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如今攝影已經成為了人們最常用的影像表現手段,為大眾提供影像信息。所以當攝影師們注意到一些社會問題的時候,紀實攝影的社會價值就顯現了出來。一些攝影師通過使用自己的相機讓鏡頭中產生的影像展現給大眾揭露社會生活中許多不為人知但又真實的發生的現實,并且通過這種手段參與到社會的變革之中,通過對苦難題材的拍攝體現出攝影師的人文關懷。本文以當代中國紀實攝影為研究對象,時間跨度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在這一時期當代中國紀實攝影經歷了產生、發展成熟跨越到新的發展時期并出現了新的特征特點,同時也指明了今后紀實攝影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紀實攝影;發展;弱勢群體;中國紀實攝影
一、紀實攝影的發展
從1839年達蓋爾攝影術發明攝影技術誕生之后攝影就展示出了不同于其他藝術的生命力,快速的傳播發展是因為攝影對現實的記錄功能。有一部分攝影師最先關注到了社會的底層群眾的苦難生活,英國人約翰湯姆遜是最早將相機鏡頭對準社會底層群眾的攝影師,紀實攝影也從此打開了了關注社會邊緣人群和底層人民群眾生活的傳統。十九世紀末的美國攝影師雅各布里斯拍攝了美國紐約的貧民窟并出版了兩本畫冊,這同時也揭開了攝影參與到推進社會的變革的序幕。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之中,攝影逐漸的通過揭露社會發展中的陰暗面來凸顯他的社會價值。將相機和鏡頭記錄下的這些影像作品展示到社會民眾的視線當中,引發社會的關注,成為改變社會底層貧苦人群境遇的方式之一。雅各布里斯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影像作品打開了影像參與到改變歷史發展進程之中的新局面,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社會之中存在的殘酷的現實,也使得攝影更加密切的與社會生活和人民群眾聯系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攝影具有任何一個藝術形式都不能媲美的震撼力,并具有參與并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到了二十世紀以后出現了大批充滿了人道主義關懷的攝影師,他們通過手中的相機更加廣泛的關注社會中的苦難弱勢群體,并通影像向大眾展示這些被社會遺忘并處在社會邊緣的人群,為了他們呼吁社會各界的關注、提倡社會的公平,促使政府有所作為。由于攝影術發端于西方,加上中國特殊的時代背景的原因,我國的紀實攝影起步較晚紀實攝影這個概念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才傳入中國,但在中國紀實攝影也經歷了類似國外的發展過程。紀實攝影在中國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時代背景的變化和紀實攝影的引入,第二部分是二十世紀末之后紀實攝影在中國的發展成熟,第三個階段是紀實攝影新的發展歷程。紀實攝影在中國的發展過程當中,攝影師們也是逐步的將視角轉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并且也先后出現了一批具有人道主義關懷的拍攝苦難題材的攝影師投身于其中,利用手中的相機拍攝的影像,為人民群眾呈現社會之中苦難中的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態。
二、中國紀實攝影的發展
中國紀實攝影的拍攝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產生和萌芽的階段,以 1976年的“四五事件”攝影紀實作為紀實攝影的發端,中國攝影開始從一種宏大的國家意識形態敘事向底層的民間敘事轉變,四五事件開始到1989年是中國紀實攝影的萌芽期,代表的攝影師有李曉斌。在這一時期,紀實攝影處在一個被認識和廣泛討論研究的階段,同時一些先進的紀實攝影師們在這個階段開始了他們早期的紀實攝影的拍攝實踐,這個階段作為兩個階段的時代大背景進行闡述,對后面兩個階段都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八十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人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追求也越來越奢侈,隨之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工業越來越發達,汽車數量飛速增長,但是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造成的大氣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如今環境越來越差,時不時會有霧霾橫行,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也帶動了社會發展,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些問題。每個城市高樓崛地而起,強拆亂蓋問題越來越嚴重,房子多了但是房價漲了,許多樓房還在建設中就中斷。眾多的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可抹去的影響。在這個階段我們國家處在一個轉型期,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這一階段是中國紀實攝影的發展繁榮階段。這一階段是紀實攝影關注弱勢群體最為集中的時期,出現了一批中國攝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紀實攝影師,他們的影像在中國攝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階段,關注社會現實生活的攝影家層出不窮,并借助于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造就了紀實攝影在當今社會的地位,這段時期的攝影家突破了早期的探索,收獲了大量優秀的攝影成果,也發展出一套成熟的傳播模式和體系。
第三個階段就是從本世紀初到今天,這段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媒介的變革傳播通路日漸順暢,攝影向著平民化方向發展,攝影大展遍地開花,紀實攝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向著更草根更網絡化的方向發展,擁有了一些新的時代特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由工業化階段過渡到信息化階段,媒體環境更為復雜,紀實攝影的傳播途徑日漸網絡化。紀實攝影影像在這一階段也顯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發展路徑。
三、紀實攝影的社會責任
因為真實所以攝影天然背負了一定的社會責任,而這集中體現在紀實攝影上。正如鮑昆所說:“攝影的功能,絕非只是視覺的享樂和消遣、消費。它更有力量的存在方式,是參與和推動、建構我們應該公正和理想的生活,維護和救贖生活在這個世界里的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尊嚴,為歷史做出公正的見證。影像力量的發生也就集中體現在紀實攝影的社會功能上。
四、結束語
雖然在我們國家紀實攝影的處境在某種程度上是尷尬的,它的發展也是艱難的,但是中國紀實攝影的力量仍舊是強大的,我們也相信紀實攝影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在社會的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總是存在著一些像清道夫一樣的人,他們在社會的進步中發現問題,并且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付出自己的力量。其實在我看來紀實攝影的發展本來就注定是尷尬的。因為它更多的是出于社會公平正義的目的,也就注定在執行的過程中不能夾雜太多的目的和功利的意圖。因為只有更為純粹的立場和拍攝角度,才能呈現出更生動、更真實、更具有沖擊力和震撼性的影像,而只有這樣的影像才能產生出更多正義的力量,才能引發更大的社會反響,才能產生更時效性的社會效果,才能為那些弱勢群體帶來根本性的利益。
紀實攝影的發展注定艱難。紀實攝影更多的是攝影師的個人行為,而在不能夾雜太多功力心理的前提下,注定得不到太多的資金支持,因為有支持就會有意圖。這也就注定了紀實攝影師所走的道路是艱辛的、孤獨的、寂寞的,同時也是高尚的、純粹的。紀實攝影注定存在。因為有存在的意義,有存在的必須性。紀實攝影在中國曾經掀起了千層浪,也注定了在日后的發展中不會歸于平淡。只要社會未達到完美的一天,社會中還存在弱勢群體,還有將面臨困境的人群,紀實攝影就有存在的必要,懷有職業理想的攝影師就會去那些需要他們的地方去拍照。雖然紀實攝影要堅持走一條純粹的道路異常的艱難,要抵制住社會種種利益的誘惑,種種力量的限制,但是只有像苦行僧一樣的繼續這未完成的事業,才能讓這些影像發揮更高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石昌武《新聞與紀實攝影》[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
[2]董河東《紀實攝影》[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5.
[3](美) 黛安·阿勃絲 翻譯 孫京濤《荒謬的真實》[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