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國內政治學專業培養及教學模式中存在一些問題,為了適應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且試圖提出改革的思路,主要從專業定位、實踐操作能力、國際化視角和課程設置這些角度來探討政治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政治學;專業定位;實踐操作;國際化
政治學專業是一門研究政治現象的科學,理論性和政治性比較強。政治學的培養定位從總結前人研究的成果來看,應該是培養寬口徑、厚知識、能勝任國家機關單位,從事教育和科研的專門人才,并且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具備用人單位所需的能力。政治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現代政治思維和解決現實政治問題的能力。學習政治學專業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具有政治學專業的政治素質和政治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政治問題能力。
目前國內政治學專業的教學和培養存在許多的問題,很多人對這個專業存在誤解和偏見。因為政治學這個專業成立比較晚并且就業前景比較尷尬,大多數人其實并不知道政治學的知識,他們普遍認為政治學只是政府高官運籌帷幄、爭權奪利的學問,和多數人是沒有關系的,他們也很少有機會接觸真正的政治學課程。這一方面的認知也使政治學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對國家政治事件或政治現象漠不關心。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學與現實生活結合不足,理論脫離實際造成的。
(一)專業定位模糊。很多學生不太了解政治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經常把這個專業和行政管理學專業弄混淆,普遍認為這兩個專業都是為國家機關培養公務員的,在定位上沒有什么差別。政治學專業理論性強,大部分人都覺得內容枯燥乏味,很難理解。很多高校在培養政治學專業學生上沒有充分明確政治學本身的定位,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安排與學生培養不相適應,過于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操作,缺少方法論這方面的課程。由于我國的政治學是在傳統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科的基礎上恢復發展起來的,學科課程設置帶有傳統的色彩,還受蘇聯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因此,這個專業學生的定位比較狹窄,正是由于內外因素的影響,使得政治學專業的定位不明確。
(二)教學方式存在局限。政治學專業的教學實踐大多是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即教師以書本為中心,以成績為目標,滿堂灌輸理論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過程存在很大問題,一方面,教師教學內容可能和現實生活聯系脫節,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另一方面,學生難以發揮自身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能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用來指導實踐,大多數學生只是為了拿學分而學習政治學,因此上課不專心,以至于在對某一政治事件或者政治問題分析時沒有自己的見解,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動手操作能力差。高校政治學專業的培養方案都是重理論而輕實踐,不僅缺乏實踐課程和方法論課程,而且理論課程內容又枯燥,實用性不大,這使得政治學教學內容和我們日常生活聯系不大,致使學生沒有興趣學習甚至學好政治學這個專業。在課程設置中很多高校沒有將培養學生分析政治現象并解決政治問題的能力納入培養方案中,一些高校教材陳舊,教學內容沒有及時更新,缺乏可實際操作的案例,因此學生被局限在小圈子中沒有辦法開拓與創新;有些高校缺乏資金等硬件設施,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高校實驗室建設或者科研隊伍的培養。
(四)課程安排不合理。雖然各大高校制定了比較系統的教學大綱,但是在課程安排上還是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前文中提到過的政治學專業偏理論且內容枯燥陳舊,沒有合理的關于方法論的課程,實證研究偏少,計量和統計分析的方法比較少。我們知道定量研究其實是以數據作為自己的依據來闡釋自己的觀點,強調對政治事件或政治現象進行實證的系統分析方法,這種方法使研究出來的結果具有高度的信度和效度,也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然而,各大高校的課程設置上沒有并合理的安排,而是過分偏重一塊而忽視另一塊,在設置課程上比較隨意,大部分根據教師的研究方向和興趣來排課,就我們所知道的,開設公共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基礎知識,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修養。因此新生在剛入校時就應該學習這類課程。開設專業課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程設置上應著重在于本專業的特色或者基礎課。
在國際化大背景下,當前政治學專業的教學培養方案需要進行改革,政治學專業還是以理論為主,但也兼顧科學實證方法,將政治學從注重人文因素轉向注重科學因素,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既要規范描述也要實證分析。
(一)科學合理的對專業進行定位。根據國家對政治學專業的定位和高校本身的定位來培養人才,明確“培養什么人”的目標,根據目標來制定培養方案,實施教學。所謂國家對政治學專業的定位不外乎是培養能勝任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工作的專業人才,這些人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思維、語言表達、計算機操作和外語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就業面廣、基礎扎實、素質良好、一專多能”的專業人才。因此高校教學中可以有重點的培養學生的能力或者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為學生提供選擇方案和幫助。同時高校應充分發揮學校所在地區的優勢和特色,開展獨具特色的地區教學模式。比如在交通性大學開設交通政治方面的課程,可以為交通運輸事業輸送政治類人才。學生在對本專業定位的過程中,要先加強學生對本專業歷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歷史與現狀,明確將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鉆研感興趣的研究方向。
(二)轉變教學方式。傳統的授課方式以灌輸式為主,老師滿堂課講授,學生幾乎全程不參與到老師所講的主題或者內容當中,課堂氛圍不活躍,培養不了學生思考問題、交換思想的積極性,轉變后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采取交叉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多樣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引導、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獨立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先從自己喜歡的政治事件或者政治現象來入手。第一,教師隊伍建設。引進教師,培養具備科研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同時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在教學方式上采取多學科、靈活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學習氛圍。第二,參與討論式、引導式教學。教師與學生多溝通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見解。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思考和教師與學生交流來掌握知識點。根據教師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學的內容,結合社會實際,在課前擬定好專題,指定閱讀資料,讓學生事先對專題進行熟悉了解,然后寫一篇匯報論文,之后在課堂上做匯報,其余的學生互相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最后由老師做出點評和總結,學生還要對報告做出修改和完善。這種讓學生查找資料書籍、關注學科前沿動態并且寫論文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積極學習的自覺性,也真正的讓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當中;教師要準備好專題所需要的資料,考慮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觀點和問題進行回應,指出學生的報告中存在的問題。在啟發式教學中,弱化學生對成績的追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對本專業所感興趣的內容深入鉆研。第三,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通過參與時間和激發策略,引發學生創新,學生要常反思自己的學習,通過建立小組來交流互動和分工合作,討論問題以提出解決措施,加深對知識的學習,小組之間的討論方式可以多樣化,包括分組匯報式、課堂提問式、辯論式等。
(三)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政治學專業可以說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為它是與我們生活中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實踐操作在政治學教學研究中應該受到重視。實踐操作體現在開設一些方法論課程,能夠定量研究的政治議題可做定量分析,如政治信任,民眾支持度之類的問題。政治學教學內容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應注重實踐操作能力,把理論靈活運用到生活實踐,對于一個可操作化的議題,在找好變量的基礎上科學的編好問卷,之后學生采取分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社會調查,深入到樣本所選取的區域進行數據的收集,最后以定量和社會統計的方式對研究的課題進行分析說明,從而可以明確人們對于某個事件或者某種現象的普遍性看法,進而預測某個政治問題的走向。通過合作式的社會調查,可以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狀況有所了解,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此外,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導師帶領學生開展科研活動指導學生進行科研,為培養本碩連讀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既能學到科研方法,也有興趣和能力進行科研。最后可將本專業實踐教學方面制度化,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規章制度,擬定評價指標,一方面學生要教師的授課進行評價,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課程的考核,這種雙向的實踐教學動態監控值得進一步去完善。
(四)適當調整課程設置,適應國際化要求。課程安排要突出時代性和應用性,更要將兩者結合起來。首先,政治學專業的教學內容應該重點包括對本國政治現實的研究及本國政治問題的分析,抓住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結合國內熱點時事政治開設相關政治分析課程;其次要有國際化的視角,本專業要密切關注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和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培養學生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國際思維能力。通過將有針對性和有時代性的國內政治問題與國際政治問題相結合進行研究,能更好培養“厚基礎,強能力”的政治學人才,培養學生認知政治世界和思考并解決政治問題、理論指導實際的能力。教學還要從時空間維度分析現代政治的意義,注意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教學內容在選修課設置上可適當擴大范圍,學生根據專業所需和興趣所向來選擇學習,學院可聘請專家學者開設講座以及授課交流,就某一專題深入學習,造就社會需要的一專多能人才。最后,科學地合理分配課時學時,及時更新所教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的方法,如“開設政黨論、投票分析、計量政治學、政治過程論、地方政府研究等課程,引進一些新知識和新的分析方法,并努力使這些基本理論知識與方法本土化”。[1]
綜上所述,政治學專業教學培養急需改革,各大高校在制定培養方案之前可先明確政治學專業的定位,淘汰落后的教學方式,將政治理論與量化操作相結合,合理設置課程教學模塊,努力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專業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本專業應有的貢獻。
注釋:
[1]田雪梅、謝興志《日本大學本科政治學專業培養的特點及其啟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10總第194期.
參考文獻:
[1]岑樹海.“討論互動式”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政治學教學模式初探[J].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6期
[2]郭凌瑜.本科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研究—以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2月第5期
[3]賀建軍、張維維.基于多元互動的“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改革研究——以“政治學原理”課程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第29卷第4期
作者簡介:黃雪平(1992.11—),女,漢族,廣西貴港人,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政府與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