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新修改的《民法通則》規定,2017年10月1日以后是8周歲以上18周歲以下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從原先的10周歲下調至8周歲,也就是說修改后8至10周歲的未成年人承擔的法律責任就大了,受到的法律保護相對縮小了。這就引起了關于是否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又一次討論。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以及結合當下社會的有關情況,我認為,我國不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關鍵詞】: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犯罪;案例分析;有關專家看法;解決途徑
一、關于刑事責任年齡問題的現狀
我國關于刑事責任年齡采取“三分制”,即絕對無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以下,相對無刑事責任年齡:14到16周歲,完全有刑事責任年齡:16周歲以上,這是我國 1979年刑法典中的規定,至今未改。今年來,各類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頻發,引起了人們對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該降低的思考。隨著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成人化、暴力化的傾向,其實我國早就有人提出將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到13周歲。“最近,在關于 這個問題的討論中反對修改的聲音依然占多數,主要理由有三:一是,違反了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以教育為主的原則;二是,破壞了刑法的謙抑性,使得國家、社會和家庭推卸了責任;第三,會因為地域、經濟、教育等原因而造成事實上的適用法律不平等。”[1]我也認為不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接下來我將分點闡述我的觀點。
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犯罪
1、首先具體的講一個前段時間一個震驚社會的新聞:2016年7月,8歲的黃達珍、7歲的黃火昌、4歲的黃達梅——岑溪市誠諫鎮石橋村蘿卜坑一個家庭3名孩子突然不見了蹤影。在失蹤40多個小時后,三姐弟在離家約四五百米遠的廢棄水井中被找到,不幸的是,他們已全部遇難。在案件告破時,結果讓人震驚。犯罪嫌疑人竟然是一個年僅13歲的男孩。由于作案人是未成年人,因此沈某某無法被判刑。這引起了社會上的許多不滿,這也成為了人們認為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一大理由。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案件背后的故事,應當知道沈某某的故事。根據警方調查,犯罪嫌疑人沈某某的母親在他6歲時就離開了家,沈某某家里有父親和一個姐姐,父親喜好賭博,很少關心孩子,沈某某的母親也離家出走多年沒有音信。
父親將他養大。父親對他管教的強硬風格常常遭到他的激烈反抗,一有不滿便離家多日不歸。在我看來沈某某確實可惡,他的行為讓一個家庭失去了三條生命,對黃某的家庭來說這是多么難以承受的啊。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是因為處于對受害人的同情和對作案人的氣憤來探討這個問題。
2、接下來是類似的其他幾個案件:
(1)2016年3月,山東煙臺發生一起故意殺人事件。未成年人小丁來自單親家庭,一直隨母親生活,因為對被害人在日常中對其造成的壓力不滿而將其殘忍殺害。
(2)2015年,湖南邵陽邵東縣3名中小學生搶劫小學宿舍樓,持木棒毆打52歲女教師,并用布條堵嘴致其死亡,后將尸體藏至床底。3人中2人為留守兒童,最大的13歲,最小的11歲。
(3)2013年11月25日,在重慶長壽區,一個十歲女童在電梯內摔打、猛踢一個1歲多的男嬰,并將男嬰扔出電梯,嬰兒從25層墜樓,重傷昏迷。根據鄰居和同學反應,女童常遭家暴。
根據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4~16歲年齡段違法案件所占比重在逐年提升,13~14歲則為不良行為發生高頻區。根據數據顯示,其中特殊家庭的孩子犯罪占多數。從上面這些案件,我們也不難看出。涉案未成年人有的單親,有的是留守兒童,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愛和監管都存在缺失的問題。
3、以上這些案件都能成為人們要求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重要理由,但是,人們有沒有真的想過,若是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真的可以預防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嗎?根據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一個極大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試想一下,若是真的降低了刑事責任年齡,將社會上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都送入大牢,在監獄里面他會碰到什么樣的人?讓他的成長期在監獄中度過,他也就失去了義務教育的機會,他能學會寫什么?而當他真的從監獄里出來,沒有學歷只有犯罪記錄,他能做什么,他會去做什么?讓一個未成年人在還沒有真正長大的時候接受刑事懲罰真的正確嗎?在我看來,把一個12、3歲甚至更小的孩子送進監獄等于是毀了他們的一生。有的人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未成年人的思想也越來越進步,懂事的也越來越早,所以刑事立法也應該與時俱進,但是這樣是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的。如果說社會進步就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那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要把刑事責任年齡降到哪里?因此,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
三、有關專家的看法
1、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牧表示,從世界范圍來看,低齡兒童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有所增加,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急速發展,激劇增長的信息量不僅促使兒童早熟,大量不良信息也使兒童“受污染”的年齡提前,犯罪低齡化是一種世界趨勢。但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并沒有因為犯罪低齡化現象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對犯罪問題理性認識的結果。
2、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吳宗憲認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目前沒有嚴謹的科學調查的支持,也違背刑法謙抑原則。如果還有其他法律和非法律的措施可以適用,就不應考慮適用刑罰手段。重要的一點是,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會帶來不利后果,將會擴張犯罪圈,而犯罪圈擴大后對社會的穩定極其不利。[2]
在部分專家看來。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做法是不理智的,這里只例舉了兩名專家的看法。
四、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解決途徑
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說未成年犯罪不用在刑事上受到懲罰,但是不代表就不需要教育、懲戒他們。究竟該如何解決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呢?
1、收容教育。在未成年人真的犯罪之后,我國的有關部門應當做好收容教育的有關工作,讓收容教育有實際上的作用。
2、家庭教育。在本文的二中也有提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其中特殊家庭或者貧困家庭的問題更為突出,這是因為孩子們的父母本身就在文化知識以及性格上有某種程度上的缺失,但是很多時候家長們都沒有辦法認識到這樣的情況,因此影響了自己的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政府以及學校等教育部門應該加大對特殊家庭的未成年人扶助以及關心力度,培育教育好未成年人。另一方面,某些家長對孩子的寵愛溺愛行為也常導致孩子性格、價值觀等方面的畸形,這也是未成年人犯罪問題頻發的一大重要原因,家長們應當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而不是一味寵愛孩子。在未成年人犯罪時,父母也應當接受一定的懲罰。
3、學校社會教育。學校可以說是未成年人除了家接觸時間最久的地方。學校應該持續不斷地加大全社會普法力度,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識,讓未成年人能夠更好的認識犯罪及其后果。
五、結語
關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我仍然持否定的態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能在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反而可能會在以后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對于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整個社會應從多方面入手,逐步解決,這也絕不是僅僅靠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就可以輕易解決的。
注釋:
[1]摘自《南方都市報》
[2]摘自新浪司法
作者簡介:周玉霞(1988—),女,漢族,浙江龍泉人,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專業: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