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蘇關系是新中國外交的重要一環,它影響著中國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蘇關系出現嚴重惡化,其中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分析其原因有利于中國的和平與發展,更有利于建立和諧穩定的世界。
【關鍵詞】:中蘇關系;破裂;原因;
一、國家利益的沖突
在國際交往中,不同國家之間,總會有不同的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是是一切主權國家進行對外關系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同國家之間進行交流都是以各自的國家利益來展開的。中國與蘇聯在當時,實力與國際地位是不一樣的,由于種種原因,兩者上的國家利益出現了巨大的差別和矛盾。但是在1957年之前,中蘇雖然有摩擦,但基本保持穩定的方向,雙方的友好合作并為受到巨大的沖擊。在當時兩國在處理雙方的關系時,基本上都遵守了共同的國際關系準則,力爭求同存異。在“蜜月時期”,中蘇兩國雖在國家利益上有差別有矛盾,但中蘇關系基本穩定,并沒有出現嚴重的破裂。
1958年開始,中蘇兩國在國家利益方面的矛盾越來越多,國家利益之間沖突不斷。經過不斷的積累,兩國關系不能調停,矛盾生成最大化,最終導致中蘇關系的破裂。在涉及國家利益方面,有許多實例都體現了國家利益在中蘇關系中的角色。比如“長波電臺”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類似此類事件在以后的日子里經常發生,比如有“聯合潛艇艦隊”等問題。
在赫魯曉夫時期,中國認為赫魯曉夫熱衷于美蘇緩和、美蘇合作是違背中蘇兩國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的;赫魯曉夫政府要求中國緩和對美關系,實際上是要求中國放棄本國利益,完全服從蘇聯的國際戰略。中國與蘇聯的關于對美戰略的問題一直爭吵到中蘇關系破裂后。在這期間,中國與蘇聯之間還發生過其他一些涉及國家利益的爭執。通過具體事例表明,在1958年到1959年兩年之間,中蘇之間出現的矛盾遠遠大于“蜜月期”出現的矛盾,兩國已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局面,甚至出現了嚴重的沖突,兩國關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更糟糕的是,中蘇之間關于國家利益的沖突,不僅促使雙方的意義形態分歧進一步擴大和升級,而且國家利益與意識形態相互交織,出現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致使中蘇關系嚴重破裂。
二、意識形態的分歧
中國與蘇聯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但是由于兩國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并且處于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在怎么認識社會主義,怎么發展社會主義眾多方面就會產生分歧。因此,中國與蘇聯在意識形態的分歧與矛盾,就成為了中蘇關系破裂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蘇之間的分歧首先是由于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的錯誤引發的。在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出于政治目的,對斯大林進行了全面的否定與批判,認為斯大林大搞個人崇拜,濫用權力,破壞了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這是赫魯曉夫的個人觀點,沒有客觀的對斯大林進行評價。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認為,赫魯曉夫沒有實事求是,沒有對斯大林的功與過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評價。也就是中共中央與毛澤東不同意赫魯曉夫的做法。所以,中蘇在如何評價和對待斯大林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特別是隨著雙方分歧的增多和形勢的發展,雙方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赫魯曉夫認為中共中央過于固執,而中國認為蘇聯正在犯政治路線問題,蘇共丑化了社會主義制度,否定了馬克思主義,應對此進行批判,因此,雙方關系的破裂不可避免。
同時,中蘇也在其他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與矛盾。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認為本國已經處于全面開展共產主義建設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而中共認為應當制定過渡路線,形成過渡理論方針政策。中共認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而蘇聯認為“蘇聯正處于在全面開展共產主義建設的時期,無產階級專政在蘇聯已經不再是必要的了”[1]開始的時候,中國與蘇聯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只是局部的,但是隨著各種問題的突出,中蘇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都形成了對立。中蘇雙方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中蘇雙方互相指責,互相提出對立的觀點。總而言之,雙方都認為彼此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敵人,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兩者互不妥協,互不相讓,最終造成中蘇關系的破裂。
三、中蘇國內政策的不同
在蘇聯,首先是政治方面。蘇聯堅持自己的共產主義建設的觀點,并且出現了右傾的政治立場,赫魯曉夫還批評中國共產黨的“教條主義”。這些政治立場和觀點是與中國格格不入的,這勢必為兩國關系的破裂埋下種子。其次,是蘇聯國內的經濟政策。赫魯曉夫時期,他對蘇聯國內的農業、工業等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在農業方面,他提出要提高農產品收購的價格,降低農產品義務交售的價格,以此來提高集體莊員和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在中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都想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走一條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以在國內政策上,都走了與蘇聯不同的道路。1958年,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說,“我們不提蘇聯的技術決定一切,干部決定一切,而是要搞群眾運動,靠政治掛帥”[2]。毛澤東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方針。并且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些政策方針都是與蘇聯相背道而馳的,必然會引起蘇聯的不滿,直至矛盾的激化。
四、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
大國沙文主義即大國主義。是國際關系中較大的國家對待較小的國家所表現出來的沙文主義傾向。它的主要特征為:不尊重對方的獨立平等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對方的內政,侵犯對方的利益,損害對方的主權。在建國初期,蘇聯對中國就有大國沙文主義,只不過當時不太明顯,雙方沒有公開。赫魯曉夫登臺后,大國沙文主義起初也不太明顯,等到了1958年,赫魯曉夫開始推行大國沙文主義,企圖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來控制中國。
總而言之,中蘇關系的破裂是由多方面引起的,有國家利益、意識形態、兩國的國內政策以及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中蘇關系破裂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我們應該認真汲取其中的經驗教訓,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只有走和平發展之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才能健康發展,我們才能創建一個和諧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41.
[2]刑和明.中共眼里的蘇聯模式[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