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的時代的技術發展水平有很大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藝術生態的變化程度也有所不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藝術創作日益朝著數字化和方向發展,藝術傳播的網絡化和信息化趨勢越來越強,極大拓展了藝術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在技術大力發展的前提下,新材料和新方法開始大量應用在藝術創作中,反映出藝術創作者的精神訴求。傳統藝術在技術的推動下已經實現了大眾化,藝術創作的產業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人與自然以及社會的關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全新的社會文化形態由此形成,開始發揮引領現實社會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技術進步;藝術生態變化;作品表現形式;影響
一、引言
不僅藝術觀念會引起藝術生態的變化,技術條件更是起著關鍵的決定性作用。任何時期的藝術行為都帶有鮮明的時代和技術特征,與那個時期的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人類的傳統文化和意識形態以及審美觀念都是影響藝術生態的重要因素,雖然技術生態的簡單擴展并不能形成藝術生態,但是藝術確實會受到技術水平的影響。傳統的藝術作品是以物質形式表現的,現階段則日益呈現出虛擬化的形態,藝術作品的這種變化與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中的信息化趨勢相一致。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技術進步的背景下,藝術形態和創作形式發生的巨大變化。
二、技術進步給藝術生態和表現形式帶來的影響
1.促進大眾藝術的發展
高雅的藝術逐漸大眾化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社會大眾開始慢慢理解和接受高雅藝術并不意味著高雅藝術走向下坡路,傳統的藝術只能被小眾理解,而現在則被社會廣大群眾接受,這恰恰是傳統藝術不斷繁榮的一種表現。雖然藝術的世俗化和世俗化藝術兩個概念之間不能劃等號,但是二者的相同點就在于他們面對的對象都是普通社會大眾。藝術世俗化和大眾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就是技術的進步,制作工藝的不斷發展和產業化運作方式的實現極大降低了藝術創作的成本,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才能欣賞到藝術的世俗化表現形式。隨著經濟社會的極大發展,跟之前相比,消費市場的擴展速度非???,高雅藝術和低俗藝術之間的的界限已經逐漸淡化。
現階段,隨著人民知識水平和提高和現代傳媒產業的發展,各種形式的大眾藝術陸續呈現在人們眼前。大眾藝術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意思就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大眾藝術才能出現和發展,因為大眾藝術傳播的媒介是現代傳媒,極大拓展了傳播的空間。伴隨著大眾藝術的出現,很多低俗的藝術也開始出現并流行起來,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可以對經典藝術進行再創造,但是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再創造成功的比例是相當低的,創作人往往受到經濟利益的趨勢而對歪曲歷史情節,長期下去就會影響到社會風氣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當社會風氣發生改變之后又會反過來推動低俗藝術的發展,不斷擠壓高雅藝術和大眾藝術的生存空間,對青少年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嚴重的負面作用。
2.增加了藝術非物質化的新形態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藝術新形態的出現,藝術形態逐漸朝著非物質化的方向發展,極大增強了藝術的表現力和自由度。藝術作品的形式從二維發展到三維甚至多維,平面的藝術形式已經被立體的藝術形式部分取代,在“互聯網+”技術大力發展的前提下,虛擬網絡空間也更加廣闊?,F代藝術形態的非物質化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視覺的變化上,最開始只能用人類的眼睛或者水的倒影成像,紙筆發明之后則促進了繪畫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可以運用高像素的照相機來成像了。在這種情況下,話劇、雜技等面對面創作和欣賞等藝術逐漸衰落下去,電影等借助數字化技術的藝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傳統的舞臺藝術通過攝影技術的發展被制作成了各種影像制品和精美書籍,從而拓展了藝術的傳播形式。網絡就是一個資源信息共享平臺,沒有權限設設置的健康影像資源可以在網絡上隨意傳播和下載,這種傳播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比如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可以在同一時間收看各種節目的直播,之后還可以收看節目的重播。觀看的社會群體完全沒有了地位、財富和意識形態等的差別。
事物發展的一個亙古不變的趨勢就是物極必反,使者科技的進步,非物質化藝術的創作速度和創作數量有了飛快增長,人們的生活中大量充斥著質量不一的大眾藝術甚至低俗藝術,這就更加彰顯出能夠體現人性的藝術作品的價值。比如,在電影藝術發展之初,話劇藝術的發展逐漸衰落下去,但是藝術的欣賞主要在于精神上的溝通,所以在電影制作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的今天,在大劇院的話劇演出反而更加受到了人們的歡迎。逼真的舞臺效果和演員情感的充分釋放是電視劇和電影完全無法比擬的,現場的話劇演出更能直達觀眾的內心深處,引起演員和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3.拓展了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存在空間
在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前提下,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參與到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改編傳統藝術已經成為當下藝術界流行的趨勢,一個傳統藝術甚至能衍生出多個翻版,觀察現代電視劇的發展就可以看出來。在現代社會,藝術的概念被放大了,人們可以將很多事物都視作為藝術,比如人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智能手機拍攝各種照片,編制成相冊,這就被稱為一種攝影藝術。但是海德格爾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僅是其客觀存在,其傳播的理念則更能體現出藝術的價值。藝術理念會超過藝術自身,更超越了促進藝術發展的科學技術,技術終歸會有被更先進的技術淘汰的時候,而藝術中的精神則能永恒的流傳下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技術與藝術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在技術不同的發展階段,藝術的時代特征也有所不同。在當今社會,藝術的創作方式和手段深受技術進步的影響,而且技術還會對藝術思想產生影響。技術的進步極大提高了藝術的傳播速度,拓展了傳播的廣度。現代藝術家甚至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來直播自己的創作過程,人們也能從網絡上獲得各種樣的藝術作品,不用只靠博物館等場所進行藝術欣賞。
參考文獻:
[1]周慶安,黃璐.媒體融合視野下媒體內容生產:觀念、方法和表現形式[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4):113.
[2](美)麥基著,周鐵東譯..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3] 楚小慶.技術進步對藝術創作觀念與審美價值取向的影響[J].藝術百家,2016(1):130-156.
作者簡介:劉爽(1984-),女,民族:漢族,籍貫:河南南陽市,單位:南陽理工學院,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