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我院外訓系一年制培訓班的外軍學員漢語教學為例,探尋合理的初級對外漢語教學設計。以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為主要目標,遵循“學以用,用中學”的教學理念,使教學活動化、任務化,將教學內容與運用實踐緊密結合。以“少即是多”的原則進行課堂教學目標、內容的設計,依托多樣化的交互活動開展教學過程,構建開放立體的教學氛圍,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對外漢語 口語 教學設計
語言教學在經歷了長期的探索演變過程之后,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從早期的語法-翻譯法、聽說法、視聽法、直接法、認知法,到影響巨大的交際法,以及近年來最為熱門的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語言教學沒有絕對好的、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方法。關鍵在于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本文將以我在陸軍勤務學院外訓系油料專業一年制培訓班的《基礎漢語》課程教學實踐作為基礎,嘗試就對外漢語初級口語的課堂教學設計進行總結概括。
一、教學理念
在口語教學中遵循“學以用,用中學”的教學理念。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心任務或主要目標是培養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口語教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說”的水平,使學生不僅能說對(語法),還能說得完整、流利(修辭),說的得體(符合交際語境和文化)。這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課題,任何的方法手段都是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而這個“用”就是“交際”,交際是對外漢語教學實施的關注焦點,是語言實踐的主要陣地和目標歸屬。因此在教學中應以交際功能、交際場景、任務為線索,按交際需要選取語篇材料,將語法結構、文化等部分融入到交際這個大的背景中進行教學。在課堂上創設出交際情境,使學生迅速感知、準確理解并合理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促使其轉化為交際能力。使教學活動化、任務化,將教學內容與運用實踐緊密結合,以任務帶動學習。在課堂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給他們布置交際任務,使他們在老師的輔助下,一邊實踐,一邊在實踐中自主建構起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內化。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對象分析
本門課程的授課對象為來華接受任職培訓的外國現役軍官。他們主要來自于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從語言水平來看,大多是漢語零基礎,他們的通用語言為英語,但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一般非洲國家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優于亞洲國家的學生,而個別穆斯林國家的學生英語水平較差。從年齡來看,從二十歲到五十歲,跨度較大。學歷主要為本科,有個別高中學歷。從軍銜級別來看,從中校到中士,跨度比較大。宗教信仰主要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以男性為主,女性非常少。他們有非常好的軍人素養,在課堂上儀容整潔,行為舉止端正。同學之間既友好,也保持對于比自己級別高的軍官學員的尊重。待人和善,很有教養,彬彬有禮。從個性特點和學習習慣來看,亞洲國家的學生更為沉穩內斂,喜歡分析思考,對老師的講授樂于遵循,自律性比較強,學習認真勤奮,思維略顯呆板。非洲國家的學生個性獨立外向,喜歡自我表現,思維活躍,樂于向老師發問,但注意力容易渙散。一些非洲學員喜歡與人交往,吸收外來信息比較迅速,可以從外部環境、手機軟件中自主學習漢語。教學對象的整體特征是,職業相同,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年齡、資歷跨度很大,不同文化背景下認知習慣各有特點,但漢語水平大多一致,為零基礎。
2.教學任務分析
本門課程是為外軍學員開設的漢語語言能力培訓,培訓時間為半年到一年時間。以培養漢語口語交際能力為主要目標,使外軍學員掌握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基本交際用語,能使用漢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際,通過語言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在語言技能中側重“聽”、“說”能力。這樣的目標設置完全符合學員的學習需求和能力水平。他們來華的主要學習任務是專業課程,而《基礎漢語》和《計算機基礎》、《中國國情》等同屬于基礎課程。由于總培訓時間較短,漢語教學不屬于主要任務,課時有限,也無需深入系統學習,再加上外軍學員缺乏漢語基礎,日常口語交際成為最為實際和迫切的學習需求。因此,漢語教學屬于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學,將目標確定為培養基本口語交際能力是非常合理的。
3.教學情境分析
學院對外軍學員施行了嚴格的半封閉式管理,外軍學員平時可以請假外出,大多數時間處在營區以內。由于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外訓學員和內訓學員分處不同的教學生活區域,平時交流比較有限,因此外在的漢語環境反而不成熟。從教學條件上看,采用多媒體教室授課,沒有專門的語音室進行針對性訓練。主要采用課堂教學的形式,欠缺配套的網絡教學和信息化教學手段。每位學員均配備了電腦,可以使用互聯網。
三、課堂教學策略
1.以“少即是多”的原則進行課堂教學目標、內容的設計
本門課程主要參考貴州人民出版社的教材《漢語輕松達標》和全軍對外漢語統編教材《基礎漢語》(入門篇和初級篇)。根據交際場景、交際任務和功能的不同,設計了不同的專題,主要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呈現。專題的難度由淺入深,一些重要的話題、語言點采用循環再現、漸次深入的方式展開。然而課堂教學要在教材、課文的基礎上,根據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對教學內容進一步提煉和組織。在實踐中摸索出“少即是多”的教學原則。
這里的“少”是指提煉內容、抓住關鍵,帶動整體。“多”指讓學生達到整體認知和把握,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具體的做法包含了兩點:
首先,將整體目標拆解。每個專題都是以交際為背景,實現了功能、結構、情景、文化的多要素融合。然而在授課環節中,不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須把整體目標拆解為彼此關聯、秩序井然的層級目標。將課時分為若干環節和段落,就好像一整首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一樣。在每一個局部段落當中,突出一個重點,以此為中心展開教學活動。比如,在《你家有幾口人》一課中,主要教學目標是學會詢問對方、及介紹自己的家庭狀況。層級目標分為掌握主要家庭成員的稱謂,以及“有”字句的運用。將這個主題拆解為前后兩個部分,在每個段落中,集中圍繞該層級目標展開教學。
其次,提煉出最核心的句子(句型)和詞語。每個交際情景或任務都必須要依托于背后的語法結構來進行表達。關鍵的句子和詞語好比骨架或者支點,一個交際功能由此獲得清晰線索,一場簡單的交際對話借此展開。因此不能回避講語言點,而是結合具體情景把語言點講活講透,從情境中來,再回到情境中去,繼而擴展到更多的交際場景。比如《購物》一課中,從購買者的立場上提煉出幾個關鍵句子:1.表達購買意愿“我要買……”;2.詢問價格“多少錢?”;3.討價還價“太貴了,便宜點吧。”;4.提出建議“……怎么樣?”這幾個句子基本可以串聯起整個購買活動,以此為杠桿,引導學生了解與此對應的承接性話語。盡管通過提煉的句子還原場景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真實情境,忽略掉生活中話語表達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把多種可能、多重選擇簡化為一條或兩條直線,但這種簡化對于漢語初學者是非常有益的,給他們展開簡單交際提供清晰線索,不至于因為復雜而產生畏難情緒、或感到無所適從。其中,表達意愿的句子“我要……”和提出建議的句子“……怎么樣?”遷移到不同的交際場景中不斷重復,讓學生加深印象。要善于抓住重要詞語,大做文章。但卻不能將它的多重含義全盤托出,而是結合語境和實際需要,講解最為相關的含義和用法,不枝不蔓,不做游離于主題的講解。一個段落最好只著力于一個核心詞語。
總之,這里的“少”不是簡單的量少,而是加強對內容的錘煉,抓住少數關鍵,突出重點。“少”也不是只抓一點不顧其他,而是分清主次,核心內容和擴展內容,不平均用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
2.依托多樣化的交互活動開展教學過程
為了適應交際功能的需要、模擬真實的交際場景,同時提升課堂的生動性、趣味性,更好地激發外軍學員對漢語學習的興趣熱情,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教學內容主要以交互活動的形式開展。
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既有機械性的,通過跟讀、模仿、替換、轉換練習等形式反復感知、鞏固知識、完成記憶,也有運用性的,通過做游戲、給詞造句、情境對話、看圖說話、完成交際任務等形式促進知識技能的內化過程。比如在教學的前段講解核心詞語的時候,可以先進行簡單的替換和造句練習。在教學的后段,進入交際情景、演練交際任務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通過小組合作,自編自演,完成情景對話。
教師應在循環往復卻永難復制的教學實踐中激發出無限的活動創意。例如在《換錢》一課,為了讓學生在短短的課堂時間內記住數字的表達,我讓學生開展“數數”的游戲,凡是數到包含7或7的倍數的數字,就停下不數,以敲桌示意。違反規則的同學略受“懲罰”。學生們興趣盎然、在愉快緊張的游戲氛圍中記住了數字。在講授《你多大了?》一課時,我收集學生們的全家福照片,把這些照片通過PPT一一展示,讓學生就照片中自己的親人展開情景對話,學生欣然接受,無比愉快地向老師同學介紹自己的家庭。在《問路》一課中,我制作了幾張印有地點名稱的卡片,如“銀行”、“超市”、“郵局”、“圖書館”、“醫院”,隨機發給班上的同學,把教室每個通道模擬成城市道路和路口。請另外一組同學站到講臺上來,進行問路的情景對話,一名同學用漢語表達出該地點的位置,另一位同學根據他的描述,走下通道找到地點。
在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中,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潛能,實現了“學以用,用中學”的目的。
3.構建開放立體的教學氛圍
在課堂上創設的交際情景再逼真,畢竟是模擬真實,與實際生活存在一定差距。應構建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讓語言教學走出課堂,延伸到豐富復雜的生活中,讓口語交際能力得到切實鍛煉提高。在每次課后我都會布置作業,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獨立完成一項交際任務,事后總結經驗并提出存在問題,我會在下一次課的時候與學生交流作業完成情況,回答他們的疑問。在開放式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形成了學習和實踐、輸入和輸出的良性循環。
與此同時,我們置身一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新媒體平臺、手機應用層出不窮,改變了人們交往、信息獲取的方式,為語言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鼓勵學生下載的手機app,利用一些漢語學習游戲軟件,例如“hello Chinese”等,在課余時間進行漢語的自主學習。使學生盡可能獲取最大的學習機會,接觸更多的漢語資源,構建起課上線下立體式的漢語教學。
四、教學評價
對學生的教學評價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綜合評價(出勤率、活動參與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終結性考核采用口語考核的方式。既著眼于學生語言知識、技能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掌握情況,也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行為表現、潛力發掘、自我提升等因素,對不同個體做出較為全面的評價。
五、小結
一個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關注前沿理論成果,從中吸取營養受到啟發,更要在實踐中摸索、嘗試,不斷思考總結,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制定出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針對我院一年制外軍學員的漢語教學,確立了培養基本口語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遵循“學以用,用中學”的教學理念,從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上制定了靈活適用的教學策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子亮、吳仁甫.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2]張新明.簡明對外漢語教學法[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年
[3]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4]徐劍.對外漢語口語課教學設計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