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館是縣、市一級的群眾文化事業單位,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并給群眾文娛活動提供場所。目前我國各省市基本都有文化館,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文化館將被建設。文化館作為縣、市級的文化宣傳單位為我國在地方文化建設上做了巨大的貢獻,隨著民眾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館如何在滿足民眾的精神生活的同時,突破保守與陳舊觀念的局限性,展示創新意識和拓展性,成為當代文化館建筑形式與存在意義的難題。
【關鍵詞】:基層文化;文化館;欽南區;建設
前言
各級文化館(包含群眾藝術館、藝術館)是我國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經過六十余年的建設、發展,我國已經全面建立了文化館網絡系統:省級文化館、地市級文化館及基層文化館 [1]。欽南區逐步樹立起新的文化發展理念,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著力點,以重點工程為抓手,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服務為核心,力度加大基層文化建設力度,致力于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把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基本形成以街道、鄉鎮為依托,以社區、村為基礎的文化活動網絡,推動基層文化發展,為建設現代化文明縣區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
一、欽南基層文化建設現階段與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度,把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設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凸顯、作用越來越突出。
(一)欽南區基層文化管理體制的現狀
欽南區轄區8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1個麗光場,共建有鄉鎮綜合文化站9個,其中國家一級文化站1個,二級2個,其中8個鎮文化站面積均達到380m2以上。欽南區文化館、圖書館列為國家三級館。
(二)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情況
全欽南區9個鄉鎮文化站共有工作人員34人,其中專職人員25人,兼職人員9人,各鎮文化站人員全部納入編制,實現財政撥款。全區目前登記在冊的業余文藝團隊58個,包括有采茶劇團、獅龍隊、跳嶺頭表演、花船、八音、海歌、曲藝等,總人數約1100人。
(三)基層文化建設保障機制。
“十二五”期間,中央、自治區各級加大對欽南區基層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爭取上級資金扶持,欽南區基層文化建設得到了較快發展。2014年至2015年底,欽南區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累計獲得中央預算投資(含體育彩票公益金)113萬元、自治區投資196萬元,區財政投入40多萬元。
二、欽南區基層文化建設工作舉措
(一)重領導,強組織
堅持政府主導,把基層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區委、區政府把公共文化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一同部署、一同實施、一同推進、一同考核,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組織上加強領導、工作上強力推進、政策上全力支持,考核上有硬指標,使文化工作在“四位一體”的布局中凸顯應有的作用。
(二)重制度,強建設
完善經費保障機制,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能夠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十二五”期間,中央、自治區各級加大對欽南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欽南區基層文化建設得到了較快發展。2011年以來中央、自治區、市和區本級累計投入基層文化建設資金超過1500萬元,由于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運營經費上升到區委、區政府的政策層面上規定下來,從而保證了各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正常運轉、持續發展。
(三)創新理念,創新發展
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平臺注意培養傳統人才、扶持新型人才,構建好人才隊伍梯隊式建設。[2]在組織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我們始終堅持“讓文化走進農村、走進社區,貼近百姓,融入生活,提升環境”的理念,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群眾文化活動,讓老百姓樂在其中、學在其中、融入其中。
1.圍繞各大節慶組織群眾性活動。每年元旦、春節、元宵、中秋、七一、國慶等重大節慶期間,都利用三級文化網絡組織上百場文化活動,豐富轄區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2.結合中心工作策劃主題性活動。例如,結合計劃生育,組織青春健康、婚育新風晚會;結合各類節慶,組織書畫美術專題創作展覽活動。此外,還組織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包括讀書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讀書知識比賽等,激發廣大市民的讀書熱情,評選“書香家庭”,引導讀書活動深入開展。
三、當前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難點
(一)經費扶持力度不夠
由于國家缺少剛性政策支持,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很少,除文化站人員工資外,財政部門直接投入鄉鎮的文化事業經費微乎其微。鄉鎮財政負但較重,無力投入文化事業,大部分鄉鎮文化站基本沒有收入,文化站工作運轉難以維持。由于經費緊缺,欽南區文化主管部門及直屬專業單位對基層文化工作的指導和輔導,群眾文體活動的組織開展、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等工作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制約。
(二)基礎設施設備落后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設備落后狀況與文化服務功能發揮不相適應。目前,欽南區以街道、鄉鎮為依托,以社區、村為基礎的文化活動網絡雖已基本形成,但陣地缺失、設施落后。區級沒有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陣地。通過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鎮、村兩級文化站(室)建設取得新進展,但離國家的建設標準要求以及功能作用的有效發揮還有很大差距。
(三)基層文化活動較單一
基層文化活動簡單的形式與群眾不斷提高的文化取向不相適應。隨著科技進步和廣播電視、電腦網絡的迅猛發展,農民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文化消費觀念、消費群體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傳統的文化服務如吹拉彈唱和讀書看報等已難以滿足農民群眾的需求。文化活動的手段過于簡單,形式過于陳舊,活動內容也缺乏創新,對群眾缺乏吸引力,不能較好地滿足和適應農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
四、創新發展基層文化的幾點思考
(一)要把握國家發展基層文化的機遇
我們要緊緊盯住國家對文化投入的投資動向,繼續做好一批事關全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事關文化整體功能提升的基礎項目的申報,要積極爭取國家對農村文化體育建設工程的項目,落實公共文化惠民措施,促進文化和諧。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小康社會全面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二)強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進一步強化公共財政投入的制度建設,通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開放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每年完成2-3個鎮、村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任務,配置較為穩定的農村文化專項資金,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適當提高農村文化投入的比例,使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能夠建立在較為穩定、持續供應的財政支持基礎之上。
(三)大力實施“人才興文”戰略
建立健全各類文化陣地的管理制度和培養、引進高水平文化藝術人才的機制。積極培養一支學術研究、藝術創作隊伍,著力打造文化各門類的領軍人物。“把公共文化服務當做一種行政性乃至政治性的表演”。發展全區業余文化隊伍,開展城市社區和農村文化結對共建活動。加強全區文化產業和文化產業管理經營隊伍的培訓工作。
結語
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致力推動文化強區建設,利用文化站的多功能活動室、書報刊閱覽室、信息資源共享室等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免費開放,免費提供書報刊借閱、群眾文藝演出活動、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和流動服務、青少年校外活動等。可以提高基層人群文化,對發展當地經濟,促進社會和諧相處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引自拙著 文化館免費開放亟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J]電影評介,2012.10(P103-105)
[2]徐柳.轉型時期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初探[J].科學社會主義,2006(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