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翻譯作為應用文體翻譯的一種,其功能主要是傳遞信息,而且有著明顯的特點與要求,本文以科技文體的語言特征為依據,基于對科技翻譯詞、句、語篇等方面,對科技翻譯的特點及標準進行初步探討,以便于譯者靈活選用。
【關鍵詞】:科技翻譯; 特點;標準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以及科技的迅猛發展,為增進中內外科技的交流與合作,科技文體翻譯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廣義上,科技文體指一切關于科學與技術的書面語及口語。科技文體的跨度相對較大,既有正式化的文獻手冊,又有科普類的文章,這就增加了譯者尋求譯文的“適合性”的難度。 又由于科技翻譯自身的特點與特殊性要求,因而在翻譯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來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
二、特點
科技文本種類繁多、特點鮮明。翻譯時,翻者必須要熟悉各類文體。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翻譯一篇文章的時候,即便反復查閱詞典,但譯文還是晦澀不通,究其原因其就是不了解,甚至不懂專業知識??萍嘉捏w不像文學作品那樣辭藻華麗,一般語句比較直接。
1. 詞匯方面,這也是科技文體最顯著的特點所在,即專業術語的大量使用,如adrenomedullin(腎上腺髓質素)、tendril-leaved fritillary bulb (川貝)、polyurethane(聚氨酯)等。 這些詞匯的詞義相對單一,可以避免產生歧義,以滿足科技翻譯準確、客觀的要求。而有些詞匯可用于不同的專業領域, 如energy在一般用語中是“能量”、“精力”等意思,而在科技英語中則有“功率”、“電力”、 “驅動”等含義。 在翻譯時,當我們遇到這類詞語,就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確定其含義,而不可主觀臆斷而造成翻譯失誤。 除此之外,我們經常見到的普通詞匯,在某些專業技術領域會被賦予新的含義。例如regulative mechanism在生物學中是“調控機制”、couple在電學里是“耦合”的意思。
除此之外,科技文體還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以使文本想要表達的抽象概念和深奧的知識更簡單易懂,還能起到簡化結構、代替從句之功效。如,Shortening of the construct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rigid domain structure required for responses to phosphorylation. 在日常英語或其它文體中用動詞、形容詞等詞類充當某種語法成分,在科技文體中往往要轉化為由名詞充當。 名詞性結構首先表現為大量使用復合名詞和名詞詞組,名詞直接疊加或多個名詞和介詞搭配的方法可以不斷創造新詞,使語言變得精練。其次是較多地使用名詞表示動作、狀態、手段、結果及動詞名詞化使科技英語中行為名詞的出現頻率大大增加。這些行為名詞主要由動詞加上~sion,tion,ment,ance,ence, ity,ing等后綴構成。
2.句法方面,科技英語中多使用一般現在時態、被動語態、名詞化結構以及各種復合句,這主要是為體現科技翻譯的客觀性??萍嘉捏w的長句子、多句型和復雜句式,是科技翻譯需要特別注意的特點。中文的時態是靠詞語來實現的,比如“昨天”、“明年”,而英語則是靠語法來表現的。 又因為科技文體闡述的多是一些科學原理和技術知識,不因時間而變化,故多用一般現在時態。如, “Protection against complete structural failure is achieved in three different ways.” 中 “is achieved”。
3.句式方面,多重復合句也是科技文體中大量的句式。 據統計,現代科技英語文獻平均句子長度在20~30個詞左右,可見科技翻譯句式之復雜、冗長。句子的學術性越強,句子就越長,使用的多重復合句也越多。這是因為科技文體描述的是較為復雜的事物、深奧的原理,而且要求準確、嚴密,必然要擴展句子的許多修飾、限定和附加成分,大量句子枝葉橫生、盤根錯節、句中有句,呈現“立體結構”。
4. 語篇方面,科技文本的學科性強、專業化程度高、句式復雜。從語篇分析角度,科技文本含有許多不同層次的語場,所謂“語場”主要表現為對概念意義的不同選擇及詞匯語法層。而從“語式”來看,科技語篇以書面形式居多,如學術報告、論文等,偶爾采用口頭形式,像講座、會議等。當文章語境發生變化時,其意義必然有所變化。因此,翻譯人員應該分析語篇的幾個變量,以準確地翻譯文本。
三、標準
1.忠實原則
翻譯的首要標準即為忠實,忠實就是忠實于原作者、忠實于原文本。任何拋開或偏離原文進行翻譯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譯者不僅要正確領會原作者的主題思想、了解原文的技術背景、時代背景;還要忠實于原文文體特點或行文風格。當然,忠實于原文不是單純的字對字、句對句的翻譯,而是綜合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翻譯同樣需要根據原文本采取正確的翻譯策略,以精確地表達出科技文體翻譯的客觀和真實性。
2.讀者至上原則
讀者至上原則是以讀者為目的的翻譯原則。該原則強調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之前,要以目的語讀者為主,要考慮他們的語言背景,邏輯思想,以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目的語讀者可以像源語讀者一樣的理解文本,這一點是許多西方翻譯家的共識。他們認為翻譯的目的不只是將原文本翻譯成目的語文本,而是使目的語讀者能夠讀懂這個文本,能夠產生和源語讀者一樣的感受。假如譯文中出現了讀者不理解的信息,就可以對其進行標注,以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為基礎來加標注。“如果說忠于作者是翻譯活動的出發點,那么服務讀者則體現了翻譯活動的最終歸宿”,這句話就是對該理論的完美闡釋。只有能讀懂的譯文才是有價值的譯文。
3.通順原則
翻譯大家嚴復曾提到翻譯策略“達”指的就是“通達、明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通順原則,最簡單的意思就是譯文必須通順,這樣才能讓讀者讀懂??萍挤g在很在程度上是為了讓讀者看懂并且了解文章的內容和文章想要像受眾群體所表達的知識。假如翻譯出來的文本晦澀難懂,不通順,那么文章就很難達到科普大眾的目的。因此通順原則也是科技翻譯必須的一大原則。科技文本很多時候專業知識面廣,受眾群體大多不了解這些知識,我們必須將其翻譯的簡單易懂,用規范的譯入語忠實流暢地傳達原作要,避免使用太官方的語言。要根據某一專業的語言習慣來表達,不能矯揉造作。所以就這一點來說,科技翻譯中的表達要相對容易一點。在科技翻譯實踐中表達知識時越自然、地道久越規范、越容易理解,即“科技譯文要求各個方面都明晰準確,任何詞語均不得使專業方面的內行覺得有錯誤、前后不一或不自然的地方”。
針對科技翻譯的這些問題,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如省略譯法,為實現譯文的流暢度,往往省略連接詞,因為漢語的連接成分不一定出現。如拆分句式法,將英語長句中包含的各類從句拆分出來,轉換成小句進行層層翻譯,而這些都是以科技翻譯的特點和標準為依據的。
四、結論
科技翻譯是一門專業性需求很高的學科,其目的是在另一個文化背景下實現科技應用文體在原文化背景下的交際目的。 這時翻譯要考慮的就不僅是是語言層面的詞、句、語篇,還包括文化背景、環境和人際因素。 需要的是內容準確、結構嚴密、概念清楚、語句達意的譯文,具有語言規范、語氣正式、陳述客觀、邏輯性強、信息量大、呈現高度專業化的特點。盡管科技文本涉及方方面面,譯文要求也各不相同,但是如果我們在翻譯時以科技文本的特點為前提,結合科技翻譯的幾個原則,就一定會得到譯文佳作。
參考文獻:
[1]《中國科技翻譯》(季刊) 1988年---1989年6月.
[2]韓其順,王學銘.英漢科技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4]馬谷城. 漫談科技英語翻譯—— “信、達、雅”[J].山東外語教學,1980(1).
[5]聶繼武,東萬育.科技英語翻譯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6.
[6]謝國章.科技英語翻譯技巧[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張蕾蕾(1989.11.06—),女,河北邢臺人,單位: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筆譯。王秀寬(1992.01.12—),女,河北滄州人,單位: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