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班牙學者弗雷德里克肖姆將翻譯理論與電影理論結合起來,構建出了一種綜合的分析模式來研究影響影視翻譯的因素,并總結出了包含聲音、文字和圖像等十個編碼在內的表意符號理論。該理論不再拘泥于影視文本,更關注文本以外的因素,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對影視作品進行翻譯與賞析。
【關鍵詞】:影視翻譯;編碼;表意符號理論
一、引言
在國際文化的交流中,電影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西方影視大量涌入國內,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和喜愛,這就要求翻譯者在進行字幕翻譯工作時,必須將影視作品盡可能還原并呈現給大眾,即讓譯入語觀眾和源語言觀眾獲得同等的觀影效果。由于國內對影視翻譯研究起步較晚,因此并未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
肖姆早在2004年便提出了表意符號理論。由于影視翻譯的特殊性,“翻譯所面對的并非是單一的文字文本,而是由圖像、畫面、聲音、色彩等特殊的表意符號所融合而成的多重符號文本。”[1]因此肖姆將翻譯理論與電影理論相結合,總結出了字幕翻譯需要涉及到的十個編碼:語言編碼、副語言編碼、音樂和特效編碼、聲音的組織編碼、肖像化編碼、攝影編碼、計劃編碼、移動編碼、圖形編碼、語法編碼。前四個與聲學渠道相關,后四個與視覺渠道相關。這里我們主要討論涉及字幕翻譯的幾種編碼。
二、表意符號理論分析
(1)語言編碼
肖姆指出,諸如雙關語、多語共存、文化特異性元素等語言問題不止存在于影視翻譯中,在其他翻譯類型(如法律翻譯、科技翻譯等)中也存在。對他而言,視聽文本的語言編碼特征就是盡管這些語言基本上都是照著稿子念的,但要做到“說時好像沒有先寫下來”[2]一樣,這就需要譯者遵照相近的語域進行翻譯。例如:
a.原文:She kisses my boo-boos, she braids my hair.
譯文:她親親我的小傷口,她編編我的小辮子。
b.原文:Why are you driving him away? He’s an easy keeper.
譯文:你為什么趕他走?他是個容易上鉤的金主。
例句一的主人是一個六歲的孩童,翻譯時,也要使用兒童的語言,如“親親”、“編編”等這樣的疊詞。例句二中“上鉤”、“金主”等詞匯容易使人聯想到風塵女子,而這句話正是出自一個老鴇的口中,因此為了使譯文對受眾造成的影響與原文對源語言觀眾的影響相同,必須使用符合說話人的語域進行翻譯。
(2)超語言編碼
字幕翻譯中的超語言符號指說話人在說話期間的聲音水平、語調和停頓等非語言類的符號。在此情況下,肖姆采用在字幕中會加上圖像標志(如大寫字母、嘆號、省略號等)的方式來處理。例如:
原文:Molly:”And John, I heard you’re off to your sister’s? Is that right?”
John:”Yeah.”
Molly:”Sherlock was complaining.saying.”
譯文:莫里:“約翰,我聽說你要去你姐姐家?是嗎?”
約翰:“是的。”
莫里:“夏洛克和我抱怨……說起來著。”
上文中,莫里在提到約翰要去姐姐家時,一開始用到了“complaining”這個詞,說出口之后,發現不太合適,猶豫了幾秒后改成了“saying”。譯者在翻譯時,為了突出這一停頓,在譯文中加入了省略號,這樣便可達到和原文同等的效果。
(3)肖像化編碼
影視中有時會出現譯語無法識別的肖像符號,例如,一個人的照片或肖像可能在原語文化中很有名但在譯語文化中卻并非如此,如果它對文本理解十分重要,還需要加上說明性文字,并且文字必須與圖像保持一致性。同樣,熒幕中的文字若是如此也會造成同樣的問題。因為“一種語言的雙關語和文字游戲譯成另一種語言就會索然無味或甚至無法理解。”[3]例如:
原文:Monica:”Guys, you get now haircuts!”
Chandler:”Yes, we did. Thanks to Vidal Buffay.”
Phoebe:” Because, you know, ‘If you don’t look good, we don’t look good.’I love that vioce!”
譯文:莫妮卡:“喂,你們剪頭發了!”
錢德勒:“是的,謝謝布菲美發大師。”
菲比:“因為‘如果你們丟臉,我們也丟臉’。(沙宣廣告詞)我喜歡這聲音!”
上文中,菲比引用了沙宣美發的廣告詞,原文中并沒有標注出來,因為這句臺詞在本土文化中很容易讓人理解,但在譯語文化中,觀眾很可能不明白這句臺詞背后的含義,因此在文中需要及時標注出來。
(4)攝影編碼
影視中燈光的改變也會產生問題,這就有必要調整一下字幕顏色,除了能夠保持字幕的清晰度以外,也使觀眾方便辨認哪些是說話人的臺詞,哪些是提示信息或新聞標題等信息。除此之外,有時譯者要改變那些有文化特異性的視覺或色彩特征,因為它們可能會迷惑或誤導譯語觀眾。例如,在亞洲地區白色通常和死亡聯系在一起(如日本電影中出現的白色康乃馨),而在西方多是用黑色來表現的。
除了上述幾種以外,進行字幕翻譯時,其他幾種編碼也是不容忽視的。如計劃編碼,它要求譯者關注影片中的特寫鏡頭,翻譯那些未被說出來(海報等)但很重要的信息。
三、結語
肖姆的表意符號理論批判性的繼承了以往的翻譯理論,并且融合了電影理論,十個編碼中只有一個是關于語言的,這說明肖姆的編碼在關注非語言尤其是視覺資料時十分有用。以往的字幕翻譯主要關注翻譯方法如直譯、意譯等,而這個理論為國內影視翻譯工作者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讓人們更多研究影視文本本身的特點,更快的在該領域形成自己的理論。
隨著科技的發展,影視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字幕翻譯研究的領域中,中西方學者越來越多的交流與探討必定會使得該領域得到新的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海雅. 西方語境下的影視翻譯研究概覽[M]. 上海:上海翻譯,2007:12.
[2] Chaume, Frederic. The Turn of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New Audiences and New Technology[J]. Translation Space, 2013:17.
[3] 錢紹昌. 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 中國翻譯,2000:64.
作者簡介:宋丹雨,1993年4月10日出生,女,漢族,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人,現就讀于天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