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葉先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雕塑家,在其近60年的雕塑創作歷程中,他用心去體驗生活、用生命去感悟藝術,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成為中國現代雕塑史的代表人物。
【關鍵詞】:葉毓山;雕塑;杜甫
葉毓山生逢革命年代,縱觀其一生的雕塑創作,不難發現,他的作品基本與中國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雖然他的作品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并不是簡單的依附于時代,而是在藝術表達上又具有自己的獨特性。現將近60年的創作歸為以下幾類:
領袖人物創作
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隨北京人民大會堂等一批建筑拔地而起,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征稿毛澤東雕像,此時就讀央美研究生對的葉毓山從眾多雕塑家中脫穎而出,拿到該項目,成為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毛澤東雕像的制作者,也從此開始走向毛主席雕像創作之路。
雖然葉毓山在中央美術學院師從雕塑家劉開渠,學習西方與蘇聯的創作方式,但是在這件《毛主席立像》創作中,并沒有完全拘泥于西方大型紀念性雕刻程式,而是在形體和空間處理上把握住了中國古代雕塑中的整體與氣勢。創作追求樸素、單純的藝術效果,并且舍棄了過多的衣紋細節,利用石材隨形就勢追求大的塊面和貫穿上下的線條,形成穩重渾厚的視覺效果,更好的服從于主題。
在1977年《毛澤東主席坐像》創作中,葉毓山一改“文革”時期“毛主席揮手我前進”的巨像模式,讓毛主席坐了下來。雖然“文化大革命”余波還影響中國論壇,但這個方案在眾多的稿件中被選中,說明當時政治風向已發生變化。作品不僅體現葉毓山獨出心裁的創作理念,也反映出他過人的政治智慧。在藝術個性被概念化淹沒的年代里,堅持了個性。
1979 年以后,許多雕塑家轉向了對形式的探索,但葉毓山仍然繼續領袖人物的創作。只是這一時期的創作更加注重領袖性格特征和內在精神的表現。1979年創作的《中國人站起來了》,巧妙地利用了胸像的表現形式,均衡適度的構圖裁剪和樸素自然的塑造手法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1993年葉毓山為毛澤東的母校——長沙第一師范學校創作的《青年毛澤東》中,人物形象飽滿概括,形體起伏和緩而趨向單純,明顯受到中國古典雕刻造型觀念的影響。對中國古典雕刻中“線”的運用使作品更趨向寫意的表達。
重大歷史革命題材
表現重大歷史革命題材是葉毓山創作的主要題材之一。1977年的作品《飛奪瀘定橋》是為瀘定縣革命紀念館創作的紀念性雕塑,寫實的手法、情節性的刻畫以及別樣的構圖樣式進行創作。同期的《婁山關勝利紀念碑》則采用了紀念碑雕塑典型的柱體形式構圖,人物被巧妙的安排在柱體形四個不同的方向,不同動態的人物呈螺旋式上升,直至達到最高點。《婁山關勝利紀念碑》中體現的這種構圖樣式奠定了葉毓山下一個時期紀念碑基本的圖式。
1984年創作《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作品采用了一種合圍的構圖形式,利用點、線、面組成相對閉合的“場”,有效地烘托了紀念碑所傳達的主題氛圍,除了對現代構成風格的一些利用,還能夠看到在環形浮雕墻內的浮雕表現形式上借鑒了漢代畫像石的表達方式。但1989年創作的《忠魂曲》則一掃這種集大成似的表現手段,呈現出一種單純、洗練的視覺效果。作品取消了基座,頭像直接隨意置放在草地上,與大地、觀眾融為一體,打破了紀念碑雕塑和觀眾之間的人為界限。同時,也改變了觀眾對雕塑的觀看方式和角度。
90年代的《紅軍突破湘江紀念碑》則集中體現了葉毓山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藝術高峰。藝術家依然繼承了之前紀念碑的表達方式,頭像的穿插、錯落布置形成似連續似分散的空間組合,但吸收了摩崖造像的手法,將浮雕、圓雕很好的組合在一起,形成虛實、大小等對比關系。同時更加注重雕塑與環境的關系,紀念碑依山而立,從整個紀念碑雕塑的中軸線看,雕塑群與紀念碑取得了金字塔式的構圖,莊嚴、穩定。
批評家孫振華說:“葉毓山的雕塑創造了一種剛勁、雄強、充滿英雄主義氣概的崇高風格,這是一種極富個人魅力,充溢著陽剛之美的中國現代雕塑的新樣式。他的這批具有強烈精神震撼力的雕塑承接了中古之前的中國文化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空間表征。”而這批具有強烈精神震撼力的雕塑正是這批描述重大歷史革命題材的創作。
優雅、抒情、詩性的雕塑
改革開放以后,葉毓山除了創作崇高風格的雕塑,也創作了一系列形式美、人性美、人情美,優雅、抒情、又充滿詩性的雕塑作品,具有豐富的啟示意義和美感。既體現了葉毓山多樣性藝術面貌,又保持時代精神和現代藝術理念。
1979 年,葉毓山創作了重慶長江大橋雕塑的小稿——《春》《夏》《秋》《冬》。作品中四個青春的男女以優美、抒情的動態傳遞著青春的活力,但因為裸體問題而遭到大家的爭議,最終只能在蒙一層紗的折扣下立在重慶長江大橋。
在2000年創作的《風·花·雪·月》標志性裝飾雕塑中,藝術家將浪漫主義藝術風格和唯美形式的象征手法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人體依然是重要的視覺元素和形式載體,將抽象、象征的表意符號結合使用,使作品更加浪漫抒情。
這類作品有《大地》、《春》、《南山花神》、《蹈》、《春天的旋律》、《川西牧歌》、仿銅浮雕《荷香千里》、《蓮藕童子》等。孫振華談到“在中國現代雕塑中,能像葉毓山這樣,同時兼具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兩種創作風格的大家可謂鳳毛麟角。葉毓山以自己的大量作品,證明了中國現代雕塑的各種可能性,并為中國現代雕塑風格的多樣化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土化的現代雕塑
在20世紀西方現代雕塑引進中國以來,在中國的現代雕塑的建構中一直面臨著其與本土文化的關系問題。在葉毓山的雕塑創作生涯中,除了學習、借鑒西方現代雕塑體系,也一直嘗試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雕塑創作中,并成功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雕塑。
1963年,葉毓山研究生畢業時創作的木雕作品《杜甫》,以寫實的手法重點刻畫了人物的頭部和手,而在軀干和衣紋的處理上采用了中國古代雕刻的意象手法,將其統一在大的形體當中,省略了不必要的細節。開啟了葉毓山個人創作中對中國古代文化名人系列創作的開端。
而另一類對本土文化的借鑒是從生活感受出發,表現生活中或間接生活中的典型形象、生活情趣,選擇優美的形式。例如1980年創作的木雕《子趣》,既具有個人生活經驗,也是上世紀 70 年代末中國雕塑界一種革新體現。這種革新在雕塑創作中多表現為小動物以及對民族、民間題材的偏愛和公眾都能接受的情趣。
1995年創作的《八仙》系列,作品吸收了中國古代尤其是霍去病墓石刻的“循石造像”的手法和審美意向,創作出具有東方美感的浪漫飄逸與肅穆沉雄精神取向的雕塑。在人物創作中,葉毓山循石造像,以大塊面等創作人物,貫穿大量線的運用,已經完全擺脫了西方雕塑造型手法的影響。創造出一批具有鮮明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富于民族性、地方性、原創性的雕塑作品:《汨羅江》、《空山新雨后》、《大江東去》、《黃庭堅》、《桃園結義》等。
葉毓山受導師劉開渠“藝術是不同”觀點的影響,一生都在追求不同的創作,葉毓山認為創作要不同于他人的雕塑,更要不同于自己其他的雕塑,這樣才會創新,這也是葉毓山雕塑藝術呈現多樣性面貌的原因。同時葉毓山對創作、對生活的熱情都值得大家借鑒與學習。
參考文獻:
孫振華,《葉毓山的貢獻》,【Z】,2017年
張宇,《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葉毓山雕塑藝術研究 》,【D】,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