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連環畫與當代繪本,由于都具有圖文結合、連環敘事的基本特點,因而都可以歸納到廣義的連環畫范疇之內。兩者之間所呈現出了一些差異主要是由所處時代大背景的不同所產生的,本文所對比分析的三個方面所呈現出的差異亦是如此。
【關鍵詞】:傳統連環畫;當代繪本;題材來源;版式設計;受眾群體
我國連環畫歷史悠久,最早在克孜爾石窟的菱格畫和敦煌莫高窟中的敘事性壁畫中已經出現了雛形狀態的連環畫。
當下通常意義上的傳統連環畫指代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在上海出現的所謂“連環圖畫”或“小人書”的一類讀物,研究界按照其發展的歷史背景,普遍將其劃分為民國萌芽期、抗戰發展期、建國后成熟期、文革低迷期、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鼎盛期、八十年代中至今為沒落期等幾個階段。連環畫由于其圖文并茂的形式,兼備了文學藝術與繪畫藝術的特長,在二十世紀短短的幾十年間從萌芽到鼎盛,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一種獨特藝術表現形式。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由于廣大受眾的信息來源多元化,更加快捷的電視、電影等傳媒的普及以及外來新漫畫讀物的大量引入,對傳統連環畫形成了巨大沖擊,直接導致了傳統連環畫的快速衰落。迄今,做為大眾讀物的連環畫已不復存在,極少量的傳統連環畫出版以再版為主,更多意義上以小眾收藏品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繪本這一名詞概念在中國大陸出現是二十一世紀初,隨著臺灣地區作者幾米的《地下鐵》、《向左走向右走》等作品引進后出現的,幾米的繪本作品充滿了詩意與情緒化色彩,緊扣現代年輕讀者的心理狀態,迅速吸引了大量繪本愛好者,并在新世紀初形成閱讀熱潮。
現今,繪本類型的出版物已經成為大陸地區出版業的主力產品之一,擁有極為廣泛的讀者群體和旺盛的生命力,不論是國產原創繪本還是國外引進版權的繪本都是目前圖書銷售市場上的重要角色。
由于在表現形式上都采用圖文結合、連環敘事的方式,繪畫技法同樣不拘一格,傳統連環畫與當代繪本之間存在諸多相同點,但由于所處時代大背景變化等因素,它們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本文嘗試從題材來源、版式設計、受眾群體劃分三個方面對比分析二者的差異緣由。
一.題材來源方面
傳統連環畫自一出現開始,就與文學原著緊密相關。絕大數的傳統連環畫的故事腳本改編于已有的文藝作品,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萌芽期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四大名著系列連環畫到建國后成熟期的《林海雪原》《山鄉巨變》、《西廂記》、《雞毛信》,到文革期間停滯期由樣板戲改編的連環畫系列再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鼎盛期的《楓》、《傷痕》、《雪雁》等,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都沒有跳出改編于已有文藝作品的范疇。在經濟不發達的時代,普通受眾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情況下,改編于已有文藝作品的連環畫通俗易懂,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普通受眾看懂了原本閱讀有一定困難的原著內容。“……大批沒有文化的群眾與青少年兒童一起從連環畫中獲取知識和養分”[1]。但長期依賴改編,致使傳統連環畫陷入了缺少原創故事、腳本選題多有重復、題材狹窄的境地。
而當代繪本的故事腳本以原創為主,改編自古典名著的數量較少,因此故事內容更加豐富。選題緊隨當代人的閱讀欣賞習慣,迎合當代人的審美趣味,偏重娛樂化與輕松閱讀。繪本在設計時按照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群體劃分來確定選題內容,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版式設計方面
傳統連環畫與當代繪本的內文都屬于圖文并茂的組合方式。傳統連環畫除早期以外大多數采用上圖下文或左圖右文的排版方式,當代繪本除少數采用傳統連環畫常用的上圖下文或左圖右文以外,更多采用了文圖融合的排版方式。究其原因,傳統連環畫通常更偏重于故事情節,為保證在有限的篇幅中講清故事情節,每頁對應的文字數量相對較多,一般在100字左右,這樣的版式設計有利于將讀物的內容清晰完整且準確地傳遞給受眾;而當代繪本的故事性相對較弱,情節不復雜,更偏重于情感的渲染和詩意性表達。圖文融合的排版方式便于最大化呈現畫面,突出畫面效果,提供的文字信息少,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反而更大,這一點符合了當代人追求閱讀娛樂化,在快捷的生活中享受閱讀的需求。
在開本尺寸的選擇上,常被人俗稱為“小人書”的傳統連環畫,開本基本上是64開這樣的橫式小開本尺寸,由于開本小以及上圖下文或左圖右文的排版方式,最終呈現出的畫面尺寸偏小,視覺沖擊力不足,不利于表現一些具有特殊效果的畫面。當代繪本采用的開本尺寸類型較多,常見的開本類型有16開、20開、24開、40開等多種類型,多種類型的開本形式的存在為不同的故事內容呈現提供了更多變化,也讓繪本的最終呈現效果千變萬化,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口味。
三.受眾群體劃分方面
商品,“必須具有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2]。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消費需求,在圖書這一門類的商品上亦是如此。
在傳統連環畫出現的民國時期,整個社會物質條件落后,普通民眾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改編自名著的連環畫讀物通俗易懂,使原本“雅”的名著能夠變換為一種“俗”的方式進入普通人的生活,是普通人了解知識,提升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從抗戰期間開始到建國后再到文革期間,為了宣傳方針政策、政治路線的需要,傳統連環畫帶有了強烈政治宣傳品的色彩,也開始具有了官方藝術體制的背景。在這一時期,連環畫面對的普通民眾雖然文化水平逐漸提升,但同樣缺乏知識來源渠道,傳統連環畫恰如其分地填補了知識來源渠道的空白,因此也擁有數量龐大的受眾群體。
八十年代,隨著社會穩定與經濟快速發展,普通民眾的閱讀需求層次的提升,廣大受眾的信息來源多元化,更加快捷的電視、電影等傳媒的普及以及外來新漫畫讀物的大量引入,“使傳統連環畫不再是精神糧食匱乏下的主要讀物”[3]。傳統連環畫長期以來堅持的“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方針”[4]本身具有受眾群體劃分模糊,忽視受眾群體差異化需求的弊端,這在獲取信息方式快速多元化的八十年代成為傳統連環畫衰落的一大重要因素。
當代繪本興起的時間是在互聯網迅速擴張的二十一世紀初。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民眾對文化產品的選擇不再是過去“饑不擇食”的狀態,而是充滿了苛刻的挑剔。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興起的當代繪本,對受眾群體進行了較為科學且詳細的劃分,例如面對少兒受眾群體的兒童類繪本,又可以按照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性別、閱讀時家長的參與度、繪本內容所屬學科等方面進一步細分。對受眾群體進行科學且詳細的劃分,讓有著不同閱讀需求的受眾都能夠選擇到適合自己的繪本。
結語
傳統連環畫與當代繪本,由于都具有圖文結合、連環敘事的基本特點,因而都可以歸納到廣義的連環畫范疇之內。兩者之間所呈現出了一些差異主要是由所處時代大背景的不同所產生的,本文所對比分析的三個方面所呈現出的差異亦是如此。
在當代繪本流行的當下,傳統連環畫做為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研究分析傳統連環畫的特點以及其從萌芽-發展-成熟-興盛-衰落的歷史,對發展當代繪本這一新時代的連環畫類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巖.中國抗戰題材連環畫發展歷史探析 [J]. 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6(1)
[2]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李巖.中國抗戰題材連環畫發展歷史探析 [J]. 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6(1)
[4]董慶東.銳意求新話改革[J]. 連環畫報,19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