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城鄉差距卻越來越大,矛盾也更加尖銳。當下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快,為大量的農村青壯年提供許多的就業機會,很多人離開家鄉去城市謀生,留下年老體弱的老人在農村繼續過著艱苦的生活。因此,文章試圖運用社會支持理論為分析視角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進行探索。目前來看,如何有效應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是我國目前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境;非正式支持系統;正式支持系統
今天看來,城市在經濟方面的發展遠遠領先于農村,這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致使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脫離農村而奔向城市以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而留在農村的便是哪些上了年紀以及體弱的空巢老年人。就目前來看,我國已是世界上老齡化進程最快且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根據人口遷移理論,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農村中的青壯年必定會向城市轉移,而留下農村的老年人獨守農村。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向城市的轉移,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只會越來越多。就目前的農村來說,大部分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基本是依靠家庭提供,而且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也尚不完善,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面臨巨大挑戰。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家庭空巢期延長,空巢老人的規模也不斷壯大,普遍面臨著經濟供給不足、精神慰藉缺失及生活照料缺位的困境[1]。
農村空巢老人是養老保障體系中一個特殊且不可忽視的群體,他們的養老需求需要來自家庭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多元化的養老方式是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關鍵,鑒于此,以社會支持理論的視角來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可以促進養老保障體系及農村養老方式的不斷完善和創新。
一、農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原因
(一)社會因素
我國長期以來的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把城市和鄉村分割開來,這使得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也不斷增多。我國的戶籍制度將全國人口分成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顯然,這在城鄉人之間筑起了一道“壁壘”。上世紀80年代以前,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動被嚴格的戶籍制度和就業管理制度所限制。城鄉居民之間的發展機會和社會地位極度的不平等,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了我國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另外,農村產生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這要歸于1978年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度的實行,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后面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推進,各種對戶籍制度和就業管理制度也相應的放寬,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開始涌向城市,尋找就業機會。剛開始的時候,農村老年人身邊還會有自己的女兒或兒子陪在左右,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缺口越來越老大,慢慢地,老人的子女便逐個地涌向城市,到最后便只剩下了老年人獨守“空巢”。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城鄉收入等方面的差異,是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的直接誘因。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流動人口超過2.6億,比2000年增加11700萬人,增長81.03%,即每五個人里,就有一個是流動人口,主要表現為中西部地區人口向東部地區遷移[2]。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機構的限制,使得大量的農民工處于城市的邊緣化狀態,游離于城鄉之間,他們既不能享受城市市民待遇,也無力為家里的空巢老人在城市提供住所、就醫、養老等基本的生活保障,只能讓他們留在農村長期“空巢”下去或甚至直到去世。
(二)家庭因素
一是家庭贍養負擔加重。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農村家庭的少子化現象嚴重。少子化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農村家庭“空巢”期的延長和子女的贍養負擔加大。而農村這種少子化現象所衍生的另一種特殊的家庭結構,便是學術上說的“四二一”家庭結構。“四二一”家庭結構是指兩個獨生子女互為婚姻伴侶的一種特殊形式,由此涉及了三代人:獨生子女父母、獨生子女和第二代獨生子女;三對夫婦:獨生子女夫婦各自的父母及獨生子女夫婦本身[3]。農村中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例如兩個獨生子女所組建的家庭便是這種典型的“四二一”模式,一對夫婦不僅要贍養彼此的父母而且還得贍養雙方的祖父母及外祖父母,有子女的夫妻壓力更大,還要撫養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獨生子女的養老負擔日趨嚴峻,可想而知,一對夫婦要承受贍養八位老人的經濟壓力程度有多大?養老負擔的加重也是驅使年輕的獨生子女外出務工謀生的推力,一般來說農村的老年人也不愿意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對子女的生活造成影響,給他們帶來束縛、不便。
再就是生活費用負擔加重。就目前形勢來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輸出地主要為經濟落后、土地資源有限的偏遠地區。對于大部分農村家庭來說,為了滿足子女求學的費用及家庭日常起居的開銷,甚至是房屋建設及修繕的開支,僅僅靠單一的農業生產來提供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樣的窘境之下,為了子女的未來、早日奔小康、給家里老年人的養老提供更好的經濟支持及物質幫助,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不得不外出務工謀生。子女外出務工不但可以為家庭的生計提供經濟支撐、提高家庭應對風險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實現家庭利益的最大化,這其中也少不了農村空巢老人的支持。一般來說,農村老年人的大局觀念和全局意識還是比較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也不得不支持子女外出務工,而自己獨守空巢。家庭生活方面的壓力是農村老年人自愿空巢的另一決定性因素。
(三)個人因素
就我國目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來看,大部分的農村家庭要么是夫妻雙方共同外出,要么是連帶子女進行全家的遷徙,但是很少有帶著家里的父母一同進程務工的現象。研究發現,農村的老年人進城生活的意愿非常低,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農村老人的土地觀念和思鄉情節較強。在農村,農民終其一生都是在與土地打交道,即使到了老年也離不開土地,土地在農村被視為一切生活的來源。農村老人對家鄉和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這源于農村這種安土重遷觀念的影響。與此同時,土地也是維系著孫輩與長輩之間的紐帶,再加上農村社區的這種熟人社會,有著濃厚的地緣和血緣關系使得老年人在這種社會關系中有著自己的社會網絡關系。活到老年,能認識的人,基本都局限于農村這個小圈子社區里。對于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年人來說,在老年時要突然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是很難接受的。況且,現代化的城市生活已經把大部分老年人拒之門外,一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經與農村老人的生活習慣格格不入,例如,城市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建筑等生活環境,以及當地語言和生活習慣等使農村老年人都難以適應。出于這方面的考慮,農村老年人都不愿意離開自己大半輩子勞作的土地和家鄉。
第二,擔心給子女增加負擔。一般的農民進城務工者都屬于廉價的勞動力,因為他們的文化水平、職業技能有限,農民工的工資待遇也不如其它的職業者,工資低且收入不穩定。在物價飛漲的背景下,外加城市快速的生活方式導致的高額的生活費用和巨大的家庭經濟負擔,使得農村空巢老人不愿意進城生活而給子女的生活帶來壓力,他們往往選擇繼續在農村生活,直到老去。
第三,身體狀況的限制。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身體各方面器官的功能逐漸衰弱、退化,行動起來往往也不是很方便。外出務工子女的城市所在地一般都是遠離農村,農村到城市的路途遙遠,上了年紀的高齡老人也難以承受舟車勞頓之苦。現在甚至還有些農村老年人從未坐過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他們第一次長途乘坐交通工具時往往會出現暈車的現象,這使得大部分老人不敢出遠門,生怕回不來。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農村老年人也出于對配偶、孫輩及高齡父母的照料,或者是出于老年人與子女的關系不融洽的考慮,擔心在城市里生活會再度引起與子女之間的矛盾,這些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到農村空巢老人進城與子女生活的意愿。
二、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
根據社會支持理論,老年人的社會支持主要來源于非正式系統支持和正式系統支持。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主要是來自于非正式系統的支持,配偶及子女作為非正式系統支持的核心,在居家養老的情況下,一旦核心缺位將給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帶來嚴重困擾;而正式系統支持也有它的不足,國家層面上針對農村空巢老人的一些優惠政策還不完善,沒有落到實處,對于農村空巢老人的關注度有待提高。下面是筆者從社會支持網絡的非正式系統支持和正式系統支持來闡述這兩塊所存在的問題:
(一)非正式支持系統缺位
隨著年齡增加的同時,老年人的勞動能力也逐漸下降,因此,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賴于子女的供給。但是從整體情況看,農村空巢老人在經濟上主要依靠家庭供養,收入來源主要是自己的勞動收入、子女支持、配偶支持及其他家庭成員的支持[4]。其中子女作為非正式系統支持的核心之一,一旦子女的支持缺位,將會給空巢老人帶來致命的打擊。
1、子女不孝
在農村,老人遇到養老困境基本都能涉及到子女不孝的問題。在這場“養老足球賽”中,子女們互相推諉,二老被踢的遍體鱗傷。 “百順孝為先”,兒女不孝造成的悲劇,害了至親,冷了旁人。“養兒防老”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的浪潮中流傳了千年,但在現代社會變遷的洪流中,幾乎被沖洗干凈。人們的價值觀念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人都尋求自身的發展,趨之若鶩,將供養老人的職責拋之腦后。
2、情感需求無法滿足
就整體而言,農村空巢老人在精神慰藉方面存在嚴重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隨著社會地位和角色的變化,他們的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小,其情感需求基本是通過老伴、孫輩、子女、親戚及左鄰右舍等非正式支持系統來滿足。但是,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情感滿足的源泉。
不少農村空巢老人基本上可以依靠本身的勞動來解決養老困境,但他們的情感需求卻無法得到滿足,因為它涉及人際關系和代際關系、親情和友情,空巢老人很難完全憑借自己力量來滿足這些情感上的需求,雖然空巢老人對需求的表現方式可能是淡然置之和善解人意的[5]。對于農村空巢老人來講,子女外出務工減少了與子女的交流機會,也改變了他們的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另外,農村空巢老人興趣愛好匱乏,社交范圍有限再加上老人的孤僻性格,導致他們更容易產生空巢感,精神慰藉缺陷更為嚴重。
3、生活照料缺位
生活起居、疾病照顧、家務及日常生活購買等構成了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基本內容。研究表明,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自理能力不容樂觀,大部分空巢老人急需照顧,和非空巢老人相比,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十分凄慘。
生活和疾病照料嚴重的缺失。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患病率也隨之增加,一旦老年人患病,他們在吃飯、穿衣、室內活動、洗澡等方面會存在嚴重的障礙。如果這些情況發生在農村空巢老人身上,則上述障礙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在生病的情況下,配偶和子女在身邊的話,農村空巢老人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親屬進行照料,如果在喪偶或者子女不在身邊的情況下,一旦空巢老人生病,錯過了搶救的最佳時機,很可能就會危及老人的生命。每年空巢老人在家突發疾病猝死而事后多天才發現的事件時有發生,尤其在農村,由于空巢老人自救意識薄弱,再加上離鄉鎮的衛生所較遠而且大部分都為山路,出山看病的困難特別大,平時的一些小病都是能拖則拖,久而久之造成了各種疾病。這些都說明了,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的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嚴重缺失。
(二)正式支持系統不足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在以子女為核心的非正式支持系統缺位的情況下,如果正式支持系統不能及時補位,將給他們的養老帶來巨大的挑戰。
1、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還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針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還沒落到實處,大部分空巢老人并沒有真正享受到養老保障帶來的好處,而且與城鎮的養老保障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統計顯示:占我國總人口75%的農村居民,總體的社會保障支出僅占全國社會保障總支出的11%;而占全國總人口的25%的城鎮居民的保障支出卻占據了全國社會保障費用的89%[6]。國家規定老年人的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障金為每人每月55元,要知道在目前的物價水平下,每年不到700元的養老金很難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但是,就目前來看很多農村還沒有覆蓋這種養老保障政策,許多的農村空巢老人無法享受。因此,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體系亟待完善。
2、社區養老不健全
到目前為止,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的社區養老在我國大部分農村還未普及,比如,養老院等。由于農村地區經濟條件落后,國家對農村的養老投入在短時間內還未見其效果,因此,農村社區在整合社區各方面的養老資源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對于廣大的農村空巢老人來說,居家養老已經不再可能,然而社區機構養老又困難重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將面臨雙重困境。如何有效整合農村社區養老資源、充分發揮以社區養老為輔的優勢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3、土地養老保障逐漸弱化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以土地為中心而開展生產活動,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占用了大量的農業用地,使農民的土地逐年減少,人均可支配的農業生產用地嚴重不足。目前,我國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畝,有660個縣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半畝,已經接近或低于聯合國測算的土地對人類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線0.8畝[7]。再加上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抗風險能力差,一遇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將不可挽回。在這局勢下,我國有限的耕地將難以承受大量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需求。
三、重構社會支持網絡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境
俗話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當今,農村空巢老人屬于弱勢群體的一部分,他們急需得到以家庭為核心的非正式系統支持和以國家為主的正式系統支持的關注。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及其保障是否得到解決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國民生活水平,把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題解決好了也是彰顯我國綜合實力的一方面。由于筆者的知識結構和理論水平有限,只能根據上述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原因及其社會支持網絡缺失的現狀來提出自己的拙見。力求構建一種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來幫助空巢老人解決養老困境。
(一)非正式支持系統的重建
一般來說,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賴于子女的支持,如果在子女照料缺位或者不能及時提供經濟支持的時候,便會給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困難,這時候需要重新構建一種有效的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
1、大力宣傳孝道文化
尊老、愛老、敬老是孝道文化的精髓,得讓它流傳下去,可以通過家庭、學校以及社區來進行宣傳。第一,家庭作為社會群體最小的一個單位,年輕的父母要以身作則,孝敬家里的老人,在尊老、愛老、敬老這方面給孩子起帶頭示范作用;第二,學校作為個體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場所,老師們應該擔起孝道文化的重任,多授傳統的孝道美德知識;第三,社區村委會在每家每戶張貼印有關于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讓每一位為人子女的人從小在這種孝文化中接受熏陶,在不久的將來他們自己也會為人父母,要相信潛移默化的作用。
2、達成贍養協議
用硬性措施在農村社區強制定“贍養老人協議書”。“贍養老人協議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它的強制性,強制性主要體現在村規民約上,即對不按義務贍養老人的子女進行嚴重的懲罰,比如罰款、輿論,甚至“跪香”來進行體罰。因此,此協議的簽訂在一定程度上會強化子女們對老年人贍養的責任意識,使外出的子女能夠經常抽點時間回家看望老人,和父母聊聊天、拉拉家常,這對緩解老年人的寂寞、空虛至關重要。
3、鄰里之間建立幫扶關系
由于農村村落的地域狹小,空巢老人的活動空間有限,總的來說鄰里之間的關系相對融洽,當空巢老人在生活起居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左鄰右舍總是會伸出援助之手,相互幫助彼此的日常生活起居。例如,鄰里之間建立互助小組,本著自愿原則,無償幫扶,每到農忙的季節,小組成員自愿相互幫扶,讓農業生產順利進行。互助小組的建立更加符合鄉土人情,它最大的好處就是雙贏,彼此之間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同時也贏得了鄰里的口碑。
4、進行入戶服務
由村委會組織的衛生所保健部門定期開展空巢老人的健康診斷,并進行建檔保存,以便后期對比,有利于患病空巢老人的早日康復。也可以在空巢老人家里安裝應急報警器,一旦空巢老人感覺不適,可以馬上按下報警裝置的按鈕,醫務人員可以第一時間趕到老人家中進行治療。在空巢老人較多的農村社區可以開展生活照料入戶服務,例如,定期給空巢老人打掃衛生、洗衣做飯等。
(二)正式支持系統的構建
在非正式支持系統缺位的情況下,正式支持系統的及時補位尤為重要。
1、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
本文認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尤其是提高農村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能夠更好地應對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養老困境。同時,它的完善,也有利于提高農村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同樣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農村空巢老人的最低養老保障金的提高,需要發揮政府的經濟救助職能,因此,政府必須挑起這個重擔,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實處。
2、發揮政府普及法律知識的職能
例如,政府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發揮為人民服務的職能,并明確子女在贍養老人中的職責,加強贍養義務相關法律的宣傳力度,強化空巢老人被贍養的法律意識。大部分農村空巢老人基本目不識丁,更不用說學法、懂法、用法了。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遇到子女不孝順的情況,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沒有享子女福的命,然而,空巢老人壓根就不知道可以通過法律的強制性作用來維護自己被贍養的權利,總是覺得法律在這個“鄉土”的社會里沒有其效用,要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實在不符合鄉土社會的規矩。但是現在由政府出面,在農村普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知識,使得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有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實現有法可依,爭取掃除法律盲點。
總之,通過法律法規來實現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來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是目前切實可行的一種有效選擇。
3、社區組織耕地集中耕作
由于農村可耕作土地的總量嚴重不足,人均可耕種土地也相應地減少,少量的土地單獨、分散地耕種既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又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因此,把空巢老人的土地集中承包出去,按耕地的多寡,每年給予空巢老人一定的經濟補助,把空巢老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這樣老人即使不耕種土地也能分到一定的紅利,再加上子女每年的經濟支持,在日常生活經濟來源上,老年人不會遇到什么大的困難,經濟照料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4、興建養老機構及老年活動中心
雖然家庭養老是目前農村養老的主要形式,但是在空巢老人子女照料缺位或者喪失自理能力的時候,機構養老不失為一種可行選擇。例如,由鄉鎮政府、村級養老機構辦及村里的杰出人士集資興建農村敬老院,鼓勵空巢老人進敬老院養老。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那些因子女不在身邊或者喪失自理能力的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目前,勸服農村空巢老人進敬老院養老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在他們看來,敬老院養老的基本上是無子女或者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才去的地方,一般自理能力正常且有子女的空巢老人是不愿意去敬老院養老的,生怕給子女臉上抹黑。現在“四二一”家庭越來越多,家庭養老的負擔不斷加劇,即使子女能夠在老人身邊就業,也很難照顧周全七八位老人,這對子女的工作和家庭造成巨大的挑戰。因此,政府、社會團體及家人鼓勵老年人改變養老觀念,選擇敬老院養老,這樣也有利于排除子女的后顧之憂,同時也是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里程碑。
在農村社區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根據空巢老人的興趣愛好,開展各種娛樂活動,比如,聊天、健身、看電視、打牌、下棋及山歌培訓等。這樣農村空巢老人們在一起活動的時間久了,便會產生一種情感,對消除老年人的孤獨、寂寞、空虛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滿足了他們的精神慰藉感。
參考文獻:
[1]郭寧寧.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2:1.
[2]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1(8):512.
[3]宋健.中國的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戶[J].人口研究所,2005(2):20.
[4]郭寧寧.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2:24.
[5]穆光宗.挑戰孤獨——“空巢”家庭[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89.
[6]林宣佐.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危機及解決辦法[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7.
[7]郭偉.關于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與應對策略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2(20):214.
作者簡介:王聰(1991—),男,瑤族,湖南辰溪縣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社會學;關斯琪(1995—),女,滿族,遼寧鐵嶺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