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法作為私法,對于自身管理具有較大的自主權。承載公司意志的公司章程,在不違反法律強制規定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公司的現實情況作出另行規定。公司根據意思自治制定的公司章程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股東自由轉讓股權。對于公司章程的意思自治和股東個人的意思自治誰優先應該區分情況進行探討,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的時候要承擔對股權轉讓限制條款審查的責任,以保證公司整理利益與股東個人利益的平衡。
【關鍵詞】:意思自治;公司章程;股東權利;股權轉讓
公司法在本質上屬于私法,意思自治是其應有之義。自由當然不會是絕對的,限制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自由與限制的分寸應該如何把握,在商事立法和司法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除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以外,公司章程承載了對于公司內部各項事務的約束。股權轉讓作為股東的一項重要權利,同樣要受到公司章程的限制。《公司法》第71條前三款為股權轉讓的一般規定,第四款把除此之外的規定權賦予了公司章程。但是第四款的內容并不明確具體,“另有規定”的內涵和邊界在學術界和實務界存在爭議。在實踐中,不乏有突破現行法律規定,通過公司章程來限制股東對股權的轉讓的情況。對于公司章程中一些過于嚴苛甚至是突破法律規定的條款,其效力如何審查和認定?公司的意思自治和股東的自由該如何平衡是值得討論的。
一、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條款的效力之辯
對于公司章程規定的股權限制條款的效力如何,實務中大致有三種做法:
(一)認定公司章程規定的股權限制條款有效
根據《公司法》第71條第四款的規定,認定公司章程相關條款的正當性。公司章程是通過嚴格的法律程序,由全體股東合意形成的,它代表著全體股東的意志,是公司意思自治的體現。公司章程是在資本多數決原則下產生的,一經生效就對全體股東具有約束力,股東轉讓股權的行為必須不能突破章程的規定。這不僅符合公司法的意思自治精神,也與公司的人合性相一致。
(二)有條件的認定公司章程規定的股權限制條款
公司章程是在資本多數決的原則下產生的,雖然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但是并不是全體參與者在完全一致表示的情形下的產物。通過資本多數決形式約束股權轉讓認定條款有效的理由是股東全體合意形成公司意志難以實現,只能是遵循多數人的合意,章程條款在不違反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情況下產生的,那么就是有效的。
(三)認定公司章程規定的股權限制條款無效
公司章程的制定不可能做到全體一致合意,所以選擇采取資本多數決。但自治形式的“多數決”往往會損害小股東的利益。股東自由轉讓自己的股權是符合公司法原理的。認為公司章程對于股權轉讓的限制當然有效更是值得懷疑。股權的自由轉讓應該是公司法的原則之一,屬于強制法的范疇,違反該原則對股權轉讓進行不合理的約束的條款是無效的。
一概認定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條款效力有效或者無效,忽略了股權轉讓限制條款的多樣性與特殊性,難免會有失公平。有條件的認定股權限制條款有效或者無效是較為合理的做法,但是具體條件都包含哪些需要進一步討論。
二、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與股東自由轉讓股權沖突產生的原因
我國目前的公司法條文還不夠具體,導致了公司章程限制性條款在司法實踐中的不確定性。
(一)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的理論基礎
人合性和資合性是公司的顯著特征,是一個公司能否穩定運行的基礎。為了限制股東任意退股,防止對于公司不利的人進入公司內部,確保和維持股東之間的人合基礎,在公司章程中對股權轉讓加以限制。人合性從法理上解釋了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條款的合理存在。
(二)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與股東權利沖突產生的原因
處于順應經濟發展潮流,尊重公司意思自治的考慮,才有了“公司章程另有規定”這一條款。但是公司法對于“另有規定”僅止于此,沒有對其的具體內涵和邊界作出規定,由此導致對第71條第4款的理解存在爭議。除了公司法的概括規定以外,公司章程的性質模糊也是導致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效力沖突的原因。
另外,到底是整體意思自治高于股東個人自由處分股權,還是股東個人處分股權優先于公司章程的意志?這一對矛盾是導致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與股東自由處分股權效力沖突的根本原因。
最后,資本多數決原則與弱勢股東利益保護之沖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公司在經營管理和決策時離不開資本多數決這一方式,資本決定話語權是通行做法。毫無疑問,資本多數決難以避免出現大股東濫用控股地位損害弱勢股東權益的情況。公司章程中關于股權轉讓的限制更有可能不利于弱勢股東的利益。資本多數決不可推翻,中小股東權利也要保證,二者之間的平衡點在哪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三、對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的審查
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沒有邊界的自由最終會損害自由。公司章程在意思自治的基礎上制定,以維護公司整體利益為目的。但是章程并不是通過了所有人的一致同意,所以我們不能認定章程規定的約束股權轉讓約束條款一概有效或者一概無效,而是應該分情況進行討論,避免章程自治的過分任意。
(一)審查原則
審查公司章程限制股權條款效力的目的是兼顧公司整體和股東個人利益,對于相關條款的審查應遵循原則尊重公司主體的意思自治、保護弱勢股東利益維護公司整體利益等審查原則。
(二)審查標準
1.股權轉讓限制條款是否違反法律強制規定或者公共利益
公司章程的意思自治應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的自主管理,同時也要遵循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則。如果公司章程突破了法律規定或者有損于公共利益,那么應當認定其無效。
2.股權轉讓限制條款是否是股東的真實意思表示
對于判定股東是否同意股權限制條款,需要區分情況討論:章程原始設立和章程修正。
在章程原始設立時,股東加入公司就意味著對章程的認可,并且是對章程內容的全部認可。如果股東對章程內容有著難以接受的條款,那么他可以選擇放棄放入股。
公司章程原始設立后,為了順應發展變化,會對章程進行修正,小股東可能被迫“同意”股權轉讓限制條款。如果可以證明股權轉讓條款是在大股東“意思強迫”的情況下通過的,那么此條款的效力應該被否定。
3.股權轉讓限制條款是否有悖于股東合理需求和核心利益
股權作為股東的極其重要的權利,股權轉讓是股東實現股權利益的重要方式。轉讓股權應該由當事人的合意決定,如果該合意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那么合意應該受到法律保護。如果公司對于股權轉讓的限制損害了股東的核心利益,這種條款是無效的。
四、結語
自由與限制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作為公司自治重要形式的公司章程自治,無疑應該兼顧公平爭議,在自由與限制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不損害公司整體利益的情況下衡平大眾投資者的利益。法院在公司與股東的紛爭中,作為股權限制條款的審查者,既要尊重公司章程的意思自治,又要防止公司章程自治的任意性。
參考文獻:
[1]胡田野.公司法律裁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鄭偉華.股權轉讓價格的確定及股權轉讓協議的成立[J].法律適用,2009(2).
[3]胡田野.公司法任意性與強行性規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2.
[4]錢玉林.公司法實施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茍東芹(1992—),女,河北保定人,煙臺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