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可染的山水畫被稱為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里程碑,其山水畫風格被譽為“李家山水”。他在現代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的山水畫,不但有對傳統繪畫的繼承,而且也有對西方繪畫因素的吸收和改造。無論是從藝術自身的發展來講,還是從對外來繪畫的吸收來說,李可染在改造中國山水畫方面無疑是成功的。李可染的積墨法,來自于黃賓虹,并與素描畫法相結合,最終形成其面貌。李可染先生跟齊白石、黃賓虹兩位老師直接學習,所得的教益,終身難忘。他一生都在實踐著自己的座右銘:“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致力于中國山水畫的改造,他的山水畫以全新的視覺圖式和具有時代精神風貌而受到矚目。積墨法的運用發展到今天,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純熟的技法和筆墨意識對于表現畫家自身的思想意識,體現畫家自身的時代精神是多么的重要。
【關鍵詞】:積墨法淵源;積墨法特色;厚重美
一、李可染的積墨淵源
1.李可染對黃賓虹的認識是意境太舊,積墨可學
積墨法的運用最初可以追溯到北宋郭熙、荊浩,五代、兩宋時期得以發展和創新,直至發展到元明清時期,積墨法為山水畫家們開拓了更加廣闊的意境追求,尤其是“金陵八大家”之一的龔賢,他不僅善用積墨技法,而且使這一技法與美學追求境界相連。李可染說:“黃賓虹先生的畫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他的意境比較舊,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想去要求他?!彼囆g家要善于學習,向傳統學習、分析,向同時代的人學習,要先師古人才能師造化。黃賓虹先生說學藝術要多“交朋友”。
2.學習黃賓虹的技法
李可染先生將墨法大大推進了一步,積墨和潑墨、破墨靈活運用,作品呈現渾厚華滋的效果,畫面濃郁潤氣。他認為墨法能貼切的表達自己對對象渾厚華滋的感受,并達到了墨法和自然美的相統一。筆法上繼承黃賓虹筆法,以拙為美、以老取艷、力能扛鼎,并把“五字”筆法加以引申。在線的運用上,李可染認為要在有限的尺幅表達對象內容的豐富性,勢必會無形減弱這種豐富性,所以他開始用積點成線法來試圖表現這種豐富性,另外認為積點成線法能使內容之間發生聯系,從而不孤立對象。繪畫不難于單個對象的描繪,而難于表現對象與對象之間的某種關系。李可染從“層次學黃賓虹老師,線條構圖學齊白石老師,慢慢形成一種風格。”
二、李可染積墨法特色
1.揉墨法
李可染在《漫談山水畫》中談到在一次四川寫生,途中遇到的景象使他深思,“傍晚、雨景、霧景、模糊、隱約可見、豐富、深厚、薄霧”等物象特征。他嘗試著先把看到的一切,非常詳盡地畫上去,后用淡墨“慢慢”地整理底色。我們知道,淡墨不見得能將畫面中的輪廓消失,這話中有“慢慢”這一詞匯,意味著淡墨不止一遍,必然涉及積墨,以及紙面的干濕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破墨。結合李可染的作品分析,他這種藝術技法始終貫穿于他今后的寫生和創作。
2.積墨法
積墨法表現在畫面中的感覺是重重密密,層層深厚,雜而不亂,亂中有序,且透而見厚。所以在突出“厚”的同時又不能把畫面畫死,這就需要畫面里透出光亮,而“透”的出現實際上又是為了襯托“厚”,黃賓虹先生常說的“畫中有龍蛇”就是這個意思。畫面中山石、水氣、云霧之間要融會貫通,在處理光亮的地方時不能將它堵死,筆觸反映在畫面上濃淡相間,層次清晰,由實到虛,由虛到模糊,傳虛成實,以實托虛,用虛處的白逼出實處的黑,使虛的空間化為實的生命力服務。李可染對積墨法的探索和研究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在他的畫作中積墨法的厚重美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線條、筆墨、層次、留白和光感。
三、李可染積墨法厚重美
1.筆墨
李可染在《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圖》作品中就是用重墨、濃墨層層積累出山石結構,畫面中筆墨線條變化豐富,用筆見墨,腴潤而蒼勁,將積墨法和破墨法相結合,墨在山石的結構上層層積染,反復疊加,筆筆交錯,墨渾厚而華滋,將山石的陰面、暗面處理得更黑更厚,雖然黑但卻也黑的發亮、透氣,產生周密細致、渾厚的層次且并沒有失去山石的體積感,達到了渾厚的藝術效果,帶有他自身藝術風格的“黑山水”。李可染運墨能墨中見筆,樹林整體單純而內中豐富,濃重渾厚,深邃茂密。他把積墨法和破墨法同時并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在墨不太干的時候反復進行。把握住畫面的整體性,什么地方墨色最濃、什么地方最亮,都做到心中有數。再用層層淡墨畫出遠山,凸顯前面山峰的黝黑、渾沌和濃厚,感悟到了大自然的厚重和濃密,用筆的平、留、圓、重、變和用墨的濃、淡、破、潑、積、焦、宿都在宣紙上產生的豐富變化,表達了他對自然山水的高度概括。
2.線條
從《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圖》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李可染的線條雖然看起來靈動飄逸,但實際上每一筆都遒勁有力,圓渾厚實,具有極強的立體感。筆墨生動飽滿、力道穩重不失大方,緩緩而行,積點成線。山脊和山峰側面下筆遲澀老辣,線條看似有意識的顫抖而形成一種齒輪狀,使得山體更顯陡峭俊秀之美。畫面下方的樹林與山石的用筆一致,寥寥數筆就刻畫出樹枝的前后穿插關系,樹林茂密而蔥郁。樹干也在渾厚飽滿、剛強堅硬的線條抖動下給人一種硬朗挺拔,生機勃勃的感覺。飛瀑用山峰的邊緣線卡出的四道留白,更使整幅作品氣韻活潑生動,表現了大自然渾厚一體、率性自然的感覺,畫面雖然厚重,但仍蘊含著線條的風采。
3.留白
李可染在處理《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圖》畫面中的虛實關系時,創造性地將山水畫傳統的黑白關系與視覺經驗成功結合,在山體積墨的黑厚里留出一道白色的瀑布,并不是機械呆板的將山石、樹林、瀑布排列組合。在描繪事物時又作出具體的分析,如果山石本身是實,瀑布就變成白色,瀑布就是虛的。將山體高度概括為一座座黑重的團塊,在黑中既求實體感,又創造虛擬美,整中求變,用黑襯托白、襯托亮,把山體的緊實和水氣的流動有機結合起來。樹林直面自然,用書寫性的筆法畫線立的枝干,有意識的設計為沒骨勾枝干,再將樹葉留白,雖然樹干簡約自然但仍不失雄渾、澀重和稚拙的形象,然后以積墨法和破墨法點葉。同時又把畫面的溪流和瀑布安排在逆光留白處,這些點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光輝中,使大幅墨色積染的山水畫面氣韻生動,整個畫面都因此靈動起來,有如仙境一般。這些留白也就是畫面虛的部分即靈光,就是因為有了這么一點點空白,使得整個畫面雖黑但不死,在他的畫面中充分發揮了山水畫虛實相生的妙境畫理。
參考文獻 :
[1] 郎紹君,《現代中國畫論集》,廣西美術出版社,1999年
[2] 《李可染論藝術》,中國畫研究院編,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8月
[3]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年 1 月
作者簡介:黃小桂(1993—),女,族,籍貫:廣西來賓,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