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藝(全稱為“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共歷史上第一所培養中高級文化藝術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從創立到發展過程中,魯藝用藝術作為武器,宣傳抗日,鼓舞民眾,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突出的歷史貢獻。
【關鍵詞】:延安魯藝;統一戰線;貢獻
魯迅藝術學院(1940年后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是中共歷史上第一所高等藝術學院,簡稱“魯藝”。它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一所培養中高級文化藝術人才的院校。提起延安魯藝,恐怕人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激昂的革命歌曲。魯藝創作的歌曲被群眾廣為接受和傳唱,激發了廣大軍民的抗敵斗志,對我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廣泛的影響作用。
一、延安魯藝創辦的背景
關于延安魯藝的創辦背景,1938年2月發表的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有詳細的說明。該文由毛澤東與周恩來發起,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等人聯名發表?!秳摿⒕壠稹分兄赋觯骸拔覀冞厖^對于抗戰教育的實施積極進行,已建立了許多培養適合于抗戰需要的一般政治軍事干部的學校(如中國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而專門關于藝術方面的學校尚付缺如。因此,我們決定創立這藝術學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國最大的文豪魯迅先生為名,這不僅是為紀念我們這位偉大的導師,并且表示我們要向著他所開辟的道路大踏步前進?!盵1]隨后中共中央委托沙可夫、李伯釗、左明等人負責魯迅藝術學院的籌建工作。在這之后,大批的文藝工作者也隨著國統區的革命青年先后來到革命圣地延安,他們的加人加快了魯藝的創辦。
1938年4月,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正式成立。毛澤東出席了魯藝的成立大會,他在大會中發言說:“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去發展廣大的藝術運動,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指導下,實現文學藝術在今天的中國的使命和作用?!盵2]會后毛澤東還特意為魯藝題寫了“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校訓。魯藝董事會的首屆成員為:邵力子、陳立夫、于右任、蔡元培、宋慶齡、何香凝、郭沫若、茅盾、田漢、許廣平、周揚、毛澤東、洛甫、康生、王明、周恩來、凱豐、徐特立、林伯渠。從這份成員名單可以看出,魯藝從成立之初就帶有明顯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性質。
二,延安魯藝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貢獻
魯藝在歷史上雖然只存在了七年多,但是它始終堅持“為抗戰服務,培養抗戰藝術干部”的政策,開創了中國現代藝術高等教育的先河,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魯藝畢業的學員不僅具備較強的政治素質,而且具備了較高的業務水平和踏實的工作作風,他們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創作出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作品猶如燃燒的火炬,指引著廣大民眾為抗日戰爭而奮斗,在宣傳鼓舞民眾積極抗日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8年之后,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與此同時國內的矛盾也變得縱橫交錯,異常復雜。包括中日兩國的民族矛盾,國共兩黨的黨派矛盾以及社會各階級的矛盾。魯藝的成立有力的調和了這些矛盾,凝聚了各種力量共同抗日。據《延安文藝史》記載:“僅1938年,在延安就聚集了百余名已有成就的文化人,包括作家、戲劇家、音樂家、美術家等方面的人才。他們有良好的文藝修養和開展文化活動的熱情。”[3]魯藝師生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寫文章,譜歌曲,排話劇,畫漫畫,他們走進部隊、深入群眾,動員和鼓舞了廣大軍民的抗日熱情,他們為軍民帶去精神食糧的同時也凝聚了抗日的力量。
魯藝在為抗日戰爭培養藝術干部的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如大家熟知的《黃河大合唱》就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魯藝工作時創作的。魯藝時期的作品具有很強的革命性和大眾性,因此,許多作品一經創作就迅速的在陜北革命根據地以及其它地方廣為傳唱。魯藝師生的足跡遍布部隊和敵后根據地的各個角落,他們用藝術為武器,從事各類革命工作,在鼓舞士氣、團結友軍、瓦解敵軍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而魯藝也如同播種機一樣,將藝術的種子灑遍了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
(二)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培養了大批的藝術人才
魯藝《創立緣起》中指出,藝術是宣傳、發動與組織群眾的最有力的武器,培養抗戰的藝術干部已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因此創立魯迅藝術學院,要沿著魯迅開辟的道路前進探索救國道路。魯藝的培養目標便是為抗戰培養藝術工作干部,實際上魯藝也是為這個目標而不懈努力。在抗戰期間,魯藝執行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文藝方針和政策,成為了貫徹黨的文藝方針的主要陣地。魯藝師生把學習與創作實踐結合起來,魯藝成為學習、研究、實踐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貫徹中國共產黨文藝方針的一個重要基地,培養了一大批黨的抗戰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在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的7年半時間里,魯藝共開辦了文學系四屆,音樂系五屆,戲劇和美術系各五屆,培養學生685人,其中文學系197人,戲劇系179人,音樂系192人,美術系147人。賀敬之、李煥之、鄭律成、劉熾、莫耶、王昆、羅工柳、李波、時樂蒙、于藍等均為魯藝學員。此外,魯藝開設的各種短訓班培養了大批能奔赴前線的學員,這些學員在前線從事各種藝術工作,發揮力量,為抗日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魯藝還創作了諸如歌劇《白毛女》、歌曲《南泥灣》等一大批在抗日戰爭時期極富影響力的作品,活躍了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文化生活,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精神武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對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三)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我們知道,共產黨的隊伍在抗戰初期與國民黨的比起來是非常小的,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而魯藝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奔赴延安,這些文藝工作者來到延安后,發揮他們的文藝才干,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七七事變”后,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連續失敗使大量的愛國青年逐漸對國民黨政府失去了信心。而共產黨方面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量的知識分子和文藝青年陸續奔赴延安。這些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和藝術工作者不僅成為根據地藝術工作的主力,也在實際的工作、學習和演出中幫助中國共產黨擴大了政治影響。可以說魯藝不僅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也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適應時代要求的藝術工作者和文藝團體。如1939年由沙可夫和呂驥率領部分魯藝人到晉察冀敵后根據地,籌建那里的華北聯合大學。[4]
魯藝用戲劇、音樂、美術、文學作品等多種文藝形式展開宣傳工作,培養了大批敵后文藝工作者,激發了抗日戰士的斗志,在鼓舞和號召人民群眾團結抗日的宣傳活動中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時為地方、為解放區文藝甚至解放后的國家文藝事業培養了大批文藝人才,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滕純主編.毛澤東教育活動紀事[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43-146.
[2]喬書田.抗戰時期中共領導的革命音樂運動[J].黨史博覽,2013,(8):51.
[3]艾克恩.延安文藝史(上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9.
[4]汪毓和.為人民音樂事業的發展奮斗終身—呂驥及其音樂[J].人民音樂,199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