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度副詞“怪”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較高,“怪”由最初的形容詞,經過后期的演變,其含義也逐步發生著變化,最終發展形成程度副詞。“怪”在副詞化的過程中,應用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
【關鍵詞】:程度副詞;怪;生成;運用
關于程度副詞“怪”的用法,在呂叔湘的《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對“怪”的解釋如下:1.動詞,責怪、責備。可帶“過”,必須要帶名詞賓語或兼語。如:這要怪她;不能怪小張,是老王忘記通知你了;這可怪不上我。2.形容詞,奇怪、不正常。如:怪人;怪事;怪現象。3.副詞,表示有相當高的程度,用于口語,后面必須用“的”。如:(1)怪+形+的,怪不容易的。(2)怪+動+的,動詞主要是表示心理狀態的,怪惦記他的。(3)怪+不+形/動+的,說去又不去了,這樣怪不好的。[1]“怪”一開始是形容詞,后來經過不斷地發展,才逐漸有了程度的含義,逐漸成為現代漢語中的程度副詞。
一、“怪”的起源和發展
(一)形容詞
“怪”的本義是“奇異、罕見”,在《說文解字》中隸屬“心”部,“怪,異也,從心,圣聲”。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怪”最初是形容詞,是奇異的、不常見的意思。這種用法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用例。例如:
(1)岱畎絲,枲,鈆,松,怪石。(《尚書·禹貢》)
(2)喪服兇器不入宮,潛服賊器不入宮,奇服怪民不入宮。(《周禮·天官冢宰》)
(3)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禮記·祭法》);
“怪”作為形容詞的用法,歷代都有用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成為現代漢語口語中普遍使用的形容詞之一。歷代用做形容詞的例子如下:
(1)是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脅也審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劉安《淮南子》)
(2)初謂州兵潛以撲盜耳,俄聞清嘯相呼,或歌或嘆,刀盾矛槊,囂隘閭巷,怪狀奇形,甚可畏懼,乃知非人也。比自府廨,出于州南之東門,扃鍵無阻。(北宋·話本·《太平廣記》)
(3)暮春天景物撩人興,更見景留情。怪的是滿路花生,一攢攢綠楊紅杏,一雙紫燕黃鶯,一對蜂、一對蝶……(《倩女幽魂》)
(4)羚牛有個怪脾氣,就是愛走自己熟悉的老路。(《中國兒童百科全書》)(二)動詞和名詞
“怪”除了用作形容詞之外,在古代漢語中還有動詞和名詞的用法。作為動詞,意思是責備、責怪;作為名詞,意思是奇怪的人或物。這兩種用法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了,很難分出先后,兩種用法幾乎是并行存在。例子如下:
(1)范蠡對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后乃可以成功。”(春秋《國語》)
(2)太子殆哉!君賜之奇,奇生怪,怪生無常,無常不立。(春秋《國語》)這里(7)中的“怪”是動詞,是責怪的意思;(8)中的“怪”意思是奇怪的事。這個時期“怪”仍以用作形容詞居多。
(三)副詞
“怪”由動詞的用法發展為連動式,兩個動詞連用,由于感到奇怪而發問就是用的連動式。例如:
(1)仲叔怪而問之(《后漢書卷五三》)
“怪”和“問”兩個動詞連用。之后逐漸動詞“怪”的意義弱化,詞的意義重點落在了“怪”后面的動詞上,“怪”的意義逐漸虛化充當狀語的作用。張誼生先生提出:“結構形式的變化是實詞虛化的基礎,由于結構關系和句法位置的改變,實詞由表核心功能轉變為表輔助性功能,詞義也隨之變得抽象空靈,從而導致副詞的產生。”[2] “怪”先經歷了結構關系的改變,從連動結構變為狀中結構,“怪”起到狀語的作用,和樂土《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把它定為狀態副詞,表示實施者在動作時有驚異之狀。例如:
(2)高祖怪問之(《史記卷八 本紀第八》)
“怪”經常處于謂語動詞前,起到修飾謂語的作用,逐漸“怪”的實在意義逐步虛化,經過一段時期最終“怪”發展成為表程度的副詞。“怪”作為程度副詞最初出現在兩宋時期。例如:
(3)王彪之,年少未官。嘗獨坐齋中,前有竹。忽聞有嘆聲,彪之暢然,怪似其母,因往看之。(北宋《太平廣記》)
這里的“怪似其母” 的“怪”,聯系上下文理解為程度副詞會更加合理些。自此“怪”的程度義不斷發展,大約到了明代成為一個真正的程度副詞。例如:
(4)你矮坐著怕怎么?你坐著,咱娘兒們好說話。你摸在旁里只管站著,不怕我心影么?不知怎么,我乍見了你就怪喜歡的。(《醒世姻緣傳》)
這里“怪喜歡的”是指喜歡的程度很高,和“很喜歡”意思差不多。可見,這時的“怪”已經發展成為具有程度義的程度副詞。
二、“怪”的多重用法
(一)現代漢語中的用法
程度副詞“怪”在現代漢語口語中,除了《現代漢語八百詞》中修飾形容詞和動詞之外,還能修飾述賓詞組和兼語詞組。
1、修飾述賓詞組。馬真先生認為“怪也能修飾少量述賓結構,主要是由動詞“有”充任述語的述賓結構,如怪有意思的、怪有詩意的、怪有眼光的。”[3]除了這種結構外,其他類型的述賓結構也能受程度副詞修飾。
(1)答應別人的事沒有做到,想起來怪慚愧人的。
(2)這孩子從小孤苦伶仃,怪可憐人的。
這類述賓詞組的賓語多是致使賓語,例如急人、氣人、嚇人、喜人等,其他類型的述賓結構除了“有詩意”、“有辦法”、“有你的”、“有意思”這類由“有”充任述語的外,還有“是路子”、“費力氣”、“討厭人”、“吸引人”、“知道冷暖”等等。
2、修飾兼語詞組。表示心理感受的兼語結構也能成為“怪”直接修飾的成分:
(1)鄰居家的孩子怪招人喜歡的。
(2)那個地方太危險看,你還是別去了,怪讓人不放心的。
(二)方言中的用法
“怪”在方言中運用的最為普遍,以濟寧方言為例,“怪”在濟寧方言中的基本用法是程度副詞“怪”修飾單、雙音節形容詞和表示心理動作的動詞。
1、“怪”表示兩種意義:其一,重音在“怪”上表示反諷、不滿的語氣;其二,重音在怪字后的“A”上,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1)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他還不覺悟,臉皮還怪厚來。(話說到這種程度他還不反省,臉皮挺厚的。)
(2)家里都忙死了,你不來搭把手,還玩得怪恣來。
重音在“怪”上,表示反諷的語氣,體現了說話人不滿的態度。
(3)恁別看他父母不識字,他學習還怪好來。(他父母不識字,他學習挺好。)
(4)這件衣服還怪好看來,你待哪買的?(這件衣服挺好看,你在哪里買的?)
上述(3)(4)兩個句子的重音在后,表示程度的加深,表示說話人的一種主觀態度。
2、在濟寧方言中“怪”可以加后綴構成“怪A的哄/上來”結構,也可以重疊構成“怪A怪A的”結構。如:
(1)走了一天的路,還怪累的哄/上來。(走了一天,還挺累的。)
(2)這個小孩了不得,從小就怪精怪精的。(這個小孩不簡單,從小就很聰明。)
3、“怪”在表示否定意義時要放在否定副詞“不”或“沒”之前。
(1)我這么幫他,他還不知情,還怪不識好歹來。(我這么幫他,他還不領情,真是好壞不分。)
(2)別人都攤上獎狀了,就他沒有,還怪沒面子來。(別人都獲得了獎狀,就他沒有,挺沒面子的。)
綜上所述,程度副詞“怪”是由形容詞發展而來的,動詞“怪”結構關系的變化促使“怪”逐步虛化為程度副詞。程度副詞“怪”在明清時期逐步達到成熟。“怪”在現代漢語中尤其是在方言中應用普遍且具有多種用法。
參考文獻:
[1]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G].商務印書館,1984.
[2]張誼生.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J].中國語文,2000,(1).
[3]馬真.普通話里的程度副詞“很、挺、怪、老”[J].漢語學習,1991.
[4]劉雙.程度副詞“怪”的語法化過程[J].現代語文,2008,(10).
作者簡介:姜業雨(1990-),男,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寫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