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來祭祀遷徙圖途中沒能存活下來的祖先先輩我看來苗族的舞蹈中大多數是使用蘆笙和鼓來配樂,蘆笙配樂是用。以鼓奏樂,與天地共鳴,使其舞蹈動作多為干脆、有張力。
從舞蹈服飾來看,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在多次大遷徙的過程中,服飾成為了他們記錄文字的另一個方式,也是辨別分支的一種方法。對于苗族舞蹈來說,服飾也是較為重要的一個元素。而傣族位于亞熱帶氣候,在舞蹈中女性大多下半身穿著包臀長裙,上半身多是裹胸露臍。從服飾上可以看出來傣族的氣候炎熱,人們性格奔放。
參考文獻: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羅雄巖
《解析苗族舞蹈的地域內涵》楊天欣
《貴州苗族舞蹈與儀式》徐浩、王唯惟
作者簡介:皮慶(1994—),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湖南,學歷:研究生在讀 單位:貴州大學,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