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古以來就產竹,竹,是一種多年的禾木科、有材、有節、木質常綠的植物,成為“歲寒三友” “四君子”之一。古代文人士大夫對其,愛之、種之、居之、賞之、贊之、詠之、繪之由此可見,竹所蘊含的精神品質得到了世人的認可,也可以看到其在我國的重要地位。文同的墨竹,蘇軾說 “與可所至,詩在口,竹在手。”同時他的“墨竹”理論更是進一步深化了宋代的文人畫的精神,這在院體畫風靡一時的宋朝獨樹一幟,開創了中國古代花鳥畫藝術語言的新天地。
【關鍵詞】:宋代文人畫思想;“墨竹說”;文同。
一、文同“墨竹說”
墨竹這一繪畫樣式到底起源于何時,又最早出于何人之手,都不得而知,。在陜西乾縣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中,墓后甬道東壁及后室東壁南鋪有一副《侍女與竹》的壁畫,其中的墨竹,純用水墨,畫三枝竹竿直上,不分節,竹葉一筆畫出,雖略感稚拙,但錯落有致,當是后來水墨寫意畫竹之先驅。[1]而在敦煌莫高窟中,晚唐的供養人壁畫,有竹馬兒童一人,左手執木棍騎胯下,右手舉竹枝,作騎馬前行狀。[2]黃庭堅認為墨竹源頭上溯到唐代的吳道子,他說:
“墨竹始于近世,不知其師之所承。初,吳道子作畫超其師楊惠之……運筆作卷不加丹青,已極形似。故世之精識博物之士多藏吳生墨本,至俗子乃炫丹青耳。意墨竹之師,近出于此。”[3]
他又說:
“古今作生竹,能者未十輩。吳生勒枝葉,筌寀遠不逮。江南鐵鉤鎖,最許誠懇會。燕公灑墨戲,落落與時背。”[4]
由此可見,墨竹有可能興起于唐代。到北宋時期,朝廷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現象嚴重,文人畫中的墨竹枯木,成為文人們堅毅氣節、情操的反映,于是“墨竹”就在院體畫盛行的宋朝也占了一定的地位。《宣和畫譜》中也將“墨竹”專列為一體,曾記載“墨竹”
繪事求形似,舍丹青朱黃鉛粉則失之,是豈知畫之貴乎?有筆不在夫丹青朱黃鉛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揮掃,整整斜斜,不專于形似而獨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畫史而多出于詞人墨卿之所作……畫墨竹與夫小景,自五代至本朝才得十二人,而五代獨得李頗,本朝魏端獻王頵、士人文同輩,故知不以著色而專求形似者,世罕其人。[5]
《宣和畫譜》中敘述了自五代到宋朝十二位墨竹畫家的簡介以及其繪畫風格,由此可見“墨竹”在宋代的地位可見一斑。
文同(公元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文同最擅長畫竹,他繼承了黃筌、徐熙等畫竹畫家的繪畫傳統,從中汲取有益經驗、改進不合理之處,開創了墨竹畫派,同蘇軾共同促進了文人畫的發展。蘇軾曾寫一篇題為《石室先生畫竹贊(及序)》,巧妙的指出了文同以道家思想來指導畫竹,同時也一語雙關的解釋了笑笑先生的由來,“笑”字是“竹”字頭,也可見文同對竹的喜愛。文同由愛竹而寫竹,他不但詠竹,而且畫竹,蘇軾在《書與可墨竹并序》中說:“亡友文與可有四絕:詩一,楚辭二,草書三,畫四。”可見,文同不僅畫墨竹畫,而且寫詠竹詩。而文同也說:“朝與竹乎為游,暮與竹乎為朋,飲食乎竹間,偃息乎竹陰,觀竹之變化多矣。”[6]他的一生以竹為友,以竹為君,以墨竹為墨君,他在梓州永泰(四川鹽亭)故居命堂名“墨居堂”又在洋州(陜西洋縣)守居命庵名為“此君庵”[7]
文同的墨竹畫能夠取得很大的藝術成就,都在于他在擁有繪畫實踐的同時也有豐富的繪畫理論以及文人畫的精神:
一、“胸中有竹”
蘇軾曾說文同畫竹的方法是: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也。”[8]
二、“以小見大”
文同用畫紙上小小的空間,描繪修長的竹子,在創造優美意境的同時寄托了文人的思想感情。
三、“形神兼備”
文同畫竹,不僅繪其形,而且寫其魄,賦予竹以人格和精神。[9]蘇軾指出:
“與可獨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賢,雍容談笑,揮灑奮迅,而盡君之德。稚壯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風雪凌厲以觀其操,崖石犖確以致其節,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與可之于君,可謂得其情而盡其性矣。”[10]
三、從文同淺析宋代文人畫精神
在宋代,“墨竹”已經作為獨立的畫科,繪畫的內容的豐富,題材也愈加專業化。而文同的繪畫創作更是代表了宋代的“墨竹”一派,從其體現出了豐富的文人畫精神,也蘊含了宋代對待文人畫的態度以及宋代的文人畫精神的體現。
從文同的創作活動來看,首先他對于竹子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他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事都與竹子有密切的聯系,而這也正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所在,他們把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寄托于竹子,仕途的不理想也是他的思想感情所在,朝廷的積貧積弱使得他們所表現出的態度也在士大夫們的畫中體現。其次,文同所畫的竹子與其他的文人士大夫所不同的是他畫出了“墨君”的形象,事實上,他是用筆墨將自己對竹子的品格的理解釋放畫出來的狀態,他將自己視覺上所看到的竹子的形象幻化為他內在的精神品質,從而在畫中表現出來,然后再通過詩來達到情景交融的狀態,讓人們看到他所畫的墨竹畫,就能夠感受到他的內在的精神品質和宋代的文人畫精神。
蘇軾作為文同的摯友,在他的繪畫實踐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同一生,除了有兩次在京城的短暫為官經歷之外,多任蜀中一帶僻遠之地,遠離京洛文化政治中心,但文同在詩文書畫方面的聲名尤其在墨竹創作卻能為當時的文化界所知,這一系列的聯系,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蘇軾對他的詩文字畫創作的高度評價以及“文字宣傳”。[11]可見蘇軾對文同繪畫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文同在中國宋代文人畫的發展中卻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他的“墨竹”理論更是進一步深化了宋代的文人畫的精神,這在院體畫風靡一時的宋朝獨樹一幟,開創了中國古代花鳥畫藝術語言的新天地。
四、結語
“墨竹”緣起于唐代,事實上,在宋代才真正的被文同所發展,他所創立的“文湖州竹派”也以其經典的樣式被稱為后世的楷模,文同所畫的“墨竹”形象的代表了宋代文人畫的發展和宋代的文人畫精神,而此后幾百年間,松、竹、梅被稱之為“歲寒三友”后來又演變為“梅、蘭、松、竹”“歲寒四友”在文人、畫家之中成為人們廣泛喜愛的題材,也為后世的文人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周積寅.墨竹畫起源及其理論探跡【J】.江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2]中國古代美術介紹:史樹青,《論文同墨竹》[J]。
[3]黃庭堅:《山谷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8頁。
[4]任淵、史容、史季溫:《山谷詩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10—311頁。
[5]【宋】《宣和畫譜》[M],岳仁譯注,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6]蘇轍:《墨竹賦》[M]。
[7]四川師范學院學報,第六期,胡問濤、羅琴《論文同的詠竹詩和墨竹畫》[M],1998年。
[8]蘇軾:《文與可畫谷偃竹記》[M]。
[9]四川師范學院學報,第六期,胡問濤、羅琴《論文同的詠竹詩和墨竹畫》[M],1998年。
[10]蘇軾:《墨君堂記》[M]。
[11]藝術與審美文化研究:唐衛萍,《“墨竹”繪畫樣式的經典化—以文同“墨竹”創作為中心》[J],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
作者簡介:李娜,1992年4月8日出生,女,漢族,山西省平遙縣人,現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5級藝術學理論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