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一些提高生活質量的細節(jié)越來越重視,富有儀式感的飲茶活動逐漸多了起來,從穿著打扮到泡茶的流程充滿了對儀式感的苛求,而茶這種飲品本身在中國有著千年之久的歷史,筆者由對當前社會上這種風氣的觀察進而思考并查閱資料,試圖了解古時候中國人究竟是怎么飲茶的,試圖了解飲茶這件事情在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究竟意味著什么,從而反思當下,在面對飲茶這件事情的時候可以更加理性不盲從。感受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
【關鍵詞】:飲茶;傳統(tǒng)文化
撰寫本文的意愿源于近期筆者的一次思考,在景德鎮(zhèn)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也在這段時間里了解到景德鎮(zhèn)承擔了我國生產一流陶瓷茶具的重任,無論是從產品的質量還是設計感都在全國范圍屬于上乘,當然,這里指的是高溫陶瓷茶具的類別,自然不與宜興比紫砂,不與福州比大漆茶具。
在景德鎮(zhèn),陶瓷茶具隨處可見、琳瑯滿目,依托于高度知名的產業(yè),與之相聯(lián)系的文化氛圍也漸漸濃厚起來,從最近幾年來看,無論是從互聯(lián)網(wǎng)還是游客間的口頭相傳,景德鎮(zhèn)已然是一個飲茶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甚至有非常多的愛茶之人不遠千里來到群山之中的景德鎮(zhèn),來感受這里的人究竟是怎么喝茶的,期望能有所收獲?,F(xiàn)象級的飲茶方式引起了筆者的注意,茶之于中華究竟意味著什么,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茶文化)究竟精神內核是什么,古時候的人究竟是怎么喝茶的,他們喝茶是為了尋求什么?
我國古代人飲茶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飲茶之風真正流行開來吹入尋常百姓家卻當是在唐朝,唐《封氏聞見記》中記載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代茶文化的發(fā)揚光大離不開茶圣陸羽,他的《茶經(jīng)》是一本內容非常豐富的專著,對采茶、制茶、煮茶、飲茶以及茶的歷史等各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恫杞?jīng)》中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說明了茶葉作為飲品對人的身體和精神有諸多益處,而我認為茶在后來的流行絕對不是以它的這些所謂有益身心的特性為決定因素,因為中國人最講究過猶不及,僅僅因為茶單方面對于身體的優(yōu)點就使得它大范圍長期流行而不飽受質疑,在我國古代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其中關鍵的一句在于“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才是茶葉與其他飲品相比最核心的競爭力?!恫杞?jīng)》中還提到“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明代郎瑛在《七修類稿》中寫道“種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又聘以茶為利者,見其從一之義?!绷硪环矫?,茶安然平和,香氣淡雅,古人對茶香的贊美很多,比較有名的如溫庭筠寫茶香“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碧K東坡則直白地將茶比作一個通體生香的美人:“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敝链耍覀儾浑y看出,好的茶葉具有生于山野、從一而終、吐露芳香等優(yōu)秀品質,雖四君子之任一不能比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唐代科舉制的建立,文人階層也是始于唐代,與飲茶風氣的流行有著高度時間同步性。自宋代以來,我國文人逐漸從漢唐的豐功偉業(yè)中走出來,文人隊伍龐大,文學繁榮,廟堂之上人才濟濟,鄉(xiāng)野之中競也多生才俊,到了明代文人書畫更是蓬勃發(fā)展,市場廣闊。說到對崇高氣節(jié)的歌頌,在封建社會時期,沒有哪個國家能像我國古代文人那樣樂此不疲,當自命清高寄情山水這種事情由一種自我安慰逐漸成為一種精神寄托,縱使學而優(yōu)則仕使出身平凡的文人有了加官進爵的機會,在嚴苛的科舉制度和高官中地域派別的裙帶關系下,更多飽讀詩書的文人還是難以建功立業(yè)。所以能與他們相伴的,無非是今天的梅蘭竹菊和明天的清茶烈酒。陸羽的一句“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本褪菍@種狀態(tài)的生動描寫。
中國的茶道出現(xiàn)很早,中國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fā)展這項事業(yè),也沒有規(guī)范出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茶道禮儀?,F(xiàn)在流行的充滿儀式感的茶道做法,其實是近現(xiàn)代跟日本人學的,雖然最早日本人是向中國人學習的茶道,但是唐代以煎茶法為思路的茶道,與現(xiàn)在日本的茶道以及我們使用的泡茶法也有很大差別,倒是《茶經(jīng)》中的二十四具與日本茶道中各式樣的工具有類似的思路,我認為日本人與他們的茶道在一起是極為舒服的,因為看到日本人就能夠想到他們對于生活以及儀式感的追求,這是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東西,而在中國看到那種茶道,我著實感到別扭,這種別扭,就是開頭所說的筆者之所以產生思考的原因。
中國的茶道是重精神而輕形式的,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也不是囿于形式的,辯證與變化的思路充斥著我國的歷史。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著實顯得過于隨意而缺失了價值追求,對于這種思路,我有另外的想法,的確,茶不同于酒,“茶性儉,不宜廣?!睅兹司墼谝黄鸷炔?,不太可能有那種把酒言歡和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邁,通常飲茶的環(huán)境是安靜放松的,但是對于流觴曲水的飲酒方式其實是可以學習,倒不是也流觴取茶,而是在飲茶時賦一首打油詩也好,如同元稹的那首寶塔詩,朗朗上口,妙趣橫生,若是現(xiàn)代人早已忘卻了古詩的創(chuàng)作方法,就隨口念出幾句現(xiàn)代詩也一定能為一壺好茶填色不少。這種價值追求,也不會比嚴苛的形式感差。
小橋流水人家,蒼云走狗野鴨,眼前茶盤雖小,腦后卻有天下。值得稱道的事情那么多,各奔前程的摯友相聚飲茶的機會卻很少。千年的飲茶歷史,與茶香相伴的是同樣高潔的文人氣,而文人氣不在麻衣的束帶里,也不在日本人的儀式里,它在中國人瀟灑的言笑與胸懷里。
參考文獻:
[1]陸羽.《茶經(jīng)》(劉艷春編).[M].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
[2]錢穆.《中國文學史》.[M].天地出版社.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