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福利制度是當代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歐洲國家建立起了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包括養老金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家庭教育制度等,對我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有很好的參考意義。但是由于高福利帶來的高公共支出、高稅收以及微觀經濟活力不足的弊病,也為我們提出了警示。
【關鍵詞】: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制度;啟示
一、典型國家的福利制度
西方國家建立起了較為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以瑞典、德國、英國、冰島、挪威等國家最為典型。
1.瑞典
瑞典社會福利保障建設在國際社會起步較早,瑞典 1891年建立醫療保險制度為社會福利保障的起點,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不斷補充、規范、修改,確立了以國家社會保險、家庭福利、社會服務和醫療保健四大塊福利保障為基礎的相對比較完備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瑞典的福利制度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向瑞典人民提供了一整套的社會保障。它一方面包括建立各種保險制度,如失業保險、基本養老金制度、病休制度、兒童津貼等;另一方面提供各種免費或爹覅的社會服務,如教育、醫療、養老、托兒、住宅等,從而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完善保障體系。瑞典的社會福利制度主要有全民性、高福利、均平性的特點。
全民性。瑞典每一個具有瑞典國籍的居民,都在社會福利保障的范圍之內,不分男女老幼、城市鄉村、有無工作,無論是否對瑞典有所貢獻,均享受基本統一的社會福利和服務保障。
高福利。瑞典建立了一整套的全民社會福利制度,社會福利深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的縱橫各個方面。在縱的方面,實現了從嬰兒津貼到養老金的系統化的福利,在橫的方面,每一項福利都具體周到,從產嬰的補貼到養老金再到孤寡家庭補助、教育津貼、訓津貼等等,應有盡有。
均平性。瑞典通過一系列給予年輕家庭、低收入家庭、疾病者、領取養老金者、喪失勞動力者以及其他弱勢人群以相應的補貼,以及面向全體社區居民盡量平等提供的低費用的兒童看護服務、各層次教育、社會支持和醫療保健服務,盡可能達到全體公民平均的享受各種社會福利的社會服務。為保證不同地區的居民享受同樣的福利,瑞典還采取“羅賓漢式”抽肥補缺的福利政策,從財政收入富庶的地區補貼福利支出存在缺口的地區。政府通過稅收前的保險轉移、累進稅和各種轉移收入來實現收入均等。
2.德國
德國的社會福利體系以其細密而完整而著稱。今天的德國擁有一張稠密的、包羅萬象的防范老、病、殘、孕、事故、失業等各種風險及改善照顧家庭、婚姻生活、促進就業、青年培訓、子女撫育和救濟貧困的社會福利網絡。在養老保險上,特別是法定養老保險可謂是德國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大的支柱。所有工人和職員,包括部分自營者均須參加義務養老保險。它覆蓋了近90%的從業人員。在醫療保險方面,全德國近90%的人口均參加法定醫療保險。其中,屬于義務投保者的主要是工人和職員及學徒,此外,還有海員、養老保險金及失業金領取者、自由職業者等。
為實現福利國家的現代化,德國對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集中在社會保障體系和就業市場方面。主要包括:延長退休年齡,以解決老齡化所產生的勞動力不足問題。改革失業保險和救濟制度,以積極的方法應對失業。優化社保金融體制,以完善養老、醫療保障。在養老保障方面,將擴大養老保險的私有化和社會化,政府在法定養老保險之外建立起補充的資本積累式的私人養老金制度。在醫療保險方面,除了加強國家監督,還壓縮了國家在醫療方面的開支,增加了個人醫療費用的支出。
3.英國
英國于1945年建立起“福利國家”。之后社會福利不斷調整和修訂,目前已達到相當的規模和水平,主要有國民保險、國民保健、個人社會福利、住房和教育等5個方面。在國民保險方面,國民保險法規定了一個由多種津貼和補助金構成的綜合性社會保險制度。國民保健方面,國民保健法規定:英國人都可享受免費醫療,病人只付處方費,某些特殊情況除外。國民保健全部費用的88%由政府征稅來支付,其余的由國民保險費、處方費及其他收費項目收入支付。
個人社會福利。包括政府有關部門和志愿者組織針對具有特殊困難的居民所提供的各種福利設施和各類服務,如失去工作和勞動能力的人提供適合他們生活、活動的住房和服務,對精神病患者登門治療,無人贍養或監護的孩子,政府部門和社會志愿者組織為老人及有困難的家庭提供生活、娛樂服務。
教育。政府教育基金資助大部分學生(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接受免費教育。免費生出了免繳學費外,書本和其他學習用具也都免費。公立學校普遍設有食堂,有些學校還提供交通工具。高等教育中,90%的大學生可以獲得政府津貼。
4.挪威
經過一百多年的構建,挪威已經建立起相當完備的社會福利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
公民可獲得基本養老金和補充養老金(后者以工作年限和收入為依據),平均養老金替代率大約為正常收入的三分之二。非自愿失業的公民可以領取原工資收入水平62.4%的失業救濟金,期限為兩年,工傷致殘的公民可獲得傷殘撫恤金。
實施性別平等的家庭福利政策,如母親和父親可共同擁有46周全工資的產假或56周80%工資的產假,其中10周專門給予父親,母親也可以將自己的部分產假分給父親。政府通過職業介紹、在職培訓、終身學習等勞動力市場政策來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公民的就業能力。總體而言,挪威目前的福利國家體制運轉比較良好。
以上幾個西方國家都建立起了非常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其制度囊括了各個方面,包括養老保險,教育,就業,失業保險等,成為其他國家艷羨的國度。
二、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利弊分析
西方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其合理之處,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存在著弊病。
(一)積極作用
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1.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定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高福利是通過高稅收來實現的。各國政府通過對不同收入的階層實行有差別的稅收政策,特別是累進稅減少了由所有權產生的分配不合理,縮小了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增強了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制度下的凝聚力,這一稅制是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得以穩定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緩沖器”、“減震器”,從而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證。
2.調節社會需求,推動經濟發展
根據一般規律,低收入階層的消費潛力較大,其新增收入絕大部分能夠轉化為現實消費:而高收入階層由于其階段性消費已基本飽和,在新的消費熱點尚未出現的情況下,其新增收入則會在很大程度上轉化為儲蓄或其它金融資產。“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覆蓋全社會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網絡,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從而可以當期消費甚至適度超前消費。
3.促進社會服務,緩解就業壓力
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第三產業的發展,因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如職業培訓、醫療保健等社會服務部門,這些部門的發展一方面提高了社會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失業對社會的壓力。
4.擴大公民自由,體現團結互助
社會福利制度具有普遍性,幾乎惠及所有的公民。從生到死的保障增加了社會中下層階層對失業、疾病等風險的抵御能力,有助于將個人從僵化的制度中解放出來 ,從而擴大了公民個人自我設計、自我選擇的自由。另外,福利國家的特點就是把大量的財富從就業者方面向正在成長的一代和老一代進行再分配。盡管這種幫助是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出現的,但它至少也體現了一種“強制的”團結互助。
(二)消極影響
由于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高福利,從搖籃到墳墓的完善的福利制度,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響,產生諸多的危機。
1.失業危機
過高的社會福利開支,最終將通過各種稅收轉為生產成本,而生產成本的提高,必然影響產品的競爭力,這就使得原本熱情銳減的雇主盡量減少雇傭人數,致使社會中就業機會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失業保障費用的增加,并形成失業保障和就業之間的惡性循環,導致當代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失業率常年居高不下。
2.財政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危機最集中地體現為國家財政的危機。國家財政具有剛性,其規模可以不斷擴大,但要縮小已達規模,理論上可行,實行上極難,因為社會福利從一開始就是社會中各個利益集團政治交易的對象。當經濟高漲時,各利益集團致力于瓜分財政剩余,而當經濟蕭條時,為了刺激經濟,又必須擴大政府的財政支出,各利益集團爭奪既得權益的行為,使政府的財政僵化。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政府又不得不增發貨幣或發行赤字公債。前者將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后者將現在的負擔轉嫁給下一屆政府,使政府財政陷入兩難境地。
3.觀念危機
由于福利制度給人們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服務,一些人寧肯靠國家補助過日子也不愿努力尋找工作,滋長了懶惰和不思進取的思想。恰如新自由主義所說的那樣:福利國家削弱了個人的進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們這個自由社會的基礎之下醞釀出某種一觸即發的怨恨。如德國,失業工人可以得到原工資67%至53%不等的失業救濟,加上住房、孩撫養等補助以及免交稅款,一些失業工人的社會福利待遇甚至超過低收入者的收入。如果夫妻二人都失業,他們拿到的失業救濟金竟比僅一人失業的夫妻的收入還多。這種不合理的勞動制度阻礙了人們就業的積極性 ,使社會福利負擔不斷加重。
4.社會危機
沉重的社會福利負擔,造成失業現象嚴重、財富分配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突出表現為公平與效益的雙重失衡。高工資的福利國家已經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中付出了高昂的社會代價。
首先商業化的趨勢使許多公共部門的工作轉移到私營部門,如英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大力推行私有化,包括電信公司、煤氣公司、航空公司等16個國營企業都被賣掉了.私營部門可以降低體力勞動者的工資,使婦女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
其次,在福利國家的社會內部開始滋長貿易保護主義、種族主義、右翼極端主義開始抬頭,有些人反對移民和外來的勞工,害怕他們爭奪有限的工作機會,甚至認為外來者分享了福利國家的各種待遇而使福利國家的負擔加重,還有些人開始反對同第三世界進行自由貿易,認為只有在發展水平相似、勞工標準趨同的國家之間才可能進行公正的貿易。可見,這些西方福利國家由于自身的原因失去了經濟安全感,但很容易將人口變化,工業變化和社會變化所造成的財政危機轉嫁給外籍勞工和同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 ,制造緊張的社會氣氛,給福利國家的政治造成無形和有形的社會壓力。
三、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制度對中國的啟示
西方國家經歷了福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改革,形成了今天較為穩定的社會福利制度,為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借鑒,讓我們有所反思。
1.完善國家社會福利體系
雖然近年來西方社會福利國家面臨著巨大的“福利困境”,進行了很多福利制度方面的改革,但并未觸及社會福利體系的基本框架。這些國家堅持原有社會福利體系的基本框架的原因有許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有的福利體系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必要性。我國的社會福利事業剛剛起步,我們完全可以借鑒西方福利國家現存社會福利體系中的精髓部分,為我所用。
西方福利國家正式社會福利體系是由收入保障服務、醫療服務、教育、住房、社會工作服務和對個人的社會服務以及就業等六大制度項目共同組成。我國當前實施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四大項目,即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狹義)和社會優撫涵蓋了西方福利體系六大制度項目中的一部分。例如,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社會救助、社會保險所涵蓋的福利項目與西方福利體系中的收入保障服務項目基本一致:社會福利(狹義)項目涉及到了西方福利體系中的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部分福利項目。但西方福利體系的六大基本項目中,還有許多內容是我國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所未涉及到的,如就業福利方面、社會工作服務方面、教育福利方面等。今后,我們應該加強在這方面的研究,努力借鑒西方福利體系基本框架,并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搭建起適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福利體系基本框架。
2.弱化政府在社會福利制度中的作用
弱化政府在社會福利制度的作用,讓更多的私人部門參與到社會福利制度中來,成為近年來西方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另一重要趨勢。我國同樣也存在社會福利資金供給不足、財政支出壓力過大的問題,因此,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這一改革趨勢也值得我國借鑒。
首先,我國應該選擇合作體制,將各種社會福利的供給部分地轉移給私人部門來經營,由政府和私人部門共同來供給和運營福利基金;其次,社會福利制度管理要引入市場經營原則和相應的利潤導向、價格調節、成本控制等觀念,實行市場化的運作,提高福利制度的供給效率;第三,政府應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制度建設上來,為社會制訂和完善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目標、規劃和政策法規以及監督評價體系。
3.增收節支
增收節支是當今西方國家福利改革的另一普遍取向。由于社會福利供給具有很強的向下剛性,升來容易降來難。我國近年來,由于醫療、住房、就業、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在不斷深化,公眾對社會福利的需求越來越強。雖然我國當前的社會福利水平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包括GDP總量、人均GDP水平)還是相適應的。但是,受當前我國公眾對社會福利需求的強勁壓力,我國未來社會福利支出擴大的預期很強。因此,我國政府在增加社會福利支出總量的同時,應該適當控制福利支出的規模與增長幅度,使社會福利水平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千萬不能放任福利支出的過分膨脹,否則,今后我國也會陷入西方福利國家正在經歷的“福利困境”之中。在節支的同時,我國還應該注意增收。福利基金方面的收不抵支也是我國近年來所面臨的困境之一。從當前的國情看,我國增加福利收入的途徑主要有:征收社會保障稅、提高社會保障方面的稅費率、嘗試發行社會福利債券、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運作、提高基金投資收益率等。
4.加強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制建設
我國也應該像近年來西方國家福利一樣,努力將社會福利制度的運行建立在比較完善的立法基礎上,使社會福利制度的運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社會福利真正成為呵護社會的“安全網絡”。但是,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社會福利方面的立法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有關社會福利的基本立法不足,缺乏系統性,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現有的福利保障法規調整范圍較窄;社會福利體制運行不符合法律要求,主要借助行政手段,如頒發通知、規定等來進行調控和管理,等等。由此可見,借鑒西方國家經驗,盡快改變我國社會福利立法滯后性和不適應性,加快社會福利法制建設,是完善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法律保證。
參考文獻:
[1]潘勝文,楊麗艷.西方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與啟示[J].武漢大學學報,2015(11).
[2]李煒.瑞典福利模式的改革及啟示[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03).
[3]肖愛民.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利弊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05(04).
[4]呂磊,陳曉律.當代西方福利國家的危機——以英國為例[J].當代西方研究,2011(06)
[5]楊敏,鄭航杭.西方社會福利制度的演變與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