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漢字學,是漢字學的一部分,也是一個新興學科,主要指對現代漢字的研究。本文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歸納總結,認為現代漢字學的研究內容在不斷在前人基礎上豐富發展,現主要包括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部分,且研究視角在不斷朝著多學科交叉、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漢字學;現代漢字學;研究內容;述評
目前,周有光先生的《現代漢字學發凡》的發表被學界公認為是現代漢字學學科建立的標志。周有光在《現代漢字學發凡》(1980)中指出:“現代漢字學研究現代漢字的特性和問題,目的是為今天和明天的應用服務,也就是為四個現代化服務,減少漢字在現代生活中的不方便。‘現代漢字學’是個新名詞、新事物。它播種于清末,萌芽于‘五四’,含苞于解放,嫩黃新綠漸見于今日。”這里,周有光先生為我們指明了現代漢字學研究內容的大概方向:研究現代漢字的特性和問題。隨后,他又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研究內容:一、現代漢字字量的研究;二、字序的研究;三、字形的研究;四、字音的研究;五、字義的研究;六、漢字教學法的研究。后來的現代漢字學學者的研究內容一般也都逃不開這六個方面。因此,周有光先生的這篇文章在現代漢字學研究方面具有開創之功。
其后便有很多論文和專著相繼產生。高家鶯和范可育先生發表了《建立現代漢字學芻議》(1985),他們其后更緊接著在上海師范大學開設了現代漢字學課程,并在教學講義的基礎上寫成并出版了《現代漢字學》(1993)這本專著,這也是第一本關于現代漢字學的專著。在這本專著中,兩位大家也具體指出了現代漢字學的研究內容:一、現代漢字學的微觀研究:主要研究漢字的性質和功能,包括形、音、義、量、序等方面。二、現代漢字的宏觀研究:把漢字放在擴大了的時間、空間及其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中去研究。(高家鶯等,1993: 7-11)高家鶯等在《現代漢字學》(1993)中將現代漢字學的研究內容分為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兩個方面,開創了一個新視角,同時他們的宏觀研究十分具有前瞻性,已經將漢字前途納入進來,并重視對漢字的多維對比,將現代漢字置于國際大舞臺,看其本質和地位,這些視角都高屋建瓴,十分科學嚴謹。
繼高家鶯等之后,又出現了一部現代漢字學專著,那便是蘇培成先生的《現代漢字學綱要》(1994),這本書目前也已于2014年出到了第三版。雖然從第一版到第三版期間有20年的時間,但蘇培成先生在書中對現代漢字學的論述卻并未改動多少。蘇培成先生認為,現代漢字學應該包括以下內容:第一,漢字的性質和特點。這是現代漢字學研究的理論基礎。第二,研究現代漢字的屬性,以實現‘四定’。第三,現代漢字的應用。人際界面要研究漢字的教學,還要研究漢字的各種應用;人機界面主要指漢字信息處理的研究。第四,漢字的評價和前途。(蘇培成,2014: 31-33)蘇培成先生對現代漢字學的研究內容的劃分,除了前人提到的漢字的性質和屬性的研究之外,還將漢字的應用區分出人際界面和人機界面,并提出還要研究漢字書寫、打字、印刷、傳輸、檢索等應用,此外,蘇培成先生至此已經明確提出了“四定”的概念,更明確指出要研究漢字的評價和前途,而這依舊是漢字研究的熱點話題,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蘇培成先生的高瞻遠矚。
后來,蘇培成先生又發表了《現代漢字學的學科建設》(2007),這篇文章又提出了一些關于現代漢字學研究內容的新東西。蘇培成(2007)認為,現代漢字研究中的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第一,漢字的性質。第二,什么是“現代漢字”?第三,漢字的簡化和繁簡字的使用。第四,現代漢字的字形分析。第五,現代漢字的教學。第六,關于雙文制。第七,海峽兩岸實現書同文。第八,語文現代化。同年,費錦昌提出了現代漢字的知識板塊。費錦昌先生在《現代漢字與現代漢字學》(2007)一文中認為,現代漢字學至少有七個知識板塊:1. 現代漢字的性質和特點,2. 現代漢字的構型系統,3. 現代漢字的功能系統,4. 現代漢字的認知系統,5. 現代漢字的查檢系統,6. 現代漢字的規范系統,7. 現代漢字的信息處理。費錦昌先生已經運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研究漢字,不得不說這又是一大進步。同時我們看到,費錦昌先生在前人的基礎上,還提出了要研究現代漢字的認知系統,這一點也是有先見之明的,漢字難寫、難認為世人所共知,研究漢字的認知系統,意義深遠。同時,在這篇文章中,費錦昌先生也同樣提到了研究兩岸四地“書同文”的問題。與蘇培成先生所不同的是,費錦昌先生提倡繁簡字的使用要分層面,而蘇培成先生直接拒絕使用繁體字。同年,李宇明(2007)提出:1. 要研究現代漢字的基本情況,制定出各種字表;2. 研究現代漢字在各領域的使用情況;3. 需要對簡化字、繁體字及其應用情況進行仔細研究;4. 在研究現代漢字的時候,也需要研究漢語拼音的使用問題;5. 信息處理中的漢字問題;6. 漢字書寫問題;7. 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漢字教學問題;8. 日文漢字的讀寫問題;9. 已有文字規范需要梳理。李宇明先生提到,要研究現代漢字在各領域里的使用情況,研究漢語拼音的使用問題,研究日文漢字的讀寫問題,對已有的文字規范進行梳理這幾點也都十分新穎和切合實際,十分值得我們重視。
緊接著,楊潤陸版的《現代漢字學》在2008年問世了。楊潤陸先生在《現代漢字學》(2008)中,將現代漢字學的研究內容分為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部分。認為,一、現代漢字學的理論研究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問題:(1)漢字的性質和特點。(2)把漢字發展的個性和文字發展的共性聯系起來進行研究。(3)通過研究漢字和民族文化的關系,了解漢字的語言功能和文化功能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心理。(4)了解漢字文化圈的歷史和現狀。(5)要科學地評估漢字和漢字的前途。(6)要闡明漢字標準化和漢語拉丁化的關系。二、現代漢字學的應用研究:(1)現代漢字的字形。(2)現代漢字的字音。(3)現代漢字的字義。(4)現代漢字的字量。(5)現代漢字的字序。(6)現代漢字的教學。(7)漢字在計算機上的應用。試圖研制全國統一使用的漢字部件分解法。楊潤陸先生將現代漢字學的研究內容分為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部分,這又是一個新視角,尤其是楊潤陸先生在理論研究內容的部分的論述十分在理,可以看到,楊潤陸先生將現代漢字學研究與語言類型學、民族文化學研究相結合,同時還提醒我們了解和梳理漢字文化圈語言文字工作的歷史和現狀。這些觀點都十分具有啟發意義。
無獨有偶,周有光先生在《漢字和文化問題》(2009)一書中,也提到漢字研究要放到漢字文化圈進行研究。周有光(2009)認為,現代漢字學的中心課題是“四定”。(1)定量,現已開始“分層定量”。(2)定形。(3)定音。(4)定序。周有光先生接著說到:“把漢語漢字和非漢語漢字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宏觀的研究,漢字學從微觀發展到宏觀,是漢字學的進一步科學化。”(周有光,2009: 63-64)這也說明漢字研究也在不斷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現代漢字學研究從未停止過,馬顯彬教授的《現代漢字學》(2013)也是現代漢字學的一部影響很大的著作。馬顯彬(2013)認為,現代漢字學的研究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1)研究現代漢字的形成。(2)研究現代漢字的性質(類型),弄清其特點。(3)研究現代漢字形、音、義方面的情況,尤其是字義的情況。(4)研究現代漢字字量、字頻、字序、筆順、結構、教學以及漢字與文化等問題。(5)研究現代漢字在信息處理技術中的應用。不得不說,馬顯彬先生更多的是總結和歸納前人研究的各方面內容,邏輯清晰,但缺乏獨特視角和新觀點。
綜上所述,在筆者看來,現代漢字學的研究內容如下:一、理論研究:1. 現代漢字的性質和特點;2. 現代漢字的屬性:(1)字形:規范字形,研究構字規律和理據;(2)字音:規范字音,完善拼音正詞法;(3)字義:研究字義和語素義與詞義的關系,同時研究漢字形音義三者是如何結合的。二、應用研究。1. 字量:統計各領域的漢字使用情況,研制各種字表;2. 字序:研制更加合理科學統一的漢字排序方法,并試圖與電腦手機等檢索相對接;3. 漢字信息處理:完善計算機字庫,完善漢字編碼,實現漢字字形、字音與電腦對接;不斷更新漢字書寫、排版和打印技術;4. 漢字教學:結合當前認知科學、心理學、神經學等學科領域共同研究漢字習得規律,研究科學合理的漢字教學范式;5. 與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合作,不斷發掘漢字的文化內涵。6. 漢語繁簡字處理:正確評估和預測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價值及走向,找出兩岸四地“書同文”最佳捷徑;7. 正確看待漢字在世界文字系統中的地位,科學評估漢字的現狀,預測漢字的前途。8. 梳理漢字研究和語言文字工作的歷史,不斷總結和歸納前人的研究經驗,探索現代漢字研究的新思路。同時,在漢字研究的過程中,注意運用多位比較的方法,既要有漢字內部歷史的比較,也要有和其他文字系統共時的比較,以探索漢字的本質屬性和特點。
以上總結,也只是筆者在前人的基礎上做的一點總結和歸納,難免掛一漏萬,不當之處,還請讀者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 1 ] 費錦昌. 現代漢字與現代漢字學[J]. 中國文字研究, 2007(1).
[ 2 ] 高家鶯等. 建立現代漢字學芻議[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1998(4).
[ 3 ] 高家鶯等. 現代漢字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 4 ] 李宇明. 加強現代漢字學的學科建設[J]. 渤海大學學報, 2007(2).
[ 5 ] 馬顯彬. 現代漢字學[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3.
[ 6 ] 蘇培成. 現代漢字學綱要[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4.
[ 7 ] 蘇培成. 現代漢字學的學科建設[J]. 語言的文字應用, 2007(2).
[ 8 ] 楊潤陸. 現代漢字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 9 ] 周有光. 現代漢字學發凡[J]. 語文現代化, 1980(2).
[10] 周有光. 漢字與文化問題[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