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曾講:“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是以美引真,以美導善,雖說美育不能代替德育,智育,體育。但是,以美引真,愛美,愛生活,愛創造卻能使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在教育事業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正如冼星海所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作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我一直期望能夠在音樂課堂中帶給學生們更多的音樂知識,讓他們感受音樂之美。畢竟課堂時間短暫,展示的舞臺狹小,所以在學校組織的各種文藝活動中,我都想方設法的讓學生們去領略音樂帶給我們的那些美好。今天,我將通過以下幾個具體的案例,和大家交流音樂教育帶給中學生的那些點點滴滴。
案例一:音樂教室中高考生。
2012年9月份我開始帶第一屆學生,學校讓我負責2012屆音樂專業生的輔導,第一次早晨訓練來了22人,音樂教室顯得有些擁擠,其中2人有良好的器樂基礎而其他同學單純是因為喜歡唱歌、或想學習發聲方法,或只是為了逃避跑操。學期過半后,因為高昂的學費、辛苦的過程、家長的不支持等原因,最終音樂教室只剩下三人。我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有時獨自徘徊在音樂教室里,不知道下一步自己改怎么辦。但這三個學生一直在堅持,他們的堅持給了我信心,我相信哪怕只有一個學生,音樂教室中的鋼琴還會繼續響起,樂理、視唱、練耳、鋼琴、聲樂所有課程照常開展,音樂是屬于心靈的,只要有需要音樂的心靈,我們的樂曲就會為他響起,這就是我們音樂教室存在的意義。其中有一個女同學聲音條件較好且比較有悟性,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就能夠用通透舒展的聲音演唱歌曲,學校運動會文藝演出時,我有意安排她演唱,對她既是肯定也是鍛煉。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準備的節目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后來她悄悄和我說第一次在舞臺上唱歌,聽著臺下的掌聲、歡呼聲,得到別人的肯定真的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后來,通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她最終被理想的音樂院校所錄取!
收獲:《樂經》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動,放行于聲。這句是對音樂定義的引語,它說明一切音樂的產生,都是源于人的內心。人們內心的活動,是受到外物影響的結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起來,因而通過聲音表現出來。學生需要一個舞臺去展示自己的魅力,需要一個平臺來獲得別人的認可。近幾年學校大大小小的演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參加。經常有學生跟我反饋,他們參加了才藝展示活動后,整個人自信、開朗了許多。音樂給了我和我的學生自信,給了我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給了學生堅持下去的勇氣和信念,最重要的是當學生收獲成功時,我們都是幸福的,這必將銘記于心,直到永遠。
案例二、舞臺上的四個演奏家
在2017年元旦學生才藝展示的過程中,我指導的器樂合奏中擔任電子琴演奏的四名同學,其中只有一名同學學過一段時間的電子琴,其他三名同學都是從來沒有接觸過任何樂器的。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堅持排練一個多月,節目在全校師生面前亮相時,得到了廣泛好評,尤其當大家得知這幾名同學都是零基礎時,都表示驚訝和佩服。實踐證明,我們的努力和辛苦沒有白費,在演出結束后,同學們拿到了獎勵,為班級做出了貢獻,也從音樂中得到了快樂和自信。幾個孩子還笑著跟我說,老師,以后有演出我們還來參加。
收獲:這個故事更確定地告訴我,舞臺和音樂是有魔性的,它能讓孩子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變得閃閃發光。他們不僅收獲了掌聲也交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學習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作為老師,看到這樣的結果真的很欣慰,在這個處處要求分數的考試時代,同樣有學生熱愛音樂。誠然考試、升學的確都需要好的分數,但是走上社會,要的卻不僅僅是分數,孩子們需要更多的技能,去和這個社會做良好的溝通,而不是通過四處碰壁獲得經驗去適應社會。
案例三、課堂里的哈姆雷特
2016年我結束了五個月的產假重回學校,再次踏上講臺,感觸良多。課堂讓我有點緊張和陌生,又有點小興奮,我負責六個班級的音樂課,雖然每次同樣的內容我要講六次,但并不是簡單的重復。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從同一段音樂中領會到的情感也大不相同。在課堂中我也會教大家一些簡單實用的音樂理論知識,并不是每一位同學都對此抱有興趣,但只要我發現孩子們渴望求知的眼神,我都會盡量用簡單明了的講解方式傳授給大家。上學期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加入了一些基本的指揮圖示和簡單的三段體的結構分析,印象最深的是高二(2)班L同學,在一堂音樂課中,欣賞《讓世界充滿愛》第二部分前,我提出問題:請大家思考這首歌可以分為幾段?大家集思廣益后在我一點小提示下達成了共識。這時L同學提出了異議,這種情況在我工作這幾年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向自信的我仿佛被人當頭一棒,你講的不對!我再次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解釋,其他同學都表示明白了,只有L同學還堅持自己的觀點。我靜下心來回想了整個過程,是不是我的講解方式不當?仔細思索一番發現是我的提問方式出現了問題。如果是給音樂專業的同學提出分段問題應該是這樣的表述,請根據曲式結構將這首樂曲進行分段。于是我再一次對L同學做出了解釋,從曲式結構出發他很快就明白了。
收獲:課后我反思了很久,問題確實出在我這,我不應該把普通學生與專業學生做區分,不要以為更通俗的言語就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從那次以后,我便嚴格規范自己的上課用語以及提問方式,不能讓學生再有類似的困惑和不解。
其實音樂哪有什么界限,不應該人為地劃定標準。高山流水覓知音,真正懂得伯牙的人不是學富五車的文人雅士,而是在山中打柴的子期。對于音樂,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專業與非專業而影響到我們從音樂中獲得美的享受。科學實驗證明,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播放美妙舒緩的音樂會讓它們更好的成長。而我們被譽為園丁,我希望在音樂的熏陶下這些祖國的花朵可以更好的綻放。在未來的教育生涯中,我會不忘初心始終堅持美育教育的觀點,帶領學生體會音樂的美,給他們日常緊張的學習生活注入一絲活力,為學生全面發展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這就是我與音樂有關故事,每個故事都是一段原風景,美好、簡單,音樂無界,美育無疆。而這,就是音樂的初心,也是和我一樣的許許多多音樂教師的初心。
最后,我想用這樣一首小詩結束今天發言。音樂,如同珍珠滴落玉盤,急雨敲擊窗欞,手指叩擊竹節,給平靜的現實生活帶來陣陣漣漪,讓聽者心里不由咯噔一聲,仿佛看見了另一種生命的盛景,絢爛而美麗。那是彼岸世界的花開花落,是來自血液與靈魂最深處的悸動。這是音樂給我的感覺。人被音樂吸引是常情,但我不明白,音樂為何有這么大的魅力!音樂響起,大磬沉沉敲下全篇的底色,凝重里透著殘酷與悲涼,充滿厚重感的大鼓鋪墊出山巒之巍然,它無處不在,無所不能。
作者簡介:張文倩(1990.04—),女,籍貫:甘肅慶陽,單位,甘肅省慶陽市慶陽長慶中學,學歷(2013級教育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