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的材料,給人以不同的感受,注重材料的感覺特性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反映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觀念及審美理想,所以本文就造型基礎教學中材料的感覺特征進行了一些探討和實踐,以期給我們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 :造型基礎;綜合材料;感覺特征
一、造型基礎教學材料發展現狀
不同的材料呈現不同的效果,造型基礎教學都要利用相對的材料來完成。而當代高校造型基礎教學會用到什么材料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在造型基礎教學這一環節,綜合類高校通常是一支筆一張紙便完成了造型基礎教學的訓練;它們注重靜物寫生臨摹,以培養學生的寫實能力為主;在這類院校對繪畫材料的要求不高,通常材料比較單一,素描教學以鉛筆和素描紙為主;色彩以水粉或水彩用品為主。而且此類院校較多使用傳統教學材料,較少尋求變革。
二、材料的感覺特征
不同的材料,總給人以不同的感受,所以材料的感覺特性又被稱為材料質感,是人的感覺系統因材料的生理刺激做出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是人類的知覺系統從材料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及對材料產生的綜合印象。材料的感覺特性包括兩個基本屬性,即物理屬性和心理屬性。
物理屬性:材料的表面特征所傳達給人的感覺系統的信息。主要包括肌理、顏色、形態、紋理等方面,材料最為吸引人的方面就是這些,表現作品的外形式感覺主要是靠所選著材料的物理屬性。
心理屬性:即人對材料的心理感受,這是材料的物理屬性及人對材料的固有認識投射到人的心里后所造成的。比如溫暖與冰冷、渾厚與單薄、堅硬與柔軟、沉重與輕巧、粗獷與細膩、干澀與潤滑、粗俗與典雅等基本的感覺特性。
我們將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美感以及給人帶來的心理美感進行分析和闡述;材料的物理美感主要體現在顏色、形狀、質地、肌理、光澤等方面。
1.材料的色彩美。
材料的色彩是最富沖擊力和感性的視覺元素,可是色彩必須有載體才能呈現出來,與此同時色彩又有襯托材料的作用。色彩又可以分為自然色彩和人工色彩,而且色彩有固有的心理屬性,可以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同時具有象征性,發現和認識色彩的這些屬性對于材料藝術創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紅色可以使人興奮,給人以活潑、激動、溫暖的心理感受。藍色、綠色等冷色恰恰相反,給人以安靜的感覺,當然,不同的人的色彩感覺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色彩還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例如黃色在古代代表著皇權、綠色大多象征著和平等。
2.材料的質地美。
材料質地主要包括材料的透明、渾濁、光滑、粗糙、紋理、輕重、干濕、軟硬和粗細等外在表現。另一方面,不同的材料質地表現出來不同的質地美,給人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棉紡織品給人以溫暖、舒適、親近、放松的感受;而金屬制品則給人以冰冷、堅硬、沉重等截然相反的情緒感受。已經被加工過的人工材料和未經人類加工的天然材料質地之間又是不同的,又比如一個未經打磨的、純天然的大理石表面是凹凸不平、粗糙、沒有光澤的;但是經過一些打磨、拋光處理的大理石就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經過處理的大理石變得光滑、平整且表面的紋理變化豐富,這種質地對比關系的處理在一些藝術創作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3.材料的肌理美
材料表面的形態、組織、結構、紋理等特征共同組成了材料的肌理效果,人們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不同的肌理效果,或者是同一材料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法加工處理獲得的不同的肌理效果,肌理是辨別區分不同材料的重要的特征。不同的材料其肌理效果是不同的,主要表現為粗糙與細膩、厚重與輕盈、紋理豐富或單一等特征的不同;此外,經過后期處理的人工肌理效果與天然的肌理效果也是不同的,材料的肌理效果是豐富多樣。
4.材料的光澤美
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材料的存在是因為有光線的存在,沒有了光我們是看不到材料的,更感受不到材料帶來的光澤美,根據材料的反光特性可以將材料分為反光材料和透光材料。其實反光材料本身并不反光,而是依靠自身光滑的表面來反映周圍的物象,反光材料主要有拋光的大理石、瓷磚表面等,透光材料則給人一種明快、輕盈、開闊的感覺。材料通過對光的折射強度、角度和色彩產生影響而出現不同的視覺效果,人通過看到材料獲得生理、心理方面的反應,產生人們的情感共鳴及一些聯想從而形成審美體驗。這些材料在產品設計及雕塑藝術中廣泛應用。
5.材料的心理美感
材料的物理美感投射到人心里時所產生的情感意識和印象便是材料的心理美感,材料的心理美感材料本身的結構和組成密切關聯,材料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感覺特征。各種材料所呈現的感覺特性各不相同,木材是自然、親切、、感性的;金屬是堅硬、沉重、理性的;玻璃是明亮、光滑、干凈的;塑料是輕巧、細膩、艷麗的;陶瓷是高雅、明亮、精致的;皮革是柔然、感性、溫暖的。
我們介紹的是通常人們對材料的感覺特性,不同的表面處理和成型加工工藝也會使同一種材料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所有材料都是具有靈性的,材料都在靜默中表現自己,不管人們是無意還是有意,都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它、接納它。材料自身充滿了張力,這種隱性的內在力量,構成了材料的美感要素和心理要素。在現實的藝術創作中,不同材料的美感,能展現不同的材料表現組合,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相輔相成,互為依托
造型基礎教學與綜合材料是密切相關的,教學需要教學材料,而材料又通過造型基礎的素描、色彩的相關訓練來實現其重要的價值。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變革傳統的教學方式,造型基礎教學越來越多的將目光投入到材料上去,也開始將其它學科的材料(如物理材料、化學材料、建筑材料等)或者之前沒有涉及的材料(如生活中常見的金屬、塑料、玻璃、紙、皮革、木材、纖維制品等常見材料),運用到造型基礎教學中,以拓展造型基礎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但是從造型基礎教學的教學目標和基本任務出發,這兩個角度,都是與造型基礎教學本身不符的,這些新型教學材料的應用,為造型基礎教學帶來的新的契機,但是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為造型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動手能力,反之,就違背了它的基本原則。
在造型基礎教學中,素描、色彩等造型語言的呈現都離不開綜合材料,當然,綜合材料只是創作的載體,材料、場地、形式、空間都是造型基礎教學能夠順利完成的基本條件。雖然綜合材料只是造型基礎教學載體,但是隨著當代藝術的發展材料的精神性日益顯露。我們通過使用多種材料,多次的實驗、撞擊、騷動、平復,最終使之呈現在畫面上,表現出一定的材質美、形式美、構成美,但是作品的精神指向和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綜合材料應用于創作,畫面便有了質與力的表現,與此同時,材料的感覺特性也為特定的文化暗示提供了可能。例如光潔的水晶、拋光的金屬、渾圓的石質、滄桑的樹皮、扭曲的鋼絲、破碎的玻璃等無不是藝術家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現實態度和對現實文化意識的反省。運用綜合材料表達人的抽象內心情感和精神生活,并使之圖像化,這是我們不斷追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陳守義. 材質·構成·表現[M].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2] 胡是平,李勇,劉權.肌理 材料 美感. 巢湖學院學報[J]. 2002年第4 卷第 2 期.
[3] 陸序彥. 綜合材料. 造型基礎與材質構成表現[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 王化斌. 畫面肌理構成[M].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王亞蘭(1988—),籍貫:山東省臨清市,就職于北海藝術設計學院,助教,學歷2014年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學科教學(美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