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介紹了中國古代最具特色的木構建筑,主要從其基本特征、主要結構類型、優劣勢進行分析,提出了關于保護現有木構建筑的一些思考,同時也積極探索發展未來的新型木構建筑,使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得以延續。
【關鍵詞】:木構建筑;結構 ;自然;文化遺產
木構建筑是我國建筑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前左右,我國黃河流域中下游和長江流域一帶就出現了木構建筑,經過夏、商、周的不斷生成和奠定,在兩漢形成體系,之后經過不斷演變和發展,木構建筑已成為我國的標志之一。
一、中國木構建筑的基本特征
我國古代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原料,具有取材方便和易于加工的特點,富有自然之情趣亦充滿人情味。以柱梁屋架等組成的結構骨架與墻體等維護結構分工明確,內部空間自由靈活,在這樣的結構下,屋身設計非常多樣,可亭、可倉、可室、可廳。最為方便的是,由于木構建筑采榫卯結構,各個構件可標準化批量制作后進行拼裝,加快施工速度。木構建筑裝飾構造而不去構造裝飾,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建筑,比如宮殿廟宇等使用斗拱承重,隨著結構功能的變化,斗拱成為建筑物的等級標志,樣式也趨于華麗秀美。在各類木構建筑中,除了最高級別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現其莊嚴華麗而作天花外,一般建筑物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出結構,體現了中國木構建筑的結構美,由于木質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的防腐材料而發展出的中國特色建筑油飾彩畫也堪稱一絕。
二、中國木構建筑的主要結構類型
主要結構類型有兩類:穿斗式【圖1】和抬梁式【圖2】。穿斗式木構架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聯形房架,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上,沿檁條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聯,這種類型多見于南方地區,用料小,整體性強,室內空間尺度不大;抬梁式木構架柱子上擱置梁頭,梁上擱置檁條,梁上再矮柱支起較短的梁,層疊而上,多見于北方地區及規模較大的宮殿、廟宇等建筑物[1]。兩類木構建筑的墻壁只起維護作用和分隔作用,不承受荷載,即俗話說的 “墻倒屋不塌”,具有很強的適應性。由于屋內有木柱承重,因此平面簡明,以間為單位。
三、木構建筑的優勢與缺陷
木構建筑的優勢很多,取材方便,溫暖自然,易于加工,表現力豐富,適應性很強。木材本身具有柔性,再加上榫卯節點有一定的可活動性,使木構建筑有較強的抗震性能,也便于維修,此外由于木構建筑可以暴露結構,木材得到良好的通風,蛀蟲霉變等情況也能及時反映,因此便于修繕。
可是另一方面,木構建筑存在許多無法忽視的問題,比如木材越來越稀少,到宋代,建造宮殿所需的大木料已經很緊缺,《營造法式》規定了“大料不能小用,長料不能短用”,且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嚴重影響生態環境。除此之外,木架建筑易遭蟲蛀,易受潮,也易遭火災,許多著名的古建筑由于災害,從人們的視野里消失,給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巨大的遺憾。
四、木構建筑的未來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建設規模的擴張,大批量的古建筑被拆除,從地圖上永遠消失,如何保護和更新我國標志性建筑——木構建筑,實現古建筑的復興和再生,成為我們的重要課題。對現存木構建筑的保護,應改善目前的消防安全現狀,加強消防管理,杜絕“人為災害”;設置可靠的防雷設施,建設消防水源,合理規劃消防車道,增設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等,防止發生事故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2]。政府應加大保護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保護制度,使保護工作能夠有效落實。我們也應養成保護意識,加強修繕和維護,促進我國文化的傳承。
另一方面,傳統的木構建筑雖然造型優美,藝術上登峰造極,但它們畢竟不能滿足今天人類的需要。如何繼承傳統,發揮現代化制造工藝材料特長,應用生態節能技術,創造滿足現代人類需求的新時代的建筑,是東西方建筑師面臨的共同挑戰:例如德國HUF(賀府)公司的木構桁架建筑體系便是比較成功的例子,這些年,HUF木構建筑體系經過不斷完善和發展,取得了優良的科技成果,其設計的木構建筑風格深受德國包豪斯設計風格的影響,摒棄了多余的裝飾材料,憑借著邏輯明確清晰的結構形態,優美的比例關系,采用強烈的虛實對比手法,形成獨樹一幟的HUF木構建筑風格。這種建筑風格與傳統的木構建筑完全不同,它通過現代技術工藝對木材有效加工利用,充分發揮和擴展了木材柔美、自然、溫暖的特性;此外,芬蘭當代木構建筑以技術先進性為其特征,采用輕型結構輔以少量其他材料,實行標準化,木結構建筑構件按照嚴格的模數制進行標準化設計制作,加工成成品后再運送到工地進行組裝,這樣就不會產生多余的配件等等,大大節約了木材,同時由于木結構建筑輕便,施工無需重型器械,因此施工現場不會有成堆的磚頭、鋼筋、水泥和塵土,保證了施工場地及周圍的環境不會受到影響和破壞。
五、結語
這些原汁原味的古代木構建筑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結晶,我們應當著力構筑健全的機制,盡量多地采用先進的、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確保古建筑的安全,同時在現有技術上不斷更新進步,找到新型木構建筑發展的出路,讓古老神奇的文化遺產煥發出絢麗的光彩,保持永久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史》(第六版)東南大學 潘谷西
[2]關于加大五大宗教活動場所消防安全專項工作經費投入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