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創業是當今社會特別是高校發展的熱潮,大學生創業也是常態。本文立足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從對民辦高校學生特點的分析出發,在與公辦高校的比較中,從學校的教育出發,研究了民辦高校對待創新創業的特點和現狀。
【關鍵詞】:創新創業;民辦高校;學校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辦高校在國家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之一,為國家培養應用型和技術性的人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民辦高校發展的需要,也是學校向前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研究民辦高校創新創業的教育,首先分析民辦高校學生特點。
一、民辦高校學生優點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有其自身特點。他們珍惜自己上大學的機會,學習積極性絲毫不比公辦院校差,同樣重視真才實學,總體上學生是積極向上、勤奮刻苦的。同時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較強,動手、實踐能力突出,文學藝術體育特長明顯。在參與社會實踐以及就業上比較積極主動,能夠主動出擊,迅速進入市場,融入社會,不會坐等機會來臨。
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有較強的創新潛力。近年來,我省民辦高校根據自身學生的特點和民辦高校的辦學特色、以及相關教育理念,不斷拓展學生的創新創業的思維和理念,培養出一大批技術骨干和管理精英,使很多本是高考落榜生的學生成為能創新敢創業的市場干才,在各自的領域里都有所建樹。
二、民辦高校學生弱點
民辦高校學生有其比較顯著的的弱點。學生的入學成績總體上比較差,普遍比同檔次公辦高校低幾十分甚至上百分。這決定了他們與公辦高校學生相比,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素質差異較大,這些差距暴露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和能力存在問題。所以存在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主動性。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民辦高校的一項艱巨任務。
三、民辦高校學生引發的思考
我們認為,年輕人可塑性強,民辦高校學生不因高考分數比公辦院校學生低幾十分,各方面就比他們差。創新是人的本能,人的創造性是潛在的,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大學階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劇烈變化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非智力因素發展迅速。大學生求知欲強,富于幻想,想象力開始嘗試與社會現實接軌,具有目的性、現實性、開放性、創造性等特征,創新動力充足。因此,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上,民辦高校大有潛力可挖。
四、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特點,提出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途徑和方法
(一)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
民辦高校的創新創業的氛圍,構造大學生創新文化生態,應從多個方面入手:在課程設置上,應緊跟時代腳步,及時更新不合市場需求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應及時更新時代理念。在教學手段上,應大力提倡運用最新科學手段,大膽嘗試多種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在課外應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創業,自營。
意識是市場經濟賦予的時代內容。要想今后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發展,就必須在校時
(二)建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創新創業的理念
民辦高校要在學業和素質培養方面積極引導,實行輔導員與班主任雙導師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建立學生創新創業的理念。
在雙導師制中,輔導員主要承擔德育教育(非專業素質拓展)的職責。以教育學生“有知識、會做人、能實踐”為宗旨,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生活指導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內在成才動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班主任將成為學生的專業導師,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特別是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結合自身的科研工作為學生提供專業技能訓練的機會。雙導師制將班主任的專業指導和輔導員的思想工作兩條線有機結合,以強化思想教育來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學習成效來鞏固學生遵守校紀校規的自覺行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思想意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同時輔導員和班主任正積極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
(三)注重素質、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創新創業做準備
民辦高校應根據專業性質與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創業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素質與能力并重,盡量為學生提供條件,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為創新創業做準備。
(四)改革考試方法,把創新創業成果納入考核之中
現在的考試方法偏重知道測試,而忽視能力考核,單純以分數作為學生水平高低的評價標準,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要實行知識與能力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重點測試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考試方法。可以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納入到成績中。
五、民辦高校學生要立足現實,認清形勢,提高創新創業的水平
當前民辦高校要認清現實,結合自身特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校創新創業水平的發展。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實現的,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通過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培養自我認識能力,自我約束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善于利用所處的環境進行積極大膽的創業,是高校發展的必要手段。
學生自身發展與學校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民辦高校必須從機制創新走向教育創新,在創新創業的新形勢下,把學生培養成基礎扎實、適用性強、綜合素質優良的合格人才,得到社會的認可,才有生命力。特色化高素質人才來自于學校的精心培育和優質教學,因此,利用創新創業,合理設置專業,注重教學質量,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是民辦高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提高學生社會競爭力的關鍵。
綜上,新形勢下民辦高校要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和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具有高水平創新創業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使學生畢業后能較快較好地融入到社會大集體中,為建設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楊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
[2]秦曉燕.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
[3]羅美萍. 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