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與融合使得翻譯活動應運而生。中國兩千多年翻譯史上,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其一是東漢至宋代早期的佛經翻譯;其二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其三是鴉片戰爭至五四時期的西學翻譯。翻譯出版機構是實現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中,第三次帶來的影響最為深遠,原因在于清末民初中國涌現出大批翻譯出版機構,使翻譯實現了其價值,同時西方先進文化得以在中國傳播,彌補了當時中國在科學文化領域的空白。本文將以當時幾個主要的翻譯出版機構為例,淺析清末民初翻譯出版在我國的緣起、發展和影響。
【關鍵詞】: 翻譯出版機構;緣起;發展;影響;墨海書館
人類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與融合使得翻譯活動應運而生。中國兩千多年翻譯史上,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其一是東漢至宋代早期的佛經翻譯;其二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其三是鴉片戰爭至五四時期的西學翻譯。翻譯出版機構是實現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中,第三次帶來的影響最為深遠,原因在于清末民初中國涌現出大批翻譯出版機構,使翻譯實現了其價值,同時西方先進文化得以在中國傳播,彌補了當時中國在科學文化領域的空白。本文將以當時幾個主要的翻譯出版機構為例,淺析清末民初翻譯出版在我國的緣起、發展和影響。
一、翻譯出版活動的緣起
翻譯出版是文化傳播中影響最深遠的重要形式,翻譯出版機構則是實現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當時的中國,一方面,19世紀后,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傳教,逐漸發現中國人對單純的傳教行為接受度不高,但對西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為此他們在中國創立了翻譯出版機構。另一方面,中國當時面臨空前的亡國危機,有識之士紛紛開始尋找救亡圖存的方法。在初期他們的改革并未觸及封建社會的根本,因此洋務派及之后的先進知識分子們也都開始建立翻譯出版機構,進行翻譯出版的活動。
二、翻譯出版機構的發展
早在明初,隨著中外關系及國內民族間交往的深入,語言文字翻譯受到了朝廷的重視,設翻譯機構,稱四夷館,下設若干館。后來,清朝沿襲舊制,將其更名為四譯館,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與會通館合并,又稱會通四譯館,館內設譯字生、通事若干人,專司翻譯和漢語外的各語種教學。
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設立了許多翻譯出版機構,促進了翻譯活動的發展。洋務派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壯大的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派別。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指導思想是師夷長技,中體西用,目的是利用西方先進技術,間接維持清朝統治。在洋務運動存續的35年內,文化出版事業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狀態,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及江南制造局的譯書館,是當時西學翻譯的中心。
而在此期間,清末早期來華的基督教教士也創辦了一些翻譯出版機構,這些機構服務于傳教活動,但在某種程度上翻譯了一批西方自然科學書籍。其中創立最早的是墨海書館。[2]此后一些印刷出版機構陸續成立,如美華書館、格致書室等。另外,教會醫院廣州博濟醫院也有附設的翻譯機構,先后編譯出版了大量醫藥書籍。1877年,傳教士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創設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從1877年到1886年,編譯出版了104種教科書。
三、主要翻譯出版機構
江南制造總局的翻譯館是晚清中國最大的科技著作翻譯出版機構,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政府創辦的西書翻譯機構。在當時比較系統地翻譯出版了大批西方近代科技書籍,現代科學技術就是通過該機構逐漸在中國扎根。1865年,曾國藩在上海創設江南及其制造局,為了工廠生產發展的需要,1867年,徐壽、華蘅芳等創立了翻譯館,先后聘請中外學者59人參與譯書。在當時,翻譯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西方科學中很多詞匯無法找到與之相對應的中文詞匯,但經過多番探索,找到了解決這一困難的方法,即沿用中文已有名稱,若無中文名稱則創立新名,并且開始編寫中西文詞典便于之后的譯書者進行查閱,許多譯名至今仍在沿用,足以看出該方法是科學實用的。譯書方法采用西譯中述,即外國學者口譯,中國學者筆述并潤色。該館出版的代表作品有《地學淺釋》、《佐治芻言》等。
1843年,倫敦教會傳教士麥都思在上海創辦墨海書館,這是西方傳教士在我國創辦最早的西學翻譯出版機構。創辦初期,主要翻譯出版宗教類書籍,之后傳教士發現,對中國人更有影響力的的是西學,因此開始大量翻譯出版西學書籍。在該館工作的除了西方傳教士麥都思、偉烈亞力、艾約瑟等人,還有中國學者王韜、李善蘭等。墨海書館編譯出版的西學書籍種類很多,較為著名、影響力較大的有《代數學》、《代微積拾級》、《數學啟蒙》、《重學》、《談天》等。值得注意的是,西述中譯是墨海書館首創的西書翻譯方法,該方法的問世對中國西學翻譯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廣州博濟醫院是繼墨海書館后又一個教會翻譯出版機構。[3]它創立于1835年11月4日,創辦者是美國傳教醫生伯嘉,這是中國境內第一所教會西醫醫院。博濟醫院自1859年起編譯出版了大量醫藥書籍和醫學教科書,涉及西醫眼科、外科、內科等不同領域。
1860年,美國長老會在上海設立美華書館。美華書館堪稱當時上海設備最新、最全的印刷廠,分設中、英文排字部、鑄版部、印刷部、裝訂部和倉庫等部門。之后它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上海規模最大、最先進的活字排版、機械化印刷的印刷機構,從而取代了墨海書館的地位。主要出版了《萬國藥方》、《代形合參》和《五大洲圖說》等書籍。后來美華書館中的一些出版家創辦了商務印書館,這是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出版機構,其創立標志著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端,由此我們可以說,美華書館孕育了中國的現代出版業。
四、翻譯出版機構的影響
翻譯出版機構對我國近代史的向前推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它們促進了西學的傳播,將西方先進的數學、天文學、植物學等科學知識傳播給國人,填補了近代中國在這些學科的空白,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對國人起了很大的啟蒙作用。其次,它們的設立促進培養了近代中國第一批科學家和出版家[4]。這些翻譯出版機構在翻譯西學的過程中曾經聘用了一批中國學者,他們在與傳教士合作的過程中不斷增加自己對西學的認識,開闊視野。并且后來的很多著名的學者們都受到了這些機構出版的書籍的啟迪,開始成為各種科學文化領域的中流砥柱。最后,它們大大推動了中國出版業的近代化進程,尤其是墨海書館第一次把西方近代出版印刷設備和技術傳入中國,開創了中國近代機械化印刷的先河,美華書館孕育了中國現代出版業,因此,它們都對中國出版印刷業的近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4]不得不說,翻譯出版機構的發展引領著我國與國外的文化交流及交融,是我國文化建設及人才培養發展至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李建中;雷冠群;明末清初科技翻譯與清末民初西學翻譯的對比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2]謝天振;中西翻譯簡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王又清;龔宇;王華玲;中國現代出版業溯源——清末民初外國教會在華編譯出版機構[J],出版廣角,2014年14期.
[4]馬福華;論晚清西方教會出版機構的翻譯出版活動——以墨海書館為中心的考察[J],咸陽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11期.
[5]梁嚴冰;墨海書館與中國社會近代化[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作者簡介:聶奕琛 1993年11月出生,女,漢族,籍貫:江西,學歷碩士,主要從事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