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滴灑法作為藝術創作中常用到的一種繪畫手段,現在已經被普遍使用,本文以藝術創作的“滴灑”手法為研究對象,從“滴灑”產生的痕跡、肌理、效果等方面來進行分析,探索它在藝術創作中的意義。同時,也希望在現代藝術開放又多元的今天,通過“滴灑”手法的實驗和嘗試來尋找到更多繪畫的可能,挖掘藝術創作更深層的價值。
【關鍵詞】:滴灑;繪畫手法;肌;痕跡
其實“滴灑”的起源是相當早的,我們至今無法考證是在哪副作品中率先出現的滴灑效果,古代國畫中便隱約可見一些作品中有滴灑的痕跡,但是直到20世紀美國藝術大師波洛克,將滴灑純粹的融入到自己的抽象藝術中,滴灑這種繪畫手段才又回到人們的視線。作為滴灑藝術的先驅,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杰克遜波洛克率先將滴灑顏料、油漆或綜合材料這種畫法獨立的出現在畫布上,除去藝術手段的突破以外,他的重要價值還在于他將滴灑繪畫與行動結合起來,將藝術創作的過程和藝術品最終的結果相融一體,故而又稱之為“行動繪畫”。延續波洛克的這種創作手法,國內外也出現了一些這種方式的藝術實踐者。
第一章、滴灑的畫面痕跡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塑造畫面肌理有很多的技巧和手法,顏料的滴灑就是其中之一。“滴灑”這種繪畫手段創造出的肌理效果,需要依賴于材料和工具,不同的材料與不同的工具加之使用方法的不同,達到的結果完全是兩種效果。我們在作品中常看到的滴灑工具有各類毛筆和刷子、另外還有一些生活用品也被加入到創作中去,例如牙刷、掃把、樹枝、雞毛撣子等等,當然有些藝術家并沒有借助任何工具,而是直接用手指沾上顏料彈于畫布。另外使用的繪畫媒介不同也會得到不同的肌理效果。在材料工具都具足的情況下,影響肌理的形成還依賴于我們創作中滴灑的干濕程度和間隔時間等等,所以這種手法極其具有實驗性,很多藝術家多少都會在這一方面有所嘗試。基弗的作品以象征的手法表達自我對歷史的反思,富含著一種充滿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使命感。在畫面中,我們看到藝術家將樹枝、枯草、衣服等融入畫面,再將顏料滴灑在厚重的畫布上,讓顏料和現實物品相互融合,統一到一種蕭瑟的灰色調里,突顯出畫面的一種蒼涼之感。另一個畫家,彼得多依格的作品里同樣也可以看到一些滴灑的痕跡,這些不同顏色的滴灑效果疊至在一起,看起來有很斑斕的感覺,在某些具體的畫幅里,白色的滴灑斑點有類似于雪的感覺,彼得多依格的繪畫色彩本身就很豐富,加之滴灑的痕跡和筆觸的穿插渲染了畫面中迷幻氣氛。作為中國藝術家的吳冠中先生,他也熱衷于使用滴灑手法在他的水墨作品里,深淺變化、濃淡不一、大小錯落的滴灑痕跡與隨性交錯的線條,在宣紙的浸潤下給人以氣韻生動的中國抽象精神。
第二章、滴灑的情緒表達
許多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會使用到以滴灑或潑灑等方式來在畫面上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往往都會體現出一種情緒,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滴灑方式會達到完全不同的情緒效果,例如一種疼痛感,一種暢快感,或一種瀟灑的感覺等等。
作為美國“行動畫派”的藝術家,波洛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滴灑這種方式來完成的,在他的代表作品《薰衣草之霧:第1號》里,我們強烈的感受到藝術家在滴灑的過程中完全釋放的情緒,一種精神的追逐,燃燒激情的感覺。滴灑的快慢和力度都是表現情緒的關鍵,留在畫布上的滴灑痕跡就是作畫者真實的感受的外放,波洛克以他純粹的滴灑繪畫,締造了美國的抽象主義精神象征。而在另外一個畫家讓·杜布菲的作品中,他也比較多的運用到了滴灑手法,他的創作特點是以擺脫觀察習慣和文化條件,破除正統的表現規則和油畫技藝為特征,并廣泛使用各種手段和材料來創造多種風格。其作品里的隨性感使人聯想到兒童涂鴉的自發樂趣,無拘無束故而又稱之為“原生藝術”。通過這些作品,我們看出藝術家滴灑的方式或隨意、或暴力、或瘋狂或拘謹,留下的這些痕跡不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種生命的痕跡。
第三章、結語
因為今天當代藝術如此包容,所以藝術的創作手段才會越發的多樣,滴灑繪畫手法就以其“實驗性”和“偶然性”的特點,多次地被運用到繪畫中去,通過對媒介特性的掌握和屢次的藝術實踐研究,我們可以探索到更多不同的繪畫樣式,形成獨立的繪畫語言,這也是豐富視覺效果的途徑之一。當我們在不斷探索新的繪畫手段的時候,表達也就自由了。
參考文獻:
[1]波洛克“行動繪畫”研究,李雪蓮,2009年5月
[2]再讀杰克遜.波洛克的行動繪畫藝術,邱麗杰,《視覺》
[3]繪畫的肌理與氣韻,于肖飛,李湘樹,《美術時空》
[4]非畫的天才--波洛克滴撒技法研究,楊楊,
[5]在滴撒與色彩的交織中探索個性化的風景油畫語言,施利飄,2013年5月
[6]水平性何以成為新媒介--克勞斯論波洛克滿幅繪畫,沈語冰,毛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