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又是創造和平環境的必要條件和必然要求。中國自古以來崇尚和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通過對國情及世界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在世界之林的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
【關鍵詞】:和平;發展;中國;哲學意義
一.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當今時代的主題是世界面臨的主要問題。20世紀是人類社會發展最不平凡的歷史階段,這一歷史階段可以一分為二:在20世紀前半葉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稱之為戰爭與革命的年代;而后半個世紀,特別是進入60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資本主義國家借助科技革命,適時調整社會關系,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國家也紛紛建立,但同時面臨著在改革中求發展的問題。盡管整個世界局部戰爭、地區沖突和不穩定因素持續存在,但是遏制戰爭的因素也在增長,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越來越強。
(一)和平與發展的內涵及關系
鄧小平通過對世界格局和總體特征地全面把握,敏銳的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1]。而“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2]和平問題是對當代政治問題的概括,主要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爆發,也包括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和制止世界局部戰爭的問題。發展問題是指通過建立比較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使世界各國都能得到發展的問題。其中,和平問題的主要障礙是某些西方國家所推行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及世界性恐怖主義的存在;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是不合理的經濟秩序導致的南北經濟差異過大,以及不斷爆發的局部戰爭和國際爭端。
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互為保障的。和平為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發展又是制約戰爭、維護和平的重要因素。在二者的關系中,發展是核心問題。發展問題是一個全球性、世界性的問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要面臨發展的重大課題。在鄧小平看來“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會明了發展問題既是發展中國家自己的責任,也是發達國家的責任。”[3]
(二)當今世界發展形勢的分析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30國首腦、49個國家派出代表團出席閱兵式,體現出世界各國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態度和立場,是當代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維護者與踐行者。因此,雖然整個世界局部戰爭和對抗還長期存在,但是世界整體格局和形勢還是相對穩定與和平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聯系更加緊密
經濟全球化使經濟活動超出了一國范圍,超越國界限制,形成了資本、技術、服務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的格局,實現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合理配置,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逐步增強,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2.世界多極化使世界各國力量逐步增強
自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舊的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出現了新的分化和組合,由兩個超級大國向“一超多強”的政治格局轉變。“這個世界,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十幾億、幾十億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現代化,多個發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區逐漸形成,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4]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集團可以單獨主宰世界。
3.文化發展多樣化使各國文化交流進一步加深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各國文化也相互滲透。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也不斷地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向世界人民傳播和諧思想,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和多樣性。文化的交流和滲透有利于加強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促成深厚友誼,使和平的理念深入人心,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中,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5],逐漸成為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統一整體。
二.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偉大實踐
(一)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提出
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發展的國際戰略。和平發展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途徑,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體現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真誠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最初稱為“和平崛起戰略”,是由前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提出的,在2003年10月博鰲亞洲論壇上的發言中,他強調“亞洲正面臨著世界歷史上一個極為難得的和平崛起的重大機遇,中國的和平崛起,則是亞洲和平崛起的一部分。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得益于亞洲其他國家的經驗與發展,而且意味著中國作為亞洲一員,將會對亞洲的發展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6]。同年11月底,龍永圖在武漢大學演講中提出“中國的崛起將是和平的崛起”。2003年12月26日,胡錦濤在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時明確提出中國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3年12月溫家寶總理也在哈佛大學演講時說到中國要走和平發展之路。2005年年底,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闡述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立場。在中國歷次黨的會議中都多次強調中國堅持和平外交政策不變,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指導下繼續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因而,堅持這個思想就必然要求我們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二者是一脈相連的。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上的演講中指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7]和平發展道路從最初的學術概念到我國發展的戰略選擇,既是我國對自身發展的理性態度,又是對世界的莊重承諾。
(二)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核心領導階層通過對我國國情地深入分析、科學的治國理政方略、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及把握世界發展趨勢所做出的正確選擇,具有一定的歷史的必然性。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與它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發展水平和發展目標等基本國情有著密切的聯系。近現代中國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第一個歷史任務為第二個歷史任務掃清障礙,中國共產黨已經帶領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正在向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宏偉目標邁進。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更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作為支撐來進一步發展經濟,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失去了這個支撐,只會導致戰爭、貧困和人民的痛苦。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時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及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因此,要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還受到本國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習近平在訪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指出:“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里去。”[8]中國經歷過領先世界文明的輝煌歷史,也經歷過被列強侵略、奴役的昨天,因而中國人民更加深知今天和平生活的彌足珍貴、來之不易。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正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要發展繁榮,必須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反之必然會被歷史拋棄。什么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9]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任何國家都無法單獨發展和主宰世界事務,逐漸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同時,世界性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如恐怖主義、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面對這些問題,只有加強溝通與合作才能更好地應對和解決國際爭端和問題,實現共同發展。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不懈追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也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偉大實踐。
三.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哲學意義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問題的科學成果和偉大實踐。這不僅對中國的自身發展、也對世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豐富的哲學意義。
(一)和平發展道路反映了時代精神
縱觀世界歷史上大國發展之路,無不是通過侵略、擴張來實現崛起和發展的。在發展的過程中充斥著戰爭和犧牲,是極不和平、不正義的發展方式。而中國選擇和平發展道路是在當今和平與發展時代的現實背景下開創的國家發展新思路,為世界各國做出了表率,是世界和平和發展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組織力量,體現出了中國敢于沖破舊思維、舊方式,打破舊秩序,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涵,續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發展的理論要求不斷關注現實,和平發展道路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支撐并結合國情和世情所提出的發展戰略。
(二)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
首先,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思路,并深刻地反映了當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精神。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局勢的客觀實際;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期,這也是我國面臨的最大實際,堅持從這兩個實際出發,從而制定了和平發展道路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靈活運用,是將馬克思主義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成果,反映出世界人民愛好和平、追求自由與解放的迫切愿望。
其次,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正確處理了內外因的辯證關系。2010年11月16日,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在天津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指出:“中國將按照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把立足國內開發與加強國際合作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資源保障能力。”[10]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善于把握發展的和平條件和內部動力,并能夠將二者有機地統一結合起來,用和平保發展,用發展促和平。
再次,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正確認識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中國的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又為中國和平與發展創造條件和提供機遇,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11],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擴大國際合作、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12]。
最后,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正確運用了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的方法論。鄧小平深刻地揭示了當今世界的發展問題是核心問題,強調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毫無例外都面臨著發展問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難度大,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在世界經濟關系中仍具有很大的依附性。而發達國家則需要繼續保持穩定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態勢,“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發展速度問題,再發展問題。”[13]因此,解決好發展問題,有利于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構建。
(三)和平發展道路為實現人類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實現人類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一條主線,也是共產黨人的最高綱領。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4]追求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人類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世界要和平、國家要合作、社會要進步,這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而這一切要求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人類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快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實現世界共同發展的正確道路。在眾多的發展模式中,只有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發展道路才能得到世界人民的擁護,才能真正實現人類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所堅持的和平發展道路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它將帶領人民向人類的終極目標大步前進。
在這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和平發展道路,絕不是放棄我國正當權益、犧牲核心利益而換取的和平與發展。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世界各國也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這樣,各國才能共同發展,世界才能和平穩定。
注釋:
[1]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2]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3]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2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6]新華網.2003.11.3
[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8
[8]光明日報.2014.6.21
[9]光明日報.2014.6.21
[10]新華網.2010.11.17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
[1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
[13]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14]余源培.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導讀[M].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6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余源培.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導讀[M].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陳尚偉.鄧小平理論中的若干哲學問題探究[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6]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