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中國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形式主要有兩種:集體的課堂教學和一對一的個別教學。由于集體的教學管理,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濃厚,具有規模性和穩定性,向來受到推崇和重視。相比之下,一對一教學模式的學生較為分散,沒有形成規模,因此受到的重視相對較少。然而,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一對一教學以其自身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取得了不容小覷的成績。同時,一對一的教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提出發現合理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一對一教學 ;教學問題 ;研究分析
一、 一對一教學的概念
一對一教學,也叫個別教學。在當代,不同的學者專家對個別教學有著不同的認識。
一、“個別教學(individual learning)是指教師對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的活動形式。”[1]當代的個別教學成為一種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組織和調整教學過程,以便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學組織。這是從教學的組織形式的角度來定義的,將個別教學視作一種獨立的教學組織。
二、“個別教學是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班級授課的一種輔助形式。它沒有固定的班級,學生年齡和程度各不相同,每個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也無計劃,隨時隨意決定學習什么和不學什么。”[2] 這種觀點否定個別教學是一種獨立的教學形式,僅僅認為認為一對一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
三、“個別教學正是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發展學生個性的一種教學形式。其本質就是因材施教,其實質就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采取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適應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3]這種觀點明確了一對一個別教學“因材施教”的本質。
由此,筆者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對于“個別教學”到底算不算一種獨立的教學組織形式,學術上還存在分歧。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發現,大多數研究者在其研究成果中的表述傾向于一對一個別教學是獨立于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第二,一對一個別教學是一位教師針對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的教學活動。第三,這種教學形式的指導理念是”因材施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結合當下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可以這樣定義: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一名(或幾名)非漢語母語的漢語學習者進行有關漢語知識和能力的傳授或指導。
二 、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分類
目前,在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根據其產生原因和教學對象的差別,一對一教學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形式:普通高校的“一對一”,地方高校的“一對一”和培訓機構的“一對一”,以及家教形式的“一對一”教學。
(一) 普通高校的“一對一”
很多高校的國際交流學院,為了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節約教學成本,在組織留學生進行常規的課堂學習之外,也安排對外漢語專業學生作為助練教師, 對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提供指導和輔助。其目的在于通過助練動的實施, 實現中國學生提高專業能力、留學生提高漢語水平的雙贏。
這里的“一對一” 是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的衍生模式,以個別輔導為主,較少涉及教學。
(二) 地方高校的“一對一”
“地方性高校由于區位劣勢等局限,留學生規模較小、數量較少,差異性體現得更為突出,若把這些學員聚合在一個常規的班級里整齊劃一地授課,不符合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4] 所以地方高校普遍選擇一對一或一對二的個別“課堂”教學模式,以滿足留學生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需要。
這里的一對一教學對象多為正式的留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大多有參加HSK考試的需要。這種情況下的一對一教學,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 教學大綱、課程設置、并且師資分配,教學的流程安排與操作與課堂教學無大異,屬于學歷教育形式的一種。
(三)培訓機構的“一對一”
語言培訓機構是一對一教學的主要存在地點。這些機構的學員多數為跨國公司與企業的海外商務人員及其隨行家屬。由于工作繁忙, 他們一般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學習時間通常不固定。學員學習漢語的目的往往是工作與生活的需要,重點在日常交流,因此對漢語學習的系統性要求不強。所以,時間和教學內容相對靈活的語言培訓機構更符合他們的需求。
此外還有家庭輔導形式的一對一教學,指的是教師上門為學生授課,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家教。
三 、“一對一”教學的特點
(一)教學對象個性化
“教學對象的個體性是一對一教學的本質性特征, 這一特征影響并決定了一對一教學其他的幾個特征。”[5]
劉詢在《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中指出,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個體因素的差異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成績和是否能夠獲得第二語言。“所謂學習者的個體因素,指的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個體在習得過程中表現出的、對第二語言習得產生一定影響的生理、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特點。”[6]而這些因素就包括學習者的年齡、性格、學習動機和等。
首先,“一對一”教學對象的年齡不同。
由于一對一的學生有留學生、海外商務人員、家庭主婦等。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的教學對象年齡跨度較大,以成年人為主。成年人過了第二語言習得的最佳時期,漢語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更多的努力。
其次,“一對一”教學對象的學習目的各異。
留學生需要系統掌握漢語語言技能并通過漢語水平考試;家庭主婦希望通過學習漢語盡快融入中國的生活;商務人員學習漢語的主要目的除了日常會話以外,還要掌握一些商務漢語用于工作中的交流。
(二)教學方式靈活性強
楊婧(2010)《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淺析》中提到“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具有很高的靈活性。”[7] 由于一人對一人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需要,與學生協商決定或者調整上課的時間、地點、學習內容、甚至是教材的選擇和教學方法。
一些實用性強的教學內容可以通過實踐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幫助其更好的學以致用。比如講授《購物》一課時,教師完全可以在超市開展教學。從商品名稱到價格,都可以在超市里進行實戰演練。這樣實踐教學的方式,不僅調動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漢語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融入了漢語語用和文化的教學,可謂一箭多雕。
(三)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
一對一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同,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主導者,而是以亦師亦友角色指導學生學習。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更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宗旨。
首先,一對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依據個別學生的個性、興趣、需求等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和了解程度非常高。
其次,一對一的漢語學習者,由于初來中國,語言、地域、文化不通,很容易在漢語知識和情感方面都信賴于一對一的教師,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和學生很容易產生深厚的友誼。
(四)教學對象學習主動性強
一對一教學是按照“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進行教學的,教師往往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漢語的目的,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和學生商量決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掌控教學進度。這使得學習者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充分發揮學習者的積極性。
因此,在一對一教學活動中,教學對象的學習態度及學習能力等個人因素直接影響了教學進程。
四、 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形式具有適用學習對象的范圍廣、教學靈活性強、針對性強等優勢,但相比傳統的班級教學,它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缺乏集體教學氛圍
“一對一”教學課堂上,因為只有師生兩個人,情景教學、分組討論等需要群體互動的教學方法難以適用,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課堂教學枯燥、單調的操練反而容易使師生產生厭倦感和疲勞感。上課過程中學生只能聽到教師一個人的發音,對其建立語感也有一定的影響。同時,由于“一對一”教學人數有限,所以教學設施一般都比較簡單,兩把椅子、一張桌子加一個黑板,這樣的空間組合容易給人帶來壓抑感,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缺乏競爭意識
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處在集體的環境中更容易形成“競爭”的氛圍,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比較”心理,引導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促使整個班級的學習情況處于良性循環的狀態。
但是在“一對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共同學習的伙伴,因此也就缺乏橫向對比的機會。由于缺乏同伴的競爭意識,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小,課堂內容的掌握相對隨意。
(三)學習缺乏連續性
一對一教學由于只有師生兩人,一般不需要執行嚴格的教學進度。另外,很多一對一教學的學生身份的特殊性,一些學生容易由于工作生活的原因中斷學習。
同時,在一些商業性的培訓機構里,一對一教學中學生和教師帶有很濃的雇主與雇員的色彩。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配合學生的話題點和興趣,教學計劃具有很大的跳躍性、隨機性, 教學的系統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受到破壞。
(四)教師素質良莠不齊
近年來國外孔子學院的大量出現,國內外國人學漢語的需求也迅猛增長,人才的培養顯然跟不上行業發展的速度,對外漢語教師的隊伍 “供不應求”。
尤其在很多商業培訓機構里,對外漢語教師魚龍混雜,并非全都有著對外漢語專業背景。很多教師不是科班出生的,僅僅受過簡單的培訓,其知識能力不足以勝任真正的對外漢語教學。這些人缺乏系統的漢語語言知識基礎,對對外漢語教學方法和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知識也只是略知一二,因為不少人還存在著“是中國人就能教漢語”的片面觀念。因而造成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整個一對一漢語教學行業相對混亂。
五、 一對一教學的改進方法
針對一對一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筆者嘗試提出一些改進方法,使一對一教學模式能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盡量克服和避免自身的不足。
(一)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動機的激發可以讓潛在動機化為學習的動力,因而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就變得十分的必要。在一對一教學中,如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消退,受教學形式所限無去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時,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調節作用了。
首先,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學習者保持學習熱情,克服困難的強大動力。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經常強調學習目標以及與目標還存有的距離來鼓勵學生。
其次,培養學習興趣也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有效方式。由于學習動力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學習興趣,教師通過生動豐富的教學內容、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再三,可以利用反饋來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反饋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從而激發其上進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適當的表揚與贊賞同樣對學生學習動機有著激勵的作用。
(二)教學實踐中運用“互動法”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運用“互動法“來彌補一對一教學模式本身的缺陷,提高教學效率。“互動的概念原來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其基本精神認為,人們的社會活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作為社會活動的一種形態,教學活動自然也具有這種特征”[10]當這種互動的概念引進到對外漢語教學中時,這就讓原本枯燥的語言學習變得生動起來。
這里列舉一對一教學中兩種常用的互動法
一“形象化法”,即用實物或卡片等道具展示語言內容,使之形象化,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加深其對該內容的理解。比如講錢幣的時候,可以拿出不同面值的貨幣,讓學員對應實物來記住不同面值的差別。
二“演示化法”,指的是在日常活動中對學習內容進行演示和講解,比如購物、問路等。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活學活用,幫助學生直接解決實際問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強監督考核制度和教學管理制度
首先,加強對學生學習和復習的監督。教師可以在每次課結束時根據所講內容有技巧地布置作業,既讓學生既感興趣又復習了所學內容。課后作業盡量以書面形式為主,輔以適當的任務型作業。
再者,學期的每個階段和學期末進行書面考核。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和進度設計考核試題,并提前告知學生讓他們有復習和準備的時間,這樣便可以督促學生學習, 讓他們產生“自我競爭”的意識。
此外,加強一對一教學模式的管理,采取相應措施,適當約束并督促學生按時上課。比如,實行較為嚴格的請假制度,對請假和缺課較多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處罰,而對能夠堅持上課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勉勵。同時也要加強對對外漢語教師的行為約束,積極避免一對一教學不連續性的發生。
(四)加強教師的素質建設
一個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所具備的素質可概括為掌握漢語本體知識、掌握中華文化知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把握第二語言教學技巧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一對一教學,都是有相同的共性的。
首先,需要摒除“是一個中國人就可以教外國人漢語”的錯誤觀念,在選拔和聘任一對一漢語教師時,在教師的專業背景和專業水平的問題上進行嚴格把控。 其次,學校需要不斷發展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研究,加強對外漢語教師的專業技能培養;培訓機構需要定期組織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
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才能準確而恰當地傳遞漢語語言文化知識,才能靈活駕馭各種教學方法,才能讓課堂有聲有色,將客觀條件對教學效果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結語
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作為對外漢語教學形式的一種,以其個性、針對性強等特點,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極大地滿足了不同漢語學習者的實際需求,對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就目前來看,一對一教學形式發展迅速、占據較大的漢語學習市場。但是,發展還處在不成熟的階段,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地發展和研究。希望更多外漢語教學從業者重視這一對一對外漢語教學,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發展、完善這一教學形式,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多樣化、科學化,為對外漢語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維臣,盧家楣.現代數學 理論和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61.
[2]周海銀. 國家教師資格全國統一考試規劃教材 教育知識與能力[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122.
[3]朱立明.精彩課堂你做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65.
[4]陳秋作. 地方高校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模式初探[N].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
[5]黃亮.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對一個別教學[J].教育與職業,2012.
[6]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208
[7]楊婧.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淺析[J]. 金田,2012
[8]吳仁甫.對外漢語一對一個別教授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9] 李筱嵐.對外漢語“一對一”教學模式淺析[D]. 暨南大學 2011
[10]吳仁甫.對外漢語一對一個別教授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42.
作者簡介:劉銀霞(1985—),女, 吉林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