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他最后的作品。這部作品系受匿名資助人的委托而作的。這部作品莫扎特并沒有完成,成了為他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終由他的學生蘇斯邁根據他留下的手稿續完。這是一部真摯動人的安魂曲,莫扎特直到窮困潦倒之時,在他的音樂中都沒有痛苦,只有純凈的歡樂。
【關鍵詞】:合唱指揮;合唱分析;指揮手勢
一、莫扎特《安魂曲》作品總體分析
序曲
I. 《安魂曲》開始使用了陰郁的d小調,沉重的弦樂伴奏與暗淡的情緒象征了永恒的安息,然而我們還是能夠從音樂中聽到一些騷動不安,象是面對即將到來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請大家關注一下這個灰暗的d小調,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調,只有在《唐璜》中頻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題同樣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開頭就使用這個對他來說比較罕見的奇特調性,當時他的困苦心情可見一斑。
第一樂章
II. 這樣便進入了《慈悲經》的篇章,先是男低音、女高音唱“主啊,請垂憐”,然后女低音與男高音唱起另外一個旋律的“基督,請垂憐”。
第二樂章
III-1. 任何一位作曲家都不肯放棄像《安魂曲》里《震怒之日》這樣的戲劇性段落,在那些宿命的日子里人們是懷著多么矛盾的心情來設想著最后審判日的情形啊,因此《震怒之日》也就成為了作曲家們比試力量的戰場。莫扎特使用了d小調,從頭至尾保持了快板的速度,須知莫扎特是以何等恐懼與悵惘的心情來譜寫這段他害怕的音樂的,在作曲家眼中最后審判之日就是灰飛煙滅的人生終點。
III-2. 同情緒激動的《震怒之日》相比《號角聲起》氣氛就顯得美妙的多了,在長號的伴奏下,獨唱男低音唱起“神奇號角響遍四方”,等到“死與自然不勝驚懼”一句時獨唱男高音進入,獨唱女低音則接續下面的一句“審判者升上寶座”,男高音同女低音保持增二度音程的關系,在西方音樂中增二度音程象征了悲傷、哀怨的情緒,直到獨唱女高音唱出“罪人將如何陳述”,調性變成了光明的降B大調,給人以一線希望。
III-3. 下面篇章的情緒是令人激動的堂皇與壯麗,一開始合唱以強音三次反復演唱“Rex”(君王),然后才完整地唱出“你是可怕威嚴的君王”,氣勢宏大,但到了最后一句“仁慈之源勿忘救我”時合唱突然變化為極弱的音量,速度也漸慢,原本充滿希望的降E大調轉成了d小調,莫扎特這樣的調性布局是否要表現一種絕望的情緒呢?
III-4. 在大提琴與兩支巴賽管的三重伴奏下,開始了溫柔的四重唱“至慈耶穌求你垂憐”,這段演唱以下降半音為主,到中段處原來的復調漸次過渡到主調,弦樂以搖晃的切分音型伴襯,表現出人們在耶穌面前祈禱的虔誠與自感慚愧動搖的情緒。
III-5. 下面的“惡人群魔徑受審判”顯得十分戲劇化,男聲合唱在長號粗暴的伴奏背景下演唱首句,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女聲合唱優雅、充滿希望的“請招我享善人永福”,莫扎特只以弦樂伴奏,雖然這句歌詞被男聲合唱粗暴地打斷,但聽眾還是能被祈求救助的動人呼吁打動。
III-6. 接下來的篇章《落淚之日》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劇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漸強的音量表現永恒安息到來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這段音樂中莫扎特永遠停下了他的筆,這段《落淚之日》才是莫扎特自己真正的安魂彌撒曲。
第三樂章
IV-1. 下面的篇章是《奉獻經》,兩段經文分別是《主耶穌》與《犧牲》,《主耶穌》規模宏大,有好幾處七度的跳躍引人注目,等到進入最后一句“這是昔日你應許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的”時,音樂變成了嚴密的賦格,效果輝煌。
IV-2. 《犧牲》氣氛安寧、祥和,但一些半音的穿插令人回想起不祥的“安魂曲主題”,最后《奉獻經》在《主耶穌》尾聲的壯麗賦格中結束。
第四、五樂章
V/VI. 隨后是《圣哉經》與《降福經》,這兩段音樂都出自緒斯邁爾的手筆,除非莫扎特生前曾經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降福經》部分優美、動人,具有典型的莫扎特式的明朗,但也有學者認為4位獨唱者的的賦格過分晚期巴洛克化,沒有莫扎特那種生動的表現力。
第六、七樂章
VII./VIII. 緒斯邁爾譜寫的《羔羊經》從低音弦樂的伴奏開始,合唱的表現顯得異常嚴肅、沉重,這段音樂被認為是最忠實于莫扎特原作精神的段落,最后,也許是遵循了老師的遺愿,緒斯邁爾將音樂交還給獨唱女高音,他引用了《進臺詠》中“永恒安息”的主題,使作品獲得了統一,這大概也就是平庸的續寫者能夠對天才的開拓者盡到的最大的職責了吧,全曲最終在莊嚴、激越的賦格曲中結束。
二、合唱要求
安魂曲其實也是彌撒曲的一個分支,主要是指羅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安魂曲的唱詞與普通彌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榮耀經與信經,增加了“震怒之日”。之所以稱為安魂曲,是因為唱詞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開頭,第一句是“主啊,請賜予他們永恒的安息”。安魂曲這個名詞在音樂上接受的人比較多,而教會一般將其翻譯為追思曲。
因此,在演唱時應多用直聲唱法,和聲純凈,不用華彩和過多的技巧裝飾。嚴格按照譜面要求來演唱。
三、指揮設計
莫扎特的《安魂曲》用了三種不同的節拍,四四拍、二二拍、八十二拍、四三拍。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四四拍。并且每一樂章有不同的力度和速度變化,要對作品有準確的指揮設計。
序曲是四四拍,柔板,速度慢,應用分拍來指揮。因此每個小節相當于有兩個四四拍,其次還要注意每個聲部的進口不一樣,指揮的預備拍要做準確。最后注意指揮手法的線條性。
第一樂章也是四四拍,快板活潑。應用基本的四四拍來指揮。在指揮時應注意這個樂章的主旋律線條,主旋律線條依次出現在四個聲部當中。拍點要清晰。
第二樂章由六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極快、小快板。四四拍。全曲節奏突出,和聲規整。指揮時要注意休止符的地方要準確,根據歌詞和音符時值分拍與合拍同時進行,注意主旋律在不同聲部時的指揮手勢。
第二部分是行板,二二拍。全曲開始主要是每個聲部的Solo,指揮時注意聲部手勢的準確。結尾處注意強弱,指揮要提前預示,預備拍準確。最后要揮字不揮拍。
第三部分是四四拍。全曲開始是強音,注意指揮力度。主旋律依次出現在不同聲部,注意指揮手勢的變化。
第四部分是四三拍。樂曲開始是四個聲部的依次進行,到中間四個聲部交替進行,注意指揮的幅度和力度,還有連音和跳音的指揮手勢,預備拍要準確。
第五部分是四四拍。此曲應注意強弱對比以及連線和頓音的對比,指揮手勢要準確到位。
第六部分是八十二拍。指揮時要注意合拍和分拍的結合。
第三樂章由兩首樂曲組成,第一首是四四拍,第二首是四三拍接四四拍注意變換拍子以及指揮的預備拍。
第四樂章是四四拍接四三拍。注意變化拍子時的速度和力度,預備拍以及手勢的變化。
第五樂章是四四拍接四三拍
第六樂章是四三拍。指揮時要打分拍,可打一一二二三三。
第七樂章是再現序曲樂章,四四拍。
參考文獻:
[1]李友玲.淺談合唱指揮[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3
[2]周沛然.合唱指揮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5.
[3]楊佳仁.指揮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12
作者簡介:田天(1992—),性別女,漢族,籍貫山西高平市,現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合唱指揮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合唱指揮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