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平均就業率卻有所下降,畢業生預期薪水逐年降低的同時,相同教育者經濟地位亦下降。這些特殊的社會現象表明,在我國部分地區和某些學科中,已經出現了過度教育的情況。本文將簡要介紹過度教育的涵義,在我國的基本狀況,過度教育帶來的影響,并重點分析過度教育在我國產生的多種原因。
【關鍵詞】:過度教育;知識失業;因素分析
一、過量教育的概念及表現
(一)過量教育的概念
個人或社會擁有的教育存量超過了現有職業崗位的需要。指由于過分擴張教育,中等、高等教育畢業生數量的快速增長開始超過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受教育勞動力面臨著知識失業,或者從事了與學歷不匹配的工作,結果導致收入下降,教育資源被浪費了。也指施教者所實施的教育超過了學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長的需要,具體表現為教育內容、方法等超出了社會對同齡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學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現有知識經驗水平;主觀方面指:教育超出了學生的興趣、志向等。
(二)過量教育的表現
教育過度的表征是多樣的,但大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受教育者的失業率增加;第二,受教育者經濟地位和工資的下降;第三,自身教育資源的浪費,知識失業現象突出。需要說明一點,教育過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其表征具有隱蔽性,因為受過高等教育人群并沒有明顯的失業現象,只是表現為人浮于事、專業不對口;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失業者增加,其中受教育者比重也不斷增長,于是教育過度的表征就具有突顯性的一面。
二、我國出現過量教育的原因
(一)國家政府的誤導
人力資本理論宣稱,教育水平的提高將會增強人們的就業能力與工作能力,從而提高社會生產率,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因而,為了趕超世界經濟強國,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從中央到地方都一再強調科教興國,大力發展教育,培養出更多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但科教興國并不只是指高教興國,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卻將目光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這個層面上,各高校都競相擴招。我國高等教育的增長已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
(二)職業篩選理論的負面效應
受人才社會評價標準的制約,雇主們在用人時主要是根據其學歷的高低進行判斷和選擇,具有“惟文憑論”的傾向。于是人們為了在求職者隊伍中獲得更有利的位置,便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教育,而不顧社會對各層次人才的實際需要,從而使從事各項工作的人員的受教育水平都不斷上升,遠遠地超出自身工作的實際需要,于是便出現了人才積壓、大材小用等“過量教育”的現象。
(三)教育模式單一化、區域差異過大
教育模式的單一化主要體現在過多地強調及依賴于正規高等教育,忽視了乃至輕視了職業高校、民辦高校及社會企業各高中后教育培訓機構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作用。一談到發展高等教育,許多地方政府便是增加對正規高校的教育投資或是花費大量的教育經費興辦新的大學,而各高校也是急于忙著擴大招生規模及學校升格,而對職業高校及民辦高校這些資源閑置不問,不注意去挖掘它們自身的潛力。
(四)內部結構失衡、課程落后、教學方法不當,質量低下
依據我國產業結構的基本情況:農業和傳統工業人口占絕大多數,高科技成份有限。就業人員中高級管理人才、高級研究型人才、應用型專業技術人員、高素質的技術人員的結構模式,按社會的實際需求,應該是金字塔型,而我國教育的培養模式卻是倒金字塔的,這與我國的產業結構是極不協調的。同時,在專業的設置上也與實際情況有所偏頗:文科專業人數相對偏多,理科偏少,基礎專業人才過多,應用型學科人才不足。
三、我國過量教育的對策
(一)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
構建合理的教育投資結構,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正確處理好三級教育的關系,應重心下移,以確保社會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初、中等教育的投人。同時,在高等教育這個層面上,國家政府可以利用諸多便利的條件,如財政報告稅收情況等進行經濟預測,并在此基礎上估計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確定高校擴招的大致規模及各專業的配置情況。相應地宜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以確保人才的自由暢通,避免大中城市“撐死了”,而小城市和邊遠鄉村又“餓死了”,人才“過量”與人才“不足”這兩種極端。在教育的模式上應推行教育多樣化,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同時也應采取各項優惠政策,鼓勵高職、民辦高校健康快速地發展,充分發揮它們的潛力,做到“校盡其用”,以減輕正規高等教育的超負荷壓力,既節約了教育資源,又能有效避免“過量教育”。
(二)高等院校內部的改革
高等院校應依據社會發展及自身經費有限的具體情況,確定好自己的發展途徑,即應走一條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內涵式的發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教育質量作為立校之本,切勿因“量”失“質”。否則,人才不成其為人才,只能是被社會淘汰的活產品。因此,各高校應加快改革步伐。在專業的設置上,應以長遠、整體的眼光做好社會人才需求預測,從未來社會的變化需要來培養人才,既要防止急功近利的“熱”感傾向,又要防止那種置市場需求而不顧的“冷”感傾向。同時,也應加快專業綜合化步伐,努力拓寬專業口徑,革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爭取使學校培養人才的規格質量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日趨吻合。
(三)社會各單位用人觀的轉變
當今社會有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不是唯才是用,而是唯學歷是用。其中既有誤信學歷越高,能力越強的因素在里面,同時也有一種僅把學歷高的人作為單位的門面、裝飾品的虛榮心在作怪。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這都是一種用人誤區。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學歷越高越好,相反,學歷越高的人,如果從事一種遠遠低于能力所及的工作,會產生強烈的不滿足感,極不安分,而且,同時還伴有難以低任的不適應性,這都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這對用人單位是極為不利的。因而,用單位在選用人才時,應腳踏實地,因需設崗,因崗配才,切不可存有虛榮心或唯學歷是用的傾向,以免為“過量教育”作悵,這于已于人都是不利的。
(四)個人求學觀與就業觀的更新
在學習目標的定位上,應以扎扎實實地學習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增強自己的工作技能與社會適應性為主要目標,而不只是一味地追求高文憑,隨波逐流。要知道高的文憑對自己的就業固然有利,但真正要使自己在崗位上立穩足,干得出色,最終還是靠自己的實際能力。同時,在選擇就業時不應只青睞于大中城市,國有單位,大型外資、三資企業,而應清醒地認識到小城市、邊遠地區及小企業包括鄉鎮企業也有他們發展的廣闊空間,更需要他們,也更利于他們自身潛力的發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地盡所需,人盡其才,又能有效地防止目前存在的“過量教育”現象。
參考文獻:
[1]馬桂蘭、李靜:《經濟學視角下“過度教育”的多因素分析》,《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年第5期。
[2]許紫岳、胡淑靜、黃一嵐:《高校擴招下大學畢業生過度教育問題研究》,《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3]張旭東、白紅麗:《我國高等教育“過度”的經濟學解釋》,《經濟論壇》2009年第5期。
[4]馬文菊:《我國過度教育產生的經濟學分析》,《甘肅高師學報》2007年第1期。
[5]李安、張麗麗:《經濟學視角下“過度教育”的因素分析》,《中國商界》2010年第7期。
作者簡介:任茹慧,遼寧省沈陽市,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201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