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著》是對人們漫漫生命過程的層層剖析和對生命最本源的一種藝術的闡釋,蘊育著生命最醇正最本質的哲學意義。余華用最毫無雕刻的文字,最樸素,最真實的描繪了從民國時期到大躍進時期再到六七十年代像福貴一樣的中國人被受壓迫的生存狀態。本文將從審視活著的本質、生之不易,用生命的韌性抗爭劫劫苦難、世間仍有溫情在,要達觀坦然的活著、正視死亡,直面人生四個方面來淺析余華《活著》中的生命哲學。
【關鍵詞】:活著;苦難;磨礪;溫情;死亡
余華的《活著》是其小說創作中的里程碑,也是一個分水嶺,從早期的反映思想異質性,完全的暴露世界的血腥暴力,思想幾乎偏執的先鋒小說,逐漸地轉變為真誠的,以零度情感超然敘事的新寫實主義方向。余華的《活著》標題雖是“活著”,事實上是一部書寫死亡與悲苦的史書,處處都充斥著死亡陰森、令人瑟瑟發抖、毛骨悚然的絕望氣息。難能可貴的是在如此艱難、無情的世界上,主人公福貴還能隱忍的活下去,這位黃昏落日般的老人,帶給我們的是面對苦難的從容、鎮定與對生命的執著。余華以樸實直白,看似波瀾不驚的筆調,完成了對生命意識的深究與探討。“活著”向我們證明了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執著精神。
一、審視“活著”的本質
我時常思考著,人們活著的方式、活著的價值。而“活著”這兩個字眼卻并沒有那么紛繁復雜,它只是對生命最原始的闡釋。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的生活是如此的凄苦,生活在社會底層,一件又一件常人無法承受的苦難全都接踵而來,他有很多死去的理由,可他最終選擇了承受,以生命的韌性對抗著生活的不幸,彰顯人性的光輝。當我們看到福貴這個垂暮的老人和他的黃牛在鄉間相依耕作,跟黃牛敞開心扉的聊天對話,唱著一首首古老的舊時歌謠,與鄉村田園融入一體的場景,給我們一種生命的感動。我們看到了這位老人超乎平常的坦然、淡定,對生活的平和態度與心境。這樣活著看似沒有意義,實則這才是生命的本原。這是對生命最原始也是最真實最樸實的解答。正如余華自己所說:“《活著》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訴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于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著便是一切,活著本身就是一種高尚!
二、生之不易,用生命的韌性抗爭劫劫苦難
福貴的一生充斥著戲劇性,一切不幸的來臨都有不可預料性,追根溯源似乎又有其必然的原因。因為福貴的豪賭輸光了家產,一夜之間從一個家財萬貫的富家子弟到輸得一無所有,再到失去一個又一個親人的孤獨寂寥,如地獄般的深淵。他依然友好和諧的對待這個似乎拋棄了他的世界,他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淡然與希望。
年輕時候的福貴,不務正業,穿梭于青樓與賭場這種三教九流之地。最后墮入深淵,身無分文。父親被他氣死后,扛起鋤頭,他當了傭農,在田間辛苦耕耘,只是為了活著,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久后福貴的娘生病,生命垂危,他去城里給娘抓藥看病時,不幸被國民黨強制抓去拉大炮。福貴在被死神籠罩的人間地獄里,拼命掙扎,終于撿回來一條命。可是命運始終喜歡肆意地捉弄我們。福貴回到家中才知慈愛的老母親已經離開人世。女兒鳳霞也得了病,因沒錢治療而變得又聾又啞。后來連自己唯一的兒子有慶,只因給縣長夫人獻血而被醫生抽干了身體里的每一滴血,死在了醫院。可是福貴依然在痛失愛子的悲痛之中,用生命的堅韌默默承受著這煎熬與疼痛。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鳳霞也長大成人了,有了一個好的歸宿。鳳霞在生完孩子后,卻大出血死了,只留下一個孩子,孤苦無依。福貴的一雙兒女都在自己的眼前活生生的一步步邁向死亡的深淵,可自己卻無能為力,想哭都已經沒有了眼淚。三個月后,家珍也病死了,家里的至親都與自己天人兩隔,只剩下可憐的小外孫和偏頭女婿。可當苦根四歲時,二喜卻因工作事故,被兩排水泥板把腦袋和身體都擠扁了,連一根骨頭都找不到。二喜死了,苦根失去了自己最親的父親,在苦根如此懵懂天真的年齡都不知道死亡為何物,就要承受死亡帶來的沉沉的分量。因為家里缺衣少食,貧困不堪,苦根因餓得厲害吃豆子被撐死了。福貴連最后一個親人都離自己遠去了,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現在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存活于世了。
當福貴被剝奪了所有的一切時,他未曾失去自我,未曾交出自己的靈魂。這位安然活下來的老人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當自己的親人被自己親手埋于荒蒬,內心的疼痛早已融入一點一滴的血液之中,這種悲痛讓人心疼得無法叫喊,無法發聲,活著成為對抗它的唯一有力方式。活著本身就是一種高尚,是對命運,對絕望,甚至是對死亡的一種嘲弄!
三、為“活著”而活著,“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執著
上天讓福貴的一生過得如此苦澀艱難,甚至近乎殘忍的剝奪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可是福貴依然坦然生活于人世之間。在不咸不淡的日子里,福貴和家珍互相愛憐,女兒鳳霞的貼心懂事,兒子有慶的乖巧活潑,讓這個貧窮的家庭有了一絲絲脈脈的溫情。
余華說“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活著》雖題目為活著,可實際上是對死亡的敘述,對死亡的抗爭,余華以其樸實無華的語言,描述了福貴艱難,幾近殘酷的人生。他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靜靜的述說著福貴凄慘,淡然而又平靜的一生。盡管福貴的親人一個一個的相繼離世,從此孑然一身沒了親友,但是福貴還有老牛作伴,他依然把老牛作為親人一般對待,跟他說話跟他談心,讓那股孤獨之情不再那么濃厚。在福貴蒼老的臉上,我們看到了如春日陽光般溫暖的笑容,笑得十分的動人,那是一種對生命的釋然,一種開懷。
四、正視死亡,面對現實
有人說《活著》是一部描寫死亡的悲情史詩。死亡,這個結果的存在,恰恰凸顯了“生”作為一個過程的內涵。生命在命運的擺布之下顯得如此渺小,如此卑微。而活著就是對命運,對死亡,對絕望的嘲弄。《活著》里的福貴一無所有,僅以生命來抗拒生活所給予的全部。他始終站在那里,毫不退縮,這種抗拒不叫“死亡”而叫“活著”。當福貴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孫子都相繼死去時,福貴仍然堅強的活了下來,他沒有在一個個親人去世時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一個人想活怎么也死不了!福貴用自己的勤勞帶領一家老小走出難關,將自責變為自強,而面對生死,福貴展示出人類生存的堅強!福貴在如此艱難,如此困苦的歲月里,失去了所有,卻保有了自身!
《活著》是一部別樣的闡釋人生的藝術史。《活著》以最原始最樸實的敘述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活著不為任何生命之外的物質而活著,而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
參考文獻:
余華:《活著》,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夏冰:《論余華<活著>的生存哲學》,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劉紅霞:《解讀余華<活著>的思想內涵》,文學教育,2015
陳維:《由<活著>看余華小說的生命意識》,芒種:下半月,2015
作者簡介: 田賢凡(1994—),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大理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