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道家思想對蘇軾的田園詩創作影響深遠,主要體現在風格追求上,田園詩中表現出對平淡自然、適然平和的審美風格的追求。體現道家思想的最高藝術理想“自然平淡”的意境。
【關鍵詞】蘇軾;田園詩;道家情懷
宋朝田園詩歌全面、深刻的將宋朝的鄉村田園景象描述出來,不但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的景象,孕育著符合時代的精神,而且在內容上有新的創造和開拓。以蘇軾的田園詩為例,他在詩中所表述的田園,具有濃厚的生活氛圍和時代風貌,質樸淡雅的詩篇,是宋朝最為鮮明的田園詩代表。而這也正體現了道家的某些思想情懷。
探究蘇軾的田園生活,最早可以追溯到“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這是他整個人生中最為沉重的打擊,內心非常絕望。正是這種復雜的情緒,蘇軾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道家的思想,使他內心最終找到了平衡,以一種超脫適然的境界來面對人生中的波折,使得他文學上的造詣相當的高。蘇軾受老莊的影響非常大,這主要體現在詩中。莊子認為人的平淡應當將窮富、榮辱、得失等相對立的事物,看成絕對相互統一的整體;天下萬物的平衡達到思想的絕對自由。這對蘇軾的詩歌創作影響深遠。
從詩中可以看出,蘇軾雖年過花甲,萬里投荒,但仍自得其樂。即使北船來不了,米貴如珍珠,飲酒吃飯都成了最大的問題。但是他并不愁眉苦臉,還是那樣珍愛生活,泰然自若。他說,只要東家鄰居明天殺雞買酒,送灶王爺上天,我就有的吃喝了。真是妙語解頤,令人發笑。王文誥則指出:“此三首平淡之極,卻有無限作用在內,未易以情景論也。”[3]雖然這三首詩看著非常平淡,但是包含的內涵非常多,所以不能只是看表象來進行評論。莫礪鋒評論說道:“不見斧鑿之痕,讀來如觀行云流水,感受到一種賞心悅目的平淡自然之美。”[11]指出這些詩內蘊平淡美看似沒有任何痕跡的描繪,卻讀起來給人一種直面的感受,讓人心曠神怡。
再如,在蘇軾的田園詩中,有一部分是直接描寫農事生活的場景,如“種稻清明前,樂事我能數。”在農村耕作生活中,什么土壤種什么樣的作物,何時播種都有其自身的自然規律。老子提倡“無為”、“順從自然”。給予人們遇事不能擅自做主,要順應社會和自然的發展,以客觀規律為依據,來進行因勢利導。還有“農夫告我言,勿使苗葉昌。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有經驗的農人告訴他,麥苗太多太密,反而會不利于收成。要想收成好,現在得讓牛羊去踐踏苗田。身為詩人的蘇軾將這樣一種樸實的躬耕經驗用詩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尤其富有生活氣息,讓枯燥的農耕生活也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詩篇用語自然天成,由此形成了他在勞動生活中苦中作樂的獨特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