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生伊朗電影家族的薩米拉·馬克馬巴夫,每一次作品面世,都給世界電影界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她所關心的,永遠是伊斯蘭社會下,處于弱勢和貧困的人民,她以電影為鏡,帶給觀眾思考,促使他們迫切尋求出路,這就是電影藝術家的鏡像人生。
【關鍵詞】:薩米拉·馬克馬巴夫;電影鏡像;伊朗電影
前言:
電影誕生的一百多年里,出現了許多女性導演,她們用自己女性的獨特視角,比男性導演更細膩的情感,描繪著光與影的魅力。隨著伊朗新電影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欣欣向榮,來自于伊朗著名電影家族的天才導演薩米拉·馬克馬巴夫在國際電影節上引起了轟動,她每一次攜作品前來,都給人不一樣的驚喜。
正文:
薩米拉·馬克馬巴夫出生于著名的伊朗電影家族--馬克馬巴夫家族,父親是伊朗蜚聲國際的電影導演穆森·馬克馬巴夫。在父親的影響下,薩米拉從伊朗的極端保守文化中突圍成功,用自己的天賦和勤奮,在世界影壇上開創出有別于父親的一片新天地,從其自身到其電影中的影像,兩者之間的互文充滿了神秘色彩,筆者本文將研究薩米拉·馬克馬巴夫的電影鏡像人生。
薩米拉所在的馬克馬巴夫家,以父親穆森為領袖,大女兒薩米拉為中堅力量,妻子、兒子、小女兒各司其職,家庭作坊式的電影制作,生產出的影片卻部部精良,頻頻獲得國際大獎,給我們帶來除卻炫技和華麗的樸實電影,一次次擊中人類共通的情感。
一、師從大師,站在巨人的肩膀
1993年,穆森成立了“穆森·馬克馬巴夫家族電影學校”,15歲的大女兒薩米拉、全家人以及朋友的孩子,都進入家族電影學校學習。1997年后,伊朗政治環境有所好轉,穆森創立了馬克馬巴夫家族的影片公司。自此,馬克馬巴夫家族成為學習、拍攝、制作于一體的電影化家族,在世界影壇獨樹一幟。18歲的薩米拉就拍攝出了備受國際影壇推崇的畢業作品同時也是處女作影片《蘋果》,成為備受世界矚目的天才少女導演。
二、現實主義題材的詩意表達
薩米拉所選擇的電影題材緊貼現實社會,影片《蘋果》取材于報紙上的真實故事,講述了在德黑蘭居民區一個普通的家庭里,母親是神經不正常的盲人,專制保守的父親將兩個孿生女兒從出生之日起囚禁在家中。
《黑板》中背著黑板到處尋找學生的老師,在沿途中教學工具卻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成為掩體、晾衣架、擔架、支架……,用大量的隱喻來說明戰爭對文明的摧殘和精神文化的缺失。
在塔利班倒臺不久后,薩米拉及時推出影片《下午五點》,讓人們對塔利班倒臺后阿富汗女性的命運充滿了格外的期待,揭露了在當代伊斯蘭國家中女性權力的束縛與限制。
影片《背馬鞍的男孩》,講述了一個生活在底層的窮苦人民,在金錢面前,變成了動物化的馬,和《黑板》中冒著生命危險走私沉重貨物,自稱是“騾子”的男孩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波斯詩詞文化的傳承,加上自身的宗教信仰,即使在影片中表現的是現實主義的窮困與愚昧,薩米拉的影片中卻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而是道一首苦澀、細膩的詩,讓人思考回味。
三、自身影像之鏡
對于薩米拉所在的馬克馬巴夫家族來說,電影就是展示社會的鏡子,用鏡子來改變人民,而不是用武器。薩米拉堅持用電影表達對伊朗女性生存的關注,她自己,本就是比影片更加奪目的影像。她突破了伊朗傳統的桎梏,身體力行的用電影來表現自己的思想,其影片是其自身的鏡像表達。
(一)對自由的向往
薩米拉在影片《蘋果》中,借被囚禁的雙胞胎姐妹,向觀眾展開了是誰造成了這樣的困境之思考,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來自于伊斯蘭社會編織起來的無形大網,對婦女嚴格的限制和束縛。薩米拉雖然作為女性導演且已經在世界電影界展露頭角,但是這樣的限制和束縛依然對她形影不離。2007年,由于伊朗政府不允許薩米拉在國內拍攝《背馬鞍的男孩》,所以她再次前往阿富汗拍片,卻在過程中慘遭恐怖襲擊,導致6人重傷。經歷如此困難,薩米拉堅持做自己,以敏銳的主題和過人的才華,給世界影壇帶來一股追尋自由之風。
(二)女性權利的呼喚
影片《下午五點》,女主角在塔利班倒臺后的阿富汗,遍地瘡痍中想要參選總統,卻在不斷的質疑中走向未知的生活。女性權力在伊斯蘭社會的嚴重缺失,雖然在新政權上臺后,政策相對寬松,但是女性權力仍然在男權社會中受到限制。
(三)精神文化的需求
影片《黑板》表現了精神文化在戰亂后的缺失,愚昧的人們只能掙得一個活命。在原教旨主義統治下的伊朗,任何活動都是嚴格的按照一千多年前的《古蘭經》要求進行的,嚴禁娛樂,認為電影院是資本主義的產物,雖然在后來,環境相對寬松,但人們的精神文化依然匱乏。
(四)思考改變
薩米拉電影中存在大量的隱喻,比如飛機的轟鳴,白色的煙霧,危險的邊境,囚禁中的女孩……雖然沒有出現殘酷的戰爭場面,卻讓人觸目驚心,讓我們不由得去反思是誰帶來如此深重的災難,使觀眾感到迫切需要尋找出路。
結論
正是生于斯長于斯的薩米拉,這朵飽經古波斯文化浸染,又在伊斯蘭社會編織的大網下生存的黑玫瑰,擁有出身伊朗電影世家的幸運,卻獨得恩寵,才華橫溢,她以電影為陣地,發出一個又一個的提問與反思,開出一朵朵樸實、詩意的現實主義花朵,以電影為鏡,表現社會問題,呈現自身的電影鏡像,帶給我們無限的神秘與反思,這也是她在不斷做的事情:思考、改變。
參考文獻:
[1]郭莉.伊朗馬克馬巴夫家族女導演創作研究[J].影視美學.
[2]許婧.記錄苦難--來自馬克馬爾巴夫家族的聲音[J].血緣之謎--當代電影家族.
[3]趙艷.馬克馬爾巴夫家族:自辦電影學校[J].MOVIE.2011(10)
作者簡介:張迎蘋,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戲劇與影視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