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可見我國對建設美麗新中國的重視程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通過生態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合進行分析生態危機及根源,這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意義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將生態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了生態危機的來源,并對生態社會主義的將來進行的描繪所形成的理論思潮。主要揭露資本主義對生態的保護仍有不足,嘗試用生態學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構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生態的“雙贏”模式,尤其對建設未來社會主義提出了新的建議。
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及發展
(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產生的背景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產生于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時期,人與自然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環境質量惡化,空氣污染,物種滅絕加快,使得人們對現在社會制度的不滿增強,人們為了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從而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現實條件。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淵源
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進程來看,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并具有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其主要思想來源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當代生態學、系統論以及未來學的理論成果;法蘭克福學派的生態危機理論。
(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60-70年代開始處在萌芽階段。波蘭哲學人文學派的代表人物沙夫是第一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20 世紀80年代,生態運動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20 世紀 90 年代,蘇聯模式的解體使人們對社會主義失去了希望,此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給全球帶來的生態問題讓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充滿了批判,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生態問題的獨到見解使得其地位得到了提高。此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已經達到成熟階段,提出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將生態學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才能解決生態危機,從而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模式。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雖然在治理生態問題上我們進行了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但是,其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切實解決。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促使我國政府必須改善生態環境,從而建成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為實現這一個目標提供了借鑒之處。
(一)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構建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不能把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歸于科學技術本身,更不能離開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的政治制度來談論科學技術的所謂“罪惡”。雖然生態危機的主要是由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方式而產生,但并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因此在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的發展模式應該以綠色經濟為主。
科技之所以帶來環境危機,最主要的原因掌握科技的人沒有將科技運用到保護自然環境的方向上,沒有采取科學、合理的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從而才導致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而環境問題的解決,生態平衡的保護都離不開先進的學科技術,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減少污染,充分開發潔凈的能源,保護環境。要引進和開發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綠色發展思想為先導,大力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從而在享受自然帶給的優勢的同時去保護自然,以便資源的循環利用。
(二)著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積極加強政治生態建設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主張應在經濟、政治和生態相互統一的基礎上實行一種新型的民主政治體制。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使得我們國家天然的具備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設上的獨特優勢。目前,我們黨和政府在生態政治化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中,胡錦濤書記在報告時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構建良好的政治生態,強抓黨員干部的作風問題,推薦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特別是懲治腐敗方面,真正營造出風清氣正的和諧的政治環境,對推進政治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積極引導組織健康的社會消費,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滿足主要在于生產,而非消費,對人類的生活倡導一種“更少地勞動、更好地生活”的生活范式。由于我國民眾的消費特別是異化消費已經很嚴重了,消費的理念已經由滿足需求變為滿足虛榮,從而導致了資源的過度浪費。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明確提出“人的滿足最終在于生產活動而不在于消費動”,人類幸福的根源應該消費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有機統一,所以我們首先要改變的是目前的消費方式和消費需求,要求人們從單純的對于物質追求轉變為對于物質、精神雙重追求;然后積極利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提出的“期望破滅的辯證法”等相關思想,努力扶正改造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進而自發的去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和諧。
(四)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宣傳力度,培養國民社會主義生態意識 加大能源體制改革,打破能源壟斷機制,使得能源體制更加合理、更加科學。政府要求各大企業信息公開,提高民眾自身生態意識,積極舉報污染嚴重的企業,為生態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全民參與,共同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五)樹立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理念,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由于我國是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使我國天然的在生態重建過程中摒除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改造的環節,從而使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處于天然的優勢地位。但是,在提高經濟生產發展與擴大的同時,一定要確保站在“以人為本”的堅定立場上,反對過度索取去發展,著眼于改變和調節傳統的生產模式,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提高公民的生態意識,提升公眾的生態道德素質,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障。這些在社會主義生態建設過程中,特別是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政治理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思潮,我們要根據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來借鑒其精華之處,以實現更優發展。確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遵循客觀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從而建立一個環境與經濟共同向上的社會主義美麗新中國。
參考文獻:
[1]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3]余維祥.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J].前沿,2011(15).
[4]周美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研究[J].吉林大學.2014.4.
作者簡介:康藝(1993-):女,漢族,山西興縣人,山西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