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概述了齊魯文化藝術考察的基本情況,以此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研究的開端??疾斓攸c選擇了古代建筑藝術與古代石刻繪畫藝術遺存豐富、歷史文化深厚的鄒城、曲阜、濟南三地。考察行程中研究了古代造型藝術,學習了古代歷史,體會了儒家思想,無不感受到文化與藝術的不可分割性。山東深厚的歷史底蘊影響著山東的發展和山東人的性格,也影響著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與傳播,是一個要認真關注和不斷研究的方向。齊魯文化藝術在中國歷史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形成和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做藝術、做學問、做人都離不開優秀的傳統精神文脈。
【關鍵詞】:儒家文化;傳統建筑園林;漢代石刻;歷史文脈
前言
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并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作為齊魯文化核心的儒學繼孔子開創之后由孟子、荀子等繼往開來,而且在孟、荀所處的時代在周邊的齊、衛、燕、趙、魏等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傳播發展。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客觀上為儒學的進一步走出山東創造了時機。但是,儒學復古和崇尚仁義的思想觀點并不被崇尚法制、專權的秦始皇所重視,反而制造了“焚書坑儒”的文史劫難。直至西漢,齊魯的儒生們才得以施展才干抱負。漢武帝在位時采納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終奠定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2014年9月23日,我隨德國哈雷美院克利伯教授以及天津美術學院張耀來、何東教授到達了山東,與著名畫家曹天文老師會合,開始了我們為期四天的鄒城、曲阜、濟南文化藝術考察之旅。本次考察是一次研究山東地區古代建筑藝術與古代石刻繪畫藝術,學習歷史文化的旅程,也是了解華夏文明的重要一站??疾旖Y束之后的總結與思考也格外的重要,此篇文章我將把考察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查閱的歷史資料匯集起來,雖是零散見得,但也是藝術歷程上的一次重要經歷與啟迪,以便逐漸呈現我的思路與關注,開啟一扇朝圣與學習傳統的窗口。
一、鄒城藝術考察
考察伊始,我們來到了與曲阜南部毗鄰的鄒城市。鄒城歷史悠久,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余處。秦朝開始設置“騶縣”,唐初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這里是戰國時思想家孟子的故鄉。
鄒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考察地點是孟廟與孟府。這里位于鄒城市南門外,廟、府毗鄰。孟廟又稱亞圣廟,是歷代祭祀孟子之所。宋宣和三年(1121年)創建,金、元、明、清重修達38次?,F存建筑為清康熙年間重建,五進院落,分東、中、西三路,有亞圣殿、啟圣殿、孟母殿、致嚴堂等殿宇64間。中軸線上的亞圣殿為主殿。孟府是孟子后裔的宅第,位于孟廟西側,六進院落,殿堂門廡148間,前為官衙,后為住宅。 孟廟孟府建筑布局嚴謹,柳暗花明,錯落有致,格局迥異,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和古建筑的特點,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古建筑遺存的代表作品。這里游客較少,能感受到一種書香門第文化氛圍的寧靜與安詳。
二、曲阜藝術考察
位于山東省西南部的曲阜,是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早在上古時代,人類祖先就在曲阜一帶生息勞作,開拓了早期的物質文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開創了發達的古代文明。公元前十六世紀后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并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公元前249年楚國滅魯,始設魯縣,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曲阜,距離第一次已經過去了兩年時間,感覺這里的變化還是很大的。此時曲阜正值省運動會和孔子文化節舉辦期間。我們坐著汽車行駛在街道上,看著兩旁退過眼前的建筑或者穿行于明代的城門洞,就已經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一絲絲滲透。
我們先后來到了孔廟、孔府與孔林。這三處古跡合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叭住币驯宦摵蠂炭莆慕M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歷時21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筑群;孔林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
孔廟、孔府、孔林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體現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間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個時期的建筑規制和特點;1000多件漢畫像石、孔子圣跡圖、石儀、龍柱(圖1孔廟龍柱)等反映了石刻藝術的變化和發展;5000多塊西漢以來的歷代碑刻既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經濟、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10余萬座歷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實物,17000余株古樹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學、氣象學、生態學的活文物。10余萬件館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畫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禮器最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國罕有的傳世同類文物,對于研究古代服飾、紡織藝術具有重要價值。30萬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是中國為豐富的私家檔案,是研究明清歷史尤其是經濟史的重要資料。
考察之時正是2014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開幕前夕,來孔廟參觀和祭拜的游客特別多,本屆孔子文化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共建文明首善之區”為主題??鬃游幕澲两襁B續舉辦了30屆,已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舞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增進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連接四海友誼的重要橋梁。
我們在“三孔”細細的品讀著。在孔廟感受歷代為尊孔而興建的高規格建筑,體驗當今民眾尊孔的熱情。在孔府安靜的觀景聽戲感受文脈的傳承。在孔林祭拜孔子,研究石刻雕塑藝術之妙。除此之外,我還逛了胡同,逛了我兩年前去過的苗孔,所見所感都十分寶貴。雖然這次看到的只是小小的一部分,但是通過和前輩們漫步交流于這文化的園林之中,再一次的開闊了眼界,補充了歷史文化知識。
三、濟南藝術考察
考察的第三站是濟南。濟南是山東省省會,因境內泉水眾多,被稱為“泉城”。是史前“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西周建國后,行分封制,濟南地區屬齊國。此時,譚國仍繼續存在。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收有譚國一位大夫所作的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一篇有關濟南的文獻。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濟南屬齊國,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后,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其時著名的齊晉之戰,即發生在今濟南市南部馬鞍山一帶。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建立郡縣制。今濟南市區地屬濟北郡,稱歷下邑。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
來到濟南的人一定都會去看看趵突泉。宋代曾鞏為其定名為“趵突泉”。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涌不息的特點。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征與標志,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我們在這里盡情的飲泉、聽泉、賞泉、觀魚、觀景,又穿過一條滿是桂花香的小路來到了王雪濤紀念館和李苦禪紀念館,參觀了書畫大師的展覽,品評感悟藝術家的研習之道,在此時此地,無處不體現著藝術與文化相互交融的境界。
在考察行程的最后一天,一行人來到了山東省博物館,該館館藏歷史文物14萬余件,近、現代文物及文字資料13萬余件(冊),自然標本8000余件。該館館藏歷史文物中,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藏品豐富。此外,甲骨、商周青銅器、陶文、封泥、漢印、漢畫像石、漢銀雀山竹簡、歷代石刻、書畫及善本圖書,均有豐富的珍藏。館藏自然標本有10多個門類、近200個品種。其中三葉蟲、泰山燕子石、恐龍化石及山旺化石,在國內外古生物、地質諸學科方面頗有影響。
來到山東省博物館,必須要看的藝術品之一就是漢畫像石。我們首先參觀了漢代石刻藝術展(圖2漢畫像石),漢畫像石是漢代祠堂、墓室以及石闕上的一種裝飾性石刻,是集繪畫和雕塑于一體的一種藝術形式,始于西漢,盛于東漢。山東是漢畫像石的主要產地,也是畫像石藝術的起源地,遺存甚多,山東的漢畫像石以其豐富的內容和精湛的雕刻技法,成為漢代藝術博大精深的代表,蜚聲海內外。山東博物館漢畫像石藏品豐富,畫像題材繁多,如墓主人的生活場景圖、車馬出行圖、歷史典故圖、神話傳說圖、生產勞動圖、樂舞百戲圖、亭臺樓閣圖、奇禽異獸圖等等,栩栩如生。再現了漢代人視死如生、追求享樂、迷信仙術的思想觀念,是了解漢代政治、經濟、思想和藝術的生動史料。這次有幸近距離研究畫像石原件,是自己壁畫學習歷程上又一次進步,因為好多細節是在拓片照片上看不到的。
除此之外還參觀了東平漢墓壁畫(圖3)、大汶口紅陶獸形壺、商甲骨文、魯國大玉璧、龍山蛋殼黑陶杯等鎮館之寶,可惜時間倉促,沒有太細的了解其他重要歷史文物,期待下一次參觀山東博物館,更細致的了解山東。
在這一天的下午,我們來到了考察的最后一站——大明湖。這里古跡不多,且周圍有好多礙眼的現代大樓,破壞了自然景觀與傳統氛圍,感覺不像趵突泉那么有文化氣息。一行人坐船在湖上觀光,行至靠近岸邊時,不見了高樓,覺得風景也漂亮起來了,船停在湖中小島,清風拂面,腦海中回想著考察中的點點感悟,這一站算作是幾天緊張的考察行程的一個舒緩的收尾。
結語
這次文化藝術考察,雖然是鄒城、曲阜、濟南三地,但是足具代表性,在行程中研究了古代造型藝術,學習了古代歷史,體會了儒家思想,領略了近現代書畫大師的風采,感受到了文化與藝術的不可分割性,也感受到了齊魯大地的人文氣息和山東人的好客豪情,可以說是滿載而歸。山東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著山東的發展和山東人的性格,也影響著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與傳播,是一個要認真關注和不斷研究的方向??疾旖Y束之后,我繼續查閱了有關齊魯文化藝術的歷史資料,發現了更多我不知道的知識,感受到了歷史文脈的廣闊。齊魯文化藝術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歷史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來自其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基本精神等。這些,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形成和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做藝術、做學問、做人都離不開優秀的傳統精神文脈。
參考文獻:
[1]王勇.齊魯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2]李樹志、張宇平.齊魯文化概論[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
[3]楊絮飛.畫像石藝術鑒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4]楚啟恩.中國壁畫史[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趙磊(1987—),男,漢族,吉林省德惠市人,河北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講師,2015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研究生部壁畫專業,獲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