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又叫《巴黎手稿》,這部手稿寫于法國巴黎,是馬克思在1844年寫成的一部手稿。《手稿》深入闡述了異化勞動、私有制和共產主義的思想,這部著作雖然不是馬克思十分成熟的思想著作,但卻是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一部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關鍵詞】:異化勞動;私有制;共產主義
一、《手稿》的歷史背景
19世紀30、40年代,歐洲工人運動迅速開展,馬克思根據斗爭實踐的需要,批判的改造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濟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早期的思想發展中,曾經歷了兩次決定性的轉折。
第一次是在《萊茵報》被查封了以后,馬克思回到克羅茨納赫時,反思在《萊茵報》期間親身接觸到的現實社會的政治斗爭,解決因現實與黑格爾理性哲學的矛盾所產生的疑問,他閱讀并研究了有關法國、英國、德國的20多部歷史著作,寫出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得出法的關系如同國家形式一樣決定于“市民社會”,而“市民社會”的主體是私有制,私有制支配著國家權力。這即標志著馬克思開始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也說明轉向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是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結果。
第二次是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在遷往當時的無產階級運動中心的巴黎后,親自參加了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在革命實踐中認識到了物質力量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作用,寫出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標志著馬克思完成了兩個轉變。為了進一步揭開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的“市民社會”的含義,馬克思搜集了大量的資料,經他研究發現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結果,而階級斗爭又是經濟發展決定的。此時,恩格斯在《德法年鑒》中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也給了馬克思極大的啟發。使馬克思進一步認識到了只有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上,才能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及其改造方式。因此馬克思開始從政治法律的批判深入到了經濟的批判中去了。
《德法年鑒》停刊后。馬克思意識到要想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應該到經濟學領域深入研究,期間的研究成果就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也成為《巴黎手稿》,是在1844年4—8月,馬克思在法國巴黎寫成的一部手稿。這部著作雖然不是馬克思十分成熟的思想著作,但卻是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一部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闡述了關于異化勞動的理論
《手稿》中他深入地剖析了異化勞動,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對勞動者摧殘的一面,從異化勞動中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給廣大勞動者帶來的壓迫剝削的苦難,展現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從手稿中馬克思自覺地將哲學研究與經濟學研究聯系在一起,雖然是有缺陷的結合但是也預示著一種新的趨勢,對唯物史觀的創立和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馬克思從異化勞動的四項規定中指出異化勞動對勞動者的不平等、壓榨和奴役。首先,最直觀的就是勞動產品和工人的異化,在資本主義異化勞動下,當工人通過自己的腦力和體力勞動生產出勞動產品時,勞動產品卻不屬于勞動者所有,并且當生產的勞動產品數量越多時,勞動者能占有的產品數量卻越少,并且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這使得勞動者和勞動產品這兩個原本應該處于同一個統一的狀態,現在卻處于一種相對立的狀態之中。其次,是勞動本身與工人相異化,勞動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馬克思在當時認為是人的類本質,而由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自覺自愿不存在了,變為一種謀生手段,不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勞動者的勞動變為了資本家的,與勞動者相分離。勞動成為一種強迫壓制的活動,勞動者的身心受到束縛,再也沒有了勞動的愉悅。第三個方面馬克思將視野轉向了人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是通過對象化來表現和確認的。而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勞動剝奪了勞動產品,因此不能實現人的類本質。同時勞動變為謀生手段,不是再生活第一需要,從而勞動異化于人的類本質。最后,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當勞動者與自己相異化的時候必然也就與他人相對立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就是表現了這樣的一種異化。
三、關于私有財產與共產主義的闡述
首先,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隨著異化勞動的衰亡,私有財產也會隨之消亡。異化勞動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私有財產也將走向消亡。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外在關系的產物,是外化勞動必然產生的果實。同時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是勞動借以外化的工具,使其實現外化。其次,異化勞動是工人階級同資本家階級相對立的表現。馬克思揭示了勞動與資本的根本對立;分析了私有制包含的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的關系和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的關系,并且二者構成了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最根本的關系;闡述了勞動與資本的對立運動,勞動與資本作為彼此的積極因素相互促進,資本家和工人相互對立。最后,馬克思通過私有財產的本質肯定了國民經濟學理論作用,也分析了其局限性,表面承認人,實則是對人的否定。
在對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對共產主義思想作了論述。馬克思通過對私有財產及其本質的分析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批判分析了共產主義思潮,認為他們都沒有真正理解私有財產的本質,沒有廢除私有財產,主張通過暴力革命來實現共產主義,認為共產主義是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馬克思闡述共產主義基本思想觀點概括為:第一,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的積極否定或揚棄,也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第二,共產主義是一種客觀的歷史運動的過程,是一種建立在客觀現實基礎上的未來的社會形態,是人的復歸;第三,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矛盾的真正解決。
四、《手稿》所帶來的深遠歷史意義
《手稿》集中體現了馬克思在巴黎期間轉向經濟學研究的成果,是馬克思經濟思想發生重大轉折的一部著作,為馬克思唯物史觀運用于政治經濟學研究奠定了基礎,預示著馬克思在整體上把握哲學和經濟學,反映了馬克思對哲學政治經濟學結合的整體性研究。同時這部著作也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研究熱度很大。《手稿》對于我們把我唯物史觀的形成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是馬克思形成科學世界觀時期的一部重要著作。
《手稿》的研究在唯物史觀的形成中起著基礎性作用。馬克思在《手稿》中關于異化勞動的研究,是建立在他對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的客觀認識基礎上的。從市民社會的物質方面來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而市民社會馬克思定義為“物質生活關系的總和”,由此看出,馬克思開始從國家、宗教、法的批判轉向社會的物質生活層面。為唯物史觀形成奠定基礎。
《手稿》體現了馬克思對于哲學和經濟學的整體研究。馬克思考察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現實,以對異化勞動的分析為基礎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闡述了關于哲學、經濟學和共產主義的思想。通過對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分析,從經濟學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去思考,從而把勞動作為哲學經濟學研究的根本,對勞動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同樣共產主義也是對哲學和經濟學研究的產物,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手稿》所體現的哲學和經濟學的整體性研究奠定了《資本論》整體研究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2.
[2]石靈慧.唯物史觀生成論研究[D].海南大學,2015.
[3]紀佳妮..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哲學人類學思想[D].復旦大學,2014.
[4]莊福玲.簡明馬克思主義史[M].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郭欣(1991—),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