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主體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社會關系中,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進行寫作活動的現實的人,而素質則是指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培養和提高寫作主體的素質,一要弄清楚寫作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承認并接受客體對主體素質的影響;二要注重寫作主體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的閱讀,讓寫作主體的素質不斷得到鍛煉和培養,不斷向積極的方面轉化。
【關鍵詞】:寫作主體;寫作客體;素質;實踐;閱讀
一、寫作主客體及其關系
所謂寫作主體”,指的是寫作實踐活動、認識活動中的人,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唯物辯證法認為,主體的核心作用在于其具有能動性,即寫作者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能力來創造。所以寫作主體應該是自覺的、能動的。而寫作主體之所以能夠成為寫作主體,之所以能夠自覺地、能動地從事寫作活動,正是因為其本身具備了從事寫作活動的一些基本條件、基本素養。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里指出:“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①,意思是說,要領會為文之道,首先要積累知識、辨明事理,要參考自己的閱歷來獲得對事物的透徹理解,并訓練情致以整理、運用文辭。他的主張正與我們強調的寫作主體在生活、文化知識、思想、審美等幾個方面的素養相一致。而寫作素質,主要是指主體的技能、技巧、知識,思想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定的水平。對寫作活動具有影響和制約作用的主要是心理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業務素質。這些素質絕大多數是后天形成的。
創作的另一個基本要素是寫作客體,即與寫作主體發生對應關系,在其認識視野中的一切認識對象。它是進行創作的基礎和前提。它近似于人們說的“社會生活”,但又不盡相同。只有進入寫作主體的認識視野,成為寫作活動對象的社會生活,才是寫作客體。因此,寫作客體相對社會生活的概念,其外延比較狹窄,是“具象化了的社會生活”②。而在創作過程中,客體并非是被動和一成不變的,那些與寫作主體本身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得以契合的部分,才能在創作者的生花妙筆下,融匯著寫作主體的主觀意識和思維過程,成為創作內容。
在中國文學史上,隨著文學的發展,人們曾不斷地總結文學創作的經驗,探討文學創作問題。晉代陸機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史上第一篇系統論述創作的文章,其中心內容就是“論作文之利害所由”。陸機指出文學創作的難處在于“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從而提出了文學創作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等問題,對“物”、“情”、“文”三者的關系進行了探索,并比較細致地論述了創作中的構思過程,奠定了研究文學創作的基礎。劉勰也曾指出了文學創作過程中“神與物游”的思維特點;在《情采》篇中闡明了“為情而造文”的創作原則,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總多,情貌無疑”的藝術概括理論,同時還涉及文學創作的其他許多方面的問題,大大開拓有關文學創作理論研究的領域;清代葉燮在《原詩》中把被表現的客觀事物概括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觀條件歸納為才、識、膽、力,對文學創作中的主客觀關系提出了可貴的見解。主張主觀和客觀統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于景,神形兼備,是中國文學創作理論的優良傳統。
“無知是智慧的黑夜,是沒有月亮,沒有星星的黑夜。”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的這句話對寫作同樣是適應的。從事寫作活動必須有材料,攝取、庫存的材料如何,直接影響到主體的生產。很顯然,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教育,經歷等各方面因素,會很直接地影響到他的知識系統。即便同樣求學,各人的自覺精神不一樣,注意中心不一樣,專攻術業不一樣,知識構成也不會一模一樣。從這一點上講,有多少個寫作主體,就有多少個各具不同特點的知識系統。寫作主體的能動性,首先體現在他對客觀世界的能動把握上,正是這種能動把握,為寫作提供了無窮的可能性。
一切書本上的知識都需要感性生活的印證、消化,而生活中的種種“實感”則需要文化科學知識的梳理,熔煉與升華。曹雪芹寫《紅樓夢》,增刪十載;托爾斯泰寫《復活》,前后修改長達十一年以上;歌德寫《浮士德》,更是幾乎耗盡了他的生命。就算短章小札,賈島也有過“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嘆。
二、如何在社會實踐和閱讀中培養寫作主體的素質
寫作主體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必然對一些人物和現象流露出同情和喜愛,反之也會呈現出厭惡和反對的情緒。因為他要透過作品中的形象對生活做出評價,顯示出自己的審美認識、審美評價、審美感情、審美理想,并以這一切去感染讀者。然而,作家的世界觀不一定是單一的,而常常有發展變化。另一方面,在形象思維中往往表現出這樣的情況:形象一旦孕育成熟,就可能超越作家原有的認識,也可能并未達到作家原本的意圖。許多偉大的作家在面臨這種矛盾的時候,都力求忠實于客觀現實生活,糾正自己的錯誤觀點,而使作品的思想性得到提高。
那么,我們如何在閱讀和實踐中去把握這一點呢?
(一)從模仿開始
承認寫作是一種技能,并必須遵循它自己的形成規律。從過程來看,人類的技能無一不是從模仿開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創造,是技能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規律。有人認為“仿”不是“創”,是一種可有可無的低級的練習活動,甚至把它視同抄襲,不屑一顧。孰不知,寫作主體恰恰是很需要踏過這層臺階在語言文字上打好基礎的。模仿的實質,是在筆拿起來寫的時候,從各個方面接受規范語言的熏陶。古人開筆之前,已讀書習字了好多年,如果讀的作品不算多,背的也尤其少,再缺少模仿的練習,那么別說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就連一般的寫作思維恐怕也很難形成。
(二)優化寫作環境
寫作實踐的主體是寫作者自己,寫作對象是生活。文章是貼近生活、積累生活的,俗話說:“這個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強調注重觀察的基礎上,寫作主體應為自己設計出貼近生活,干預生活的具體行為,并長期堅持,使他們在有效而明確的行為方式中去感悟生活特質,獲取寫作素材,積累情感資源,使他們的生活觸覺日與敏銳起來——這其實是一種很有針對性的實踐訓練,以被干預的生活為基礎去寫出生活氣息很濃的文章。
(三)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思維和實現創新設想的實際能力。其中,創新思維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學研究證明,創新思維與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關系密切。
不可忽略的是,目前的社會大環境要求我們誕生出的作品散發“積極”,“向上”,“正能量”等氣息,誠然,這些標準是建立在成人的世界觀、社會觀上的,對一個成熟的寫作主體來說確實必不可少,但以創作角度,總要先讓寫作主體覺得有事可講,有人想介紹,有話可說,先讓他覺得筆端不枯,才有可能形成一篇非同流水賬一般的文章。倘若一味地提出“典型”,“歌頌”的要求,寫作主體在心理上一下子被管制起來,便會發現可寫的東西原來不多,即使寫出來,還不知能否符合當下主流文學的口味,他一下子感到自己的生活積累成了無用的東西,感到自己的思想認識與周圍需要的思想認識不是一回事,今后總要為“寫什么”大傷腦筋,如此下去,便會導致思路枯竭,激情消退,興趣漸無。從創作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需要提倡的,始終應該是“獨抒性靈”。
綜上所述,寫作是一種獨立的,異常艱苦復雜的精神勞動。而寫作主體是整個寫作活動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構成要素,處于至關重要的主導地位,因此必須具有完備、良好的素質。在以后的寫作實踐中,我們應當多深入社會,多增加閱讀,從而培養豐富情感,增強寫作意志,不斷超越自我,想著最美好的精神境界升華。
注釋:
①中華書局; 第1版 (2012年6月1日)
②卡爾·波普,《客觀知識》,上海譯文出版社; 第1版 1987年9月)
作者簡介:劉青楊(1985.11—),女,籍貫:安徽合肥,單位:安徽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