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案例數量持續增加,強制信息披露存在諸多缺陷,這對于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也是阻礙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本文通過闡述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不對稱性,分析我國上市公司強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影響因素,揭示當前信息披露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措施。
【關鍵詞】:上市公司強制信息披露;信息虛假性;監管制度;民事賠償責任
“制度是行為的限制;組織則是設立來利用制度帶來的機會,并由此造成經濟體系的發展。”[2]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前監管系統完善
1.完善激勵機制。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3]的要求,積極推行規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人力資本管理理論和實踐表明,物質激勵仍是調動人才潛能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激勵機制應該是責任、貢獻、風險、利益的統一,它能夠促使經營者關心所有者的利益,把經營者的高額回報建立在企業資產升職的基礎上,實現經營者收入最大化與企業資產增值最大化的統一。
2.完善公司內部監控機制。按照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的原則,設置內部組織機構,形成嚴格、科學的現代管理制度。例如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健全公司內部的監督機制。從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議事機制方面加強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監督職能,保證董事和監事充分、獨立行使權利;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強化獨立董事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作用。
3.構建信息披露誠信機制。只有企業樹立起良好的社會信用基礎,資本市場才能穩定發展,證券市場也才會健康發展[4]。因此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的承諾須具體可操作,在上市公司依法公開披露信息前,不得非法對他人提供相關信息,而且應當就賠償或補償責任作出明確承諾,構建信息披露誠信機制。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中監管體系完善
1.建立及時監控制度。由中國證監會及其駐各地派出機構委派信息監查員到各上市公司,對上市公司的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加以監督。信息監察員在企業中行使職權時應保持高度獨立性,不得持有公司股份,一切工資、待遇均在證監部門享受,任免考核等均由證監部門進行。中國證監會應適時組建檢查小組,深入公司實地檢查。證監會還應與交易所聯合起來,保持更及時的聯系,證監會發現問題立刻質詢交易所,交易所發現問題也馬上上報證監會,形成即時監控。[5]
2.提高監管隊伍執法力度。證券交易所應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定期對監管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監管人員業務素質。證監會還應采取新的措施,確保上市公司的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等更便于投資者的閱讀和理解,同時要嚴肅處理上市公司在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不及時、不真實、信息不充分等違法問題。
3.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督力度。首先要建立職業道德檔案,注冊會計師協會應當設立職業道德監管機構,建立事務所、個人職業道德檔案,以此作為注冊會計師準入和退出的依據。其次,改變目前以年度檢查為主的監管措施,實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評價,以保持注冊會計師提高職業道德水準的外在驅動力。監督會計師事務所真正把工作的重點從片面追求經濟收益轉向執業質量上來,從而強化會計人員及審計人員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觀念,提高審計業務素質。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后違規處罰制度完善
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在《實施細則》中制定一系列“罰則”,將《證券法》中有關信息披露責任的條款明細化,應把相關機構、人員的責任規范化,把處罰規定明確化,以增強法規的操作性。可以增加以下幾點:
1.應確定信息披露民事責任。在立法尚不成熟的現階段,可以借鑒國外立法。例如應在《證券法》中確立民事法律責任制度的基本原則,即凡違反證券法的規定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必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與追究行政和刑事責任相比,以民事訴訟追究民事責任的方式更能調動廣大投資者的力量參與到整個證券市場的監管活動中來,以保護自身利益。專門監管機構與群眾相結合,其效果會比監管機構單打獨斗要好[6]。
2.民事訴訟中建議采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大多數中小股東而言,證明此過錯的成本是巨大的。而發行人的股東要證明證券承銷商的董事、監事、經理的過錯則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議采用過錯推定的方法,只要信息披露有缺陷,就推定發行人和承銷商的董事、監事、經理有過錯,除非他們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
3.法律應賦予廣大投資者代位訴訟權。即當因公司有控制權的股東、關聯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員甚至公司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員的不當行為而給公司和投資者造成損害時,投資者可以依據法定程序代表公司對董事和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追究民事賠償責任,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這有利于對公司各有關責任人構成一種外在約束,使上市公司能自覺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
4.應規定民事賠償金額。股票發行階段,投資者因信息虛假而遭受損失,彌補方法為:第一,解除雙方合同,投資者可以請求發行人及有關責任人員賠償其購買的股票的價款及其利息,投資者投資股票所得收益也由投資者連同股票還給發行人。第二,如果股票商場價格下跌,低于股票發行價格,而投資者又不愿意解除合同,若其仍持有股票,則可以請求發行人及有關責任人賠償發行價與起訴時股價之間的差價。在交易階段,由于股票價格受發行公司信息披露的影響外,還受國家政策法規、經濟形勢、投資者心理因素等影響,計算上市公司對投資者的損害較為困難。
相信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和監管者水平的不斷提高,投資者逐漸成熟,上市公司強制信息披露制度會越來越接近于真實和完備。
參考文獻:
[1]金澤剛.證券市場監管與司法介入[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128.
[2]Cadbury,A.TheCadburyReport:TheUKPerspective[R].KeynoteAddresstotheFirmAsian-PacificCorporateGovernanceConference,Sydney.1993.
[3](美)道格拉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M].劉瑞華,譯.北京: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
[4]徐愛英.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11(1).
[5]饒峻瑛.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及時性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0.
[6]劉樹艷,王紅蕾.滬深上市公司公開譴責效力不足的原因及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8(11):121-122.
作者簡介:于林爽(1992.12—),女,漢族,法學專業碩士,單位:煙臺大學,研究方向: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