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以來西方繪畫藝術對中國的影響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在規模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現代工筆人物畫的機遇和發展前景都很好,它的材料應用和制作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承載力。
本論文試圖從西方油畫對工筆人物畫的多方面影響去研究,通過中西繪畫對比、結合作品分析,來探討如何更好的豐富工筆人物畫,如何借鑒西方油畫的優點來充實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繪畫語言,進而使中國工筆人物畫更能在時代的潮流中迅猛發展。
【關鍵詞】:西方繪畫現代工筆人物畫中國傳統繪畫中西美術比較
一、西方繪畫對當代工筆人物畫構圖上的影響
構圖是對繪畫藝術創作來說,在一個二度的平面中通過經營一組形象或形狀的比例、位置、層次關系而建立起一個和諧的畫面。
中西繪畫表現時空關系的一個重要差異是,中國畫卷軸通過散點透視使人的視線每時每刻看到的畫面又都具有獨立的視覺焦點,西方繪畫通過焦點透視使人固定在一個立足點
上,象照相一樣,把能攝入鏡頭的物象如實地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線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了,這是時間的瞬間定格。中國傳統人物畫里如《簪花仕女圖》中妃子刻畫的非常大,而侍女就畫得非常小,以顯示其主仆之間的尊卑關系。而西方繪畫的構圖是建立在焦點透視的基礎上的,表現三維空間的。在一個畫家安排好的環境空間里去描繪人物形象,使得人物的大小準確地表現在畫面上。而且畫面構圖上表現出縱深空間,相較于中國畫的構圖來說西方繪畫的構圖為滿構圖。張見的作品《Medusa的預言》也是注重構圖的把握。根據西方透視原理把背景中的山和電線桿子都畫得很小,構圖中把少女的頭發畫得很直,與少女肩上彎曲的蛇進行對比,使畫面構圖豐富,畫面層次明顯。
二、西方繪畫對當代工筆人物畫造型上的影響
中國傳統造型觀念是意象造型觀,中國傳統畫家通過游山玩水時對物象進行深入細微的觀察、默寫和心記,也就是“目識心記”。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線屬于自然形態下的光感的面。達·芬奇曾說:“繪畫科學首先從點開始,其次是線,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規定著形體”。畫家在作畫時,把線條作為一種繪畫形式,用線來描繪事物的形體。西方繪畫的造型方法是“照相式”焦點透視寫實造型法。它以解剖、透視、光影等多種學科的知識系統作為基礎,是對人物在自然空間中立體形態的真實客觀的描繪。
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在造型上注重線條和平面化,具有很強的裝飾意味。但是和西方繪畫的“純形式”因素規律的認識和處理還是有區別的。中國的傳統的線條和平面性是一種程式化、類型化、符號化。中國現代工筆人物畫家借鑒西方的形式構成、豐富畫面形式造型的處理手段,形成畫面構成感很強的“純形式”的現代工筆人物畫。
三、西方繪畫對當代工筆人物畫色彩上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色彩的闡述
中國畫古有“丹青”之譽,它的色彩是我們悠久民族文化之精華。南北朝時期,色彩美學方面得到極大的發展。劉勰的《文心雕龍》中的“物色”篇,闡明“物色之動,心也搖焉”。宗炳的《畫山水序》提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表現畫家在畫畫時,對于事物的顏色它本身什么顏色就畫什么顏色以達到“應目會心,應會感神”南齊宮廷畫家謝赫,著有《古畫品錄》,書中提出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其中“應物象形”,“隨類賦彩”兩條對造型色彩方面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從古到今,中國畫色彩可以說是四個階段:重彩畫、淡彩畫、墨色畫、彩墨畫。
(二)、中西繪畫用色比較
由于東西方的民族文化不同,隨著人類與其生長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勞動時間中深入,作為不同人類群體各自文化積累也就不同。在中西繪畫上,由于中西方的色彩運用是由色彩觀念的不同所決定的。在西方繪畫上,17世紀以前,畫家們在色彩上的運用大多以固有色為主,注重同一色相的明度變化。17世紀以后,科學家發現了七色光譜揭示色彩的真正奧秘,奠定了三原色色彩學理論。規定了原色、間色和復色的定義。印象派以后畫家強調物體色彩除固有色外還強調以光源色、環境色為西方繪畫寫生的色彩要素。在繪畫上使用了色相的明度對比、純度對比,和色彩的冷暖對比等等因素使畫面越來越豐富。相較西方的色彩來說中國畫的色彩要單純一些,在傳統中國畫上講“隨類賦彩”,強調物象的本來的色彩即固有色。不重視在光線的折射下所產生的環境色和光源色。不以自然色彩作為真實的描繪,只以畫家主觀的色彩觀來描繪物象,這樣就造成了色彩的類型化與程式化。中國現代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觀要向西方繪畫色彩觀學習,使用明度、純度、冷暖、光影、光源色和環境色等等來使畫面豐富起來。
(三)利用色彩的和諧美塑造統一的畫面
如今,大多數的中國畫家都是受西式的色彩寫生訓練或者直接受西方繪畫影響,重視環境色與光源色,所以就使不同的物象的固有色受光線影響和環境色的影響而發生了改變,主體物的色彩和環境色是相互影響使其畫面達到統一和諧的色彩氣氛。中國現代工筆人物畫家受西畫畫家影響在用色的方法上采用一種顏色,來當畫面的統一基礎色調,然后在這個統一的色調追求小部分的變化,經過畫家主觀的提煉和夸張形成畫面一種獨特的情調和意境。色調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冷色調的表現,暖色調的表現。
四、西方繪畫對當代工筆人物畫工具材料方面的影響
隨著現代工筆畫展覽的增多,為了使展覽的效果更能沖擊人的視野,畫家們的工筆人物畫越來越從材料技法上找突破,有一些畫家在畫面的材質肌理上做微妙的嘗試,使畫面的可讀性增強。畫幅的增大,要求畫家更加具有主觀的表現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物的衣著、飾品也都有了變化,現代畫家要表現如牛仔褲,毛衣,婚紗等一些現代的東西,就得突破傳統的技法,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新。有一些畫家們通過“舊法新用”可以畫出想要表達的現代感,如牛仔褲可以通過傳統畫山水的皴擦技法表現出來,毛衣想要畫出那種立體的質感,就可以運用傳統壁畫中瀝粉堆金方法,按毛衣的織法去堆積,畫面視覺效果逼真。但傳統的瀝粉太麻煩,而且容易掉,所以一些畫家采用油畫材料里的塑形膏,使用簡單并能達到瀝粉堆金的效果。
現代工筆人物畫家也有很多喜歡畫巖彩畫的,但有時由于畫面顏色過厚,皮紙或高麗紙無法承載過重的顏色,所以一些畫家突破傳統而改用亞麻布來代替紙,這樣就能按畫家的意愿做肌理效果,使其達到模仿油畫和壁畫的厚重、斑駁的效果,以增強視覺語言的表現力。人們用洗衣粉、揉紙、添加劑、拓印、打磨等方法和其他材料的不斷注入,使畫壇進入異彩紛呈的新局面。
結語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工筆人物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吸取了世界范圍繪畫和現代繪畫流派的一些藝術養分,形成了具有現代意識和現代手段的新工筆人物畫,更多的年輕畫家進入到新工筆畫的行列中,現代工筆畫中人物畫的數量、質量都占有優勢,從構圖到色彩再到造型上,使工筆畫這一古老的畫種展開了燦爛的花朵。
參考文獻:
[1]紀學艷.安格爾畫傳[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3]【法】阿波利奈爾著李玉民.阿波利奈爾論藝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王謝燕.傳統藝術的巔峰———新古典主義美術[M].重慶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梁婷(1992—),女,漢族,山西呂梁市人,文學碩士,單位: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