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藝術體現傳統的道家思想,即是道家老子的“有無相生”的理念。一陰一陽之謂道,篆刻藝術這門中國古老的傳統的藝術就一直深入人心,尤其贏得了遷客騷人文人墨客的鐘愛。體現了陰陽動靜之美。篆刻分為朱文白文、陰文陽文、刻法分為陰刻陽刻,刀法則分為沖刀法與切刀法,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
一、篆刻體現傳統道家思想
中國的刻字藝術歷史非常悠久,自從殷商兩個朝代開始,就已經有甲骨文了,這種文字則是迄今為止我們能夠知道的最久遠的一種刻字。早在先秦的時候,就已經發明了篆書,而制作印章的時候刻的就是篆字,篆刻的名稱就是這么得來的。打從秦朝漢朝之后,一直到現在,篆刻藝術這門中國古老的傳統的藝術就一直深入人心,尤其贏得了遷客騷人文人墨客的鐘愛。
篆刻藝術體現傳統的道家思想,即是道家老子的“有無相生”的理念。“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p>
陳鼓應先生曾對“有”“無”進行評說,這二者就是體現世界上的事物存在或者不存在,“有無相生”即有和無的相互生成,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才有“無”。這同時也印證了事物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它們的關系是相反的,在相反的關系中形成的相成的作用,且他們相互依賴,互為補充。老子根據這一理論,從而列舉了橐龠(風箱)的例子,風箱是中空的,就是虛的,代表“無”,當人們拉動風箱,此時會出現極大的風力,而這即是老子的“有”。
篆刻藝術中,篆刻大家要先用鉛筆打草稿,且對于打稿的印石表面要求一定要平整,然后刻上篆字的內容,最后用刻刀刻出篆字。值得一提的是篆刻的刻法有兩種形式,其一是呈凹形狀的陰刻,凹處部位的字為陰字;其二則是為凸形狀的陽刻,向上凸起起來的字被稱為陽字。篆刻藝術不管是陰刻亦或是陽刻,都是要將印章上多出來的部位刻去,這就叫做“去有生無”,不過當印章的篆刻程序完成的時候,鈐印在宣紙上,此時空白之處,當然也就形成了完整的篆字,而這,也就是“無中生有”。這就生動的體現了篆刻藝術中道家思想中的“有無相生”。
二、書法與篆刻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印石篆刻的步驟一定要先篆后刻,篆刻中也有“七分篆三分刻”的說法。篆刻藝術與書法藝術離不開,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篆刻藝術家們手工雕刻的的作品同機器機械生產雕刻而成的印章是不同的,手雕的講究一個“寫”字,著重在其章法和篆法,但是機雕的則不盡然,是通過電腦的“掃描”,并無章法和篆法可講,批量生產,缺乏傳統韻味。所以這樣的機械化生產制作而成的印章,不講究篆法和章法,所以會顯得僵板無趣。所以在了解篆刻藝術的時候,也要將篆書明了于心,而楷書又是一切書法的基礎,要學篆就要先學楷,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腳踏實地的將基本功砸實,這樣才會覺得篆印時的方便,好多初學者重刻輕寫,則效果非常不佳。
中國的傳統文化、文字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書法,而書法藝術也正是古人智慧的體現。書法正是用不同的形式和美感呈獻給后人,有著各種字體:甲骨文、小篆、經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這些書體全以書法的形式得以傳承。并且得到后人不斷的創新與發展,篆刻的歷史非常悠久,同書法一樣是一種有力度的形式美,在方寸之間展示中華文字之美,是一種堅硬的美。篆刻也可以說是書法的另一種形式,書法體現的是陰柔之美,而篆刻則體現了陽剛之美。只有將書法充分了解才能夠篆刻發揚光大,通過了解筆法和章法就可以治印篆刻,這就是書畫同源。
三、篆刻與工匠精神
隱藏在這個浮躁都市里的篆刻大家——鞠稚儒,認為書法篆刻是藝術,而藝術是人生追求,而人生追求是生活中的一片凈土。中國畫上的題款、畫上的印章都離不開篆刻。這位大家曾經歷過吃不飽飯、貧困潦倒的困局。但在篆刻這條路上卻從未動搖。多年的苦練造就了蒼勁有力且樸實挺進的筆鋒,尤其是他創作的鐵線篆,細如芝草摶云,金鈾落地一般,正大氣象。平中出奇是他的藝術追求,在他的篆刻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他用刀爽利,不拘泥于細節修飾,經他雕琢的印石不論朱文還是白文體式,都有古色古香,卻也不失嚴謹的質感。走南闖北的生活經歷讓他有這與年齡不相符的見識與交往。他精研書畫 篆刻詩賦、文辭考據、題跋鑒賞。
在現在這個經濟發達充滿現代節奏的都市里,要想專心從事藝術工作,固守著內心的單純與高尚,那就更需要超乎尋常的把持力,去避開諸多現實中的紛擾和誘惑。藝術家要有責任感,他提倡要把學來的回報給社會,要將自己的思想及作品普于天下啟發后來者。他從未忘記自己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守護者,篆刻始終是他生命中最難以割舍的追求,他寄情于刀石,在這方寸之間,幻化出萬事萬物和情感世界的大千氣象。
四、中國的印章與篆刻
自從古時印章出現,一直是權力的象征和憑信的物件。隨著時間的推移,篆刻藝術的發展,印章也漸漸融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與生活緊密相連。印章有好多種,從早期的職官印、姓名印到后來的融合了文學、書法和繪畫藝術的種類。璽、寶、官職印、私印、收藏印、肖像印、吉語印等。
篆刻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傳承了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它的繼承和發揚,是國人的任務,不僅傳承了工藝技術,更是傳承了優秀的思想,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藝術美學》西南出版社,2007.
[2]《藝術美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