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仰的虔誠與理性的光輝相交織,在歷史的長河中相得益彰。中國哲學史中,從孔孟儒教,到佛教道教,“本心”邏輯的存在,使人神世界連通一體。西方哲學史中,從古希臘,泰勒斯到康德,黑格爾,二者相互牽引著發展至今。
【關鍵詞】: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理性;信仰;比較視域
一、宗教與哲學的聯系和區別
宗教與哲學在性質上和表現形式上有著明顯的差異。馬克思指出,“哲學是理性的,宗教則是非理性的;宗教許諾人們以天堂,哲學只許諾真理;宗教要求人們信仰宗教的神靈及教義,哲學則并不要求信仰其結論,而只要求檢驗疑團?!?/p>
哲學與宗教歸根結底是理性與信仰的對立。哲學的本性是理智的體現,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不斷質疑,不斷批判,不斷完善,沒有純粹的對與錯,因此,沒有人把某一哲學觀念奉為不可懷疑的信仰,哲學也就不能像宗教一樣結成某一群體組織。宗教則不然,他們只求能夠有一個來自天國的能夠帶來心靈上安慰的東西,而并不要求在哲理上證明這種信仰是否真實存在,因此宗教在宣傳教條和教義時都宣稱是天命或神啟,讓人不得懷疑;宗教還要建立統一的宗教組織,確立嚴格的戒律和行為規范,對懷疑信條、違犯戒律者施以神圣的懲戒。于是,宗教便不僅是一種精神性的宗教觀念,還外在化、制度化為保障其信仰認同的宗教體制和宗教組織。
宗教與哲學之所以產生這種表現形式上的區別,是因為哲學本質上為理性主義,而宗教本質上為信仰主義。這是對象的性質及認識其對象的方法所決定的。宗教信仰的對象是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即上文中的有關宗教起源的第三類,相信冥冥之中有背后的不可見的力量在操控。這種超自然的對象并不是能夠經驗到的對象,也不是理性的對象,而是信仰的對象。而后期試圖用理性的方法為宗教教義進行論證從而增強其權威性,才使哲學以這樣一種“解釋”的形象出現。因此,古代希臘羅馬以來,由于理性主義哲學的影響,基督教系統中便試圖用哲學推理的方法對教義給予理性證明。但是一切宗教神學的思辨推理,無論其具有多么嚴密,終究是一些只能信仰而不能懷疑的教條,因此,宗教家和神學家,便只能公開宣揚信仰主義的神圣性,而把哲學和理性貶低為世俗的知識。
二、比較視域下中國哲學史中宗教與哲學的關系
由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也是繼承了包含宗教神話傳說、巫術等思想的中華民族古代文化傳統。孔子思想中,既有他自己創新的、具有哲學意味的仁義道德思想,也有古代文化傳統中承襲下來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天命鬼神思想??v觀中國主流思想體系,《中庸》的天賦人性論、孟子的“養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宋明理學家致良知的修養功夫,都是在表達儒家思想在宗教層面的含義 。儒家傳統也有明顯的哲學層面的意蘊,如孔子強調的 “仁”、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朱熹以“理氣 ”關系解釋事物的存在、馮友蘭以 “理 、氣 、大全、道體”建構 “新理學”的思想等 。這些都與西方傳統的哲學具有相同的理性思辨旨趣。不同的是 ,儒家的傳統強調 “天人合一 ”,總是將這個傳統的宗教性和哲學性意蘊融合在一起,沒有造成明顯的互相沖突和緊張關系 。所以,在中國哲學史中,我們可以將宗教與哲學二者可以放在一起進行研究。
無論佛教還是道教,都將“心”作為一切的闡發起點,即主觀唯心主義的宗教。它的邏輯被稱為“本覺”邏輯的架構。即:人心的本質便是“本覺”,人心就是“明”就是“道”,就是“智慧之光”。而在現象世界中,人心被“妄念”和“人欲”蒙蔽,因此被稱為“不覺”?!叭擞焙汀巴睢币幌?,便會回到“本覺”。這個返本還原的過程,便叫做“始覺”。
道教哲學的思想資源主要有中國本土文化的先秦老莊思想、魏晉玄學與自印度傳入的大乘佛學?!兜赖陆洝分姓f:“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钡郎龊?,“夫物蕓蕓,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备魑镌诮洑v了復雜的生命歷程后,又返歸于道,這個過程就是“周行”。那么如何為道,達到“始覺”呢?老子講需要用“中道”去除“有”和“無”的思想偏執“既不滯有,亦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睙o論是從中國主流思想出發還是從宗教角度出發,中國的哲學思想發展史上,宗教和哲學并不像西方那樣矛盾重重,而是二者相互包容,相互照應,互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
三、比較哲學視域下西方哲學史中宗教與哲學的關系
泰勒斯被公認為希臘哲學的開山之祖。他提出的哲學命題看似簡單:認為世界的本原,不是神,而是“水”,用自然界的“水”取代了宗教的神成了萬物的始基,萬物的本原。他在經驗基礎上通過理性將論證擴大為普遍的世界觀,排除神的作用,用水與萬物的轉換與循環來解釋自然的奧秘,這便是哲學之光,便是理性之光的體現。泰勒斯后,希臘哲學與自然科學都沿著這一脈絡去繼續理解自然、理解人,理解這個世界。雖然以后的哲學家在“本原”問題上眾說紛紜,然而卻有一個一致的方向,即雖然本原類型不同,但都是物質性的,而不再將神作為本原,解釋現象也不再說是神造的。
到了休謨和康德的時期,哲學走向唯心主義。二人將哲學與宗教的領域區分開來,主張人類的經驗和理性只能認識經驗的到的對象,至于經驗之外的超經驗之物,是不能被經驗到的,也就不能被經驗和理性認識。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哲學都認為,經驗之外還有一個物質世界,而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都認為精神,上帝這些觀念都超越了經驗和理性的范圍,永遠都不能被真正認識。因此,在休謨和康德看來,雖然肯定上帝、靈魂、自由意志,是不能被經驗到的,是沒有根據的,但是也不能用哲學去否認宗教,而是可以在信仰的領域中尋找宗教存在的價值。這樣一來,哲學和宗教也就各自有了各自的領地,互不干涉。
黑格爾進一步對哲學與宗教做出了區分,并認為哲學高于宗教。他對宗教史和哲學史進行了比較分析:“在哲學里并不像宗教里那樣,自是重重就承認一個固定的根本的真理,這真理是不變的,因而是獨立于歷史之外的?;浇痰膬热菥褪钦胬恚旧硎潜3植蛔兊?,因此就沒有或者等于沒有歷史?!焙诟駹柕囊馑际?,宗教作為永恒的真理,這種真理本質上是僵死不變的,而哲學是關于理性的真理,這種真理本質上是發展的?!袄砟畹谋拘跃驮谟谒l展它自身,并且唯有通過發展才能把握它自身,才能成為理念”黑格爾說:“哲學能理解宗教,它又能理解理性主義和超自然主義,它又能理解它自己,但反過來,宗教卻不能這樣?!币虼耍凑蘸诟駹柕挠^點,知識高于信仰,理性高于感性,概念高于表象,哲學高于宗教。
但無論是信仰,抑或是理性,都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斷批判,研究,演變,這也是智慧之所在吧!以上便是從比較哲學的角度出發,表達得一點自己淺薄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111 頁、第 123 頁。世 界 宗 教 研 究 2005 年第 2 期
[2]亞理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59 年版,第 6 頁。
黑格爾 哲學史講演錄 第1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09.08
[3]麥克斯·繆勒《宗教學導論》
[4]《禪宗智慧》2008
[5]李承貴《宗教與哲學》
[6]呂大吉《社會學概論》
作者簡介:周季璇(1994—),女,河北滄州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哲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