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春節為首的年俗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過節時,人們通過大掃除、吃團圓飯、貼春聯、迎財神等形式寄托其對辭舊迎新、家人團聚、喜慶和諧的美好祝愿。自古以來,被人們不斷傳承、演變并給予發展。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反而越來越不重視過年,每次過年時網上總是一片“哀嚎”:現在越來越沒年味啦,還是小時候過年好玩……仿佛突然之間傳承了一輩輩的中國傳統年俗不再被當代人們所認可。為此,本文結合中國傳統年俗于現代的發展情況,就中國傳統年俗文化當代適應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進行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中國傳統年俗文化;當代發展情況;適應
中國人過年,從臘八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結束。在這一個多月里,辛苦勞作一年的人們,在過年前后的這段時間里除舊迎新、慶禧納福、訪親探友、祭祖祀神,以各種方式來祁盼來年的好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春聯越來越漂亮、燈籠掛的越來越多、鞭炮禮花放的越來越熱烈,大多數人卻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且春運的艱難,工作的繁忙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想回家過年。過去的人們期盼能夠過年,而現在的人們對“年”卻失去了當初的感覺。本文就中國傳統年俗文化于現代適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相對應的策略。
一、中國年俗文化的現狀
在過去過年時,人們到處走親訪友,小孩子成群結伴,四處玩耍,大街小巷熱鬧非凡。平常吃不到的好菜好飯擺滿了飯桌,人們大多還都換上了新衣服。大人們茶前飯后聚在一起聊天,說些吉祥話,小孩子則滿嘴甜言蜜語圍著大人,討要著壓歲錢,一家團圓,好不熱鬧。而現在成年人大多跟父母分家,擁有著自己的家庭,切都忙于工作。過節在父母家常住已不大可能,甚至連那年三十的團圓飯也可能只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湊合”。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的年俗項目也與時代不匹配。例如,“辭灶”作為一項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但煤氣爐,電磁爐的發明,使得現在農村的人們也已漸漸不再用土灶。一些新生孩童甚至都不知道灶的存在,“辭灶”的習俗漸漸被人們遺忘。現代社會,物質發達了,當過去人們向往的美好生活,人們不再需要祈求、愿望,而只需憑借自己的努力就可獲得時,傳統年俗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沖擊。
二、中國傳統年俗文化于現代的適應問題
(一)傳統年俗與現代人追求不符
中國傳統年俗文化由古人創造和完善,其內容與形式于古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古人希望能有和家人團圓的機會,能吃上一頓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于是,古人創造了年夜飯,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豐盛的晚飯。而現在通訊及其發達。一通電話,一個視屏,遠在萬里的家人就能相互見到面。人們對于過年是穿新衣,得壓歲錢等已失去了精神層次上的享受,變得流于形式。物質文明的發展并沒有給予人們精神文明的升華,反而使人們迷失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
(二)政府引導作用不積極,合適
過年的傳統年俗是我國法定的國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于傳統年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方面沒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也缺乏一個清晰的認識。政府對傳統年俗文化的發展也只限于多了一個“春節聯歡晚會”,且這幾年也越來越不被觀眾所認可。缺乏科學合理的研究,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往往在保護傳統年俗上只做到一時,無系統,不連貫,根本起不到保護傳統年俗的作用。
(三)西方年俗文化“入侵”
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不僅于物質,技術上的交流,文化與文化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碰撞”。近幾年,西方文化漸漸傳入我國,“圣誕節”在我國受到了尤其是年輕人的瘋狂追捧,每到這類節日,年輕人總能投入自己的激情與精力。反而他們在對待中國傳統年俗上往往不重視甚至不關注。想要保護我國傳統年俗文化,必須在我國本土文化與外國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自身文化生存及發展的可能。
(四)民眾意識不足
中國傳統年俗文化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給我們的豐富文化遺產。人們大多只意識到其傳承性,反而不了解其發展性。中國傳統年俗是由古人創造及完善的,于現代而言,人們也可以創造和完善中國年俗,給我國傳統年俗文化“添磚添瓦”。可惜,很少有人意識到自身對中國傳統年俗發展上起到的作用。
三、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問題對策
(一)傳統年俗文化與現代“接軌”
中國傳統年俗其本身不僅包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更是人們對年俗的一種精神上的享受過程。人們在“大掃除”、“貼春聯”、“團圓飯 ”的過程中,接受著包含發泄郁悶,享受生活,希望祈求的精神享受。所以,我們要捉住年俗的精髓,在喜慶的年俗氛圍中,深入思考,了解中國傳統年俗文化中傳承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不是像現在的人們,只是關注著過年這一節目形式。人們可以通過將年俗的由來,傳說在博物館或社區平臺上展示,方便孩子了解年俗,大人認識年俗的真正意義。且人們可以將年俗作為一項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如設置各地“年俗展”,進行年俗的產業化發展,和旅游資源或歷史資源連接在一起,互幫互助。共同發展。
(二)政府積極合理引導
政府應對中國傳統年俗文化積極做好保護和傳承。任何文化都可能有著其遺失或變質的可能性,政府應了解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的必須與緊急性。且政府在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時,要注意不能“大手大腳”,只關注結果而忽略了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同時還要關注民眾對政府行動的反饋,畢竟再完美的策略方法也會擁有著其局限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民眾作為實踐的親身經歷者,肯定對實踐的效果有著相應的了解,所以政府在對中國傳統年俗文化的保護傳承過程中,要多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作出人們滿意的措施。
(三)合理抵制,共同發展
在面對西方年俗文化入侵時。我國傳統年俗文化大體總是處于弱勢。究其原因,不外乎三點:自身文化傳承久遠,與外國文化相比失去新鮮感;西方年俗文化有著我國傳統年俗文化所沒有的優點;西方人注重文化的內涵,充分了解文化的重要性,從而顯得我國傳統年俗文化沒西方年俗文化有莊嚴,有氣勢。只要我們深入發掘自身年俗文化,了解其眾多年俗的起源及傳說,就不會讓我們覺得沒有新鮮感。且吸收西方年俗文化中可借鑒吸收的方面,并結合我國各地不同年俗,不難使人們對中國傳統年俗“耳目一新”。
(四)提高民眾年俗意識
現代有許多年輕人對待中國的傳統總是抱著一種漠視甚至嫌棄的態度,認為傳統的就是老舊的,不屑去了解。著這充分顯示了當前民眾對傳統文化意識的嚴重不足。想要發展中國年俗文化就必須先大力推廣傳統文化,使民眾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樣人們才不會出現偏見與誤解,進而去傳承和發展中國傳榮年俗文化。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傳統年俗文化進行研究與分析,發現其與現代的適應中出現的四個主要問題:傳統年俗與現代人追求不符,政府引導作用不積極,合適,西方文化“入侵”, 民眾意識不足。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傳統年俗文化與現代“接軌”,政府積極合理引導,合理抵制,共同發展,提高民眾年俗意識。
參考文獻:
[1] 宋佳容. 中國傳統年俗文化的當代適應性研究[J]. 商業文化月刊, 2011, (11): 16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