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次在對四川省成都市青龍廣場項目的巖土工程勘察研究中,場地內擬建四棟單元樓和三棟商業樓,經勘查發現1單元基底下揭露地層為全風化~強風化泥巖,2單元基底下大部分地段揭露地層為中等風化泥巖,局部地段揭露的地層為強風化泥巖,對1、2單元采取樁基礎或復合地基的處理方式,樁基礎分別采用的是人工挖孔樁和旋挖成孔灌注樁。經勘查確定建筑場地無構造斷裂,場地穩定;場地地基土壓縮性差異小,判定為均勻地基;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為對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適宜建筑。
【關鍵詞】:巖土工程勘察;工程地質條件;穩定性評價
1引言
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是施工和設計的基礎。如果勘察工作沒有做到位,不良的工程地質問題就將揭露出來,縱然上部構造的設計、施工達到了優質也有可能會遭受破壞。不同類型、規模的工程活動都有可能會給地質環境帶來不同的程度的影響;相反,不同的地質條件又將會給工程的建設帶來不同的結果。巖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分析其中存在的地質問題,若要對建筑地區做出工程地質評價,巖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設計的先決條件。
2工程概況及工程布置
擬建工程位于成都市成華區,場地北側為金科一城,場地南側為龍錦路,場地西側為成都動物園,場地東側為東荊路。擬建場地交通發達,區位優勢非常明顯。擬建項目由4棟高層塔樓和3棟商業樓組成,4棟高層塔樓22~23層,高77.40~79.20m,商業樓1~5層,高5.5~23.80m。擬建項目設3層地下室。場地±0.00=511.40m,基底標高為496.70~498.20m,建筑物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建筑物安全等級為一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
3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
此區域構造屬于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的東側,處于北東走向的龍門山斷裂帶和龍泉山斷裂帶之間。由于受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影響,兩構造帶相對上升,在坳陷盆地內堆積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積層和沖洪積層,形成了如今的平原景觀。擬建工程位于成都市成華區,場地北側為金科一城,場地南側為龍錦路,場地西側為成都動物園,場地東側為東荊路。擬建場地地形平坦,孔口標高511.06~513.40m,相對高差2.34m。場地地貌單元屬于岷江水系Ⅲ級階地。經過鉆探揭露本場地的地層由第四系中下更新統冰水沉積層(Q1+2fgl),以及下伏的白堊系灌口組(K2g)泥巖構成。
4巖土工程評價
根據鉆探情況,綜合各項測試,結合成都地區經驗各巖土層的工程特性指標建議值見表1當應用文克勒地基模型進行地基梁的設計計算時,所需的地基計算參數即基床系數Kp值,根據成都地區已有的工程經驗及研究成果,建議見表1。
表1巖土的工程特性指標建議值
擬建項目設3層地下室,場地±0.00標高511.40m,基底標高為496.70~498.20m。根據本次勘察成果資料,場地內的地層由粘土、全風化泥巖、強風化泥巖和中等風化泥巖組成。其中粘土屬開挖范圍,已全部挖除,不對其做適宜性評價。結合擬建物的特征和采用的基礎型式,對開挖基底下各巖土層用作基礎持力層的適宜性評價如下:
(1)全風化泥巖:場地內分布的全風化泥巖,其層位分布較穩定,承載力較高,工程性質較好,可用作商業樓的基礎持力層。
(2)強風化泥巖:場地內分布的強風化泥巖,其層位分布較穩定,承載力較高,工程性質較好,可用作商業樓基礎持力層。
(3)中等風化泥巖:場地內分布的中等風化泥巖承載力高,分布均勻,厚度大,是良好的基礎持力層。可用作高層塔樓和商業樓的基礎持力層以及樁基礎的樁端持力層。
5地基基礎方案分析與評價
本工程由4棟高層塔樓和3棟商業樓組成,設3層地下室。場地標高511.40m,基底標高為496.70m。根據鉆探揭露地層情況,擬建1單元基底下揭露地層為全風化~強風化泥巖,中等風化泥巖頂板埋深距基底1.06~6.85m,不可采用天然地基,建議采用樁基礎或進行地基處理。2單元基底下大部分地段揭露地層為中等風化泥巖,局部地段(30#、39#鉆孔處)揭露的地層為強風化泥巖,中等風化泥巖頂板距基底最大深度為4.43m,建議2單元大部分地段可采用天然地基-筏形基礎,局部采用樁基礎或進行地基處理。3單元和4單元基底下揭露地層為中等風化泥巖,建議直接采用天然地基-筏形基礎。
6結論
(1)建筑場地地形較平坦,未發現不良地質作用,為穩定場地,適宜建筑。
(2)擬建地貌單元屬岷江水系Ⅲ級階地,粘土具膨脹性,基坑支護建議采用雙排樁、內支撐或樁+擴大頭錨索等進行支護。
(3)采用筏形基礎方案時,其基床系數建議中等風化泥巖分別采用150MN/m3。
(4)3單元、4單元和2單元可大部分地段采用筏形基礎,以中等風化泥巖作基礎持力層;1單元和2單元局部地段采用樁基礎或復合地基,樁基礎以中等風化泥巖作為樁端持力層;商業樓可采用獨立基礎,以全風化或強風化泥巖作為基礎持力。
參考文獻
[1]鄒喜國,司濤.淺析巖土工程勘察的現狀與展望[J].科技資訊,2010,16:P46~47.
[2]李盛斌.巖土工程勘察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3,26:P12~13.
[3]明前軍.淺析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的現狀與展望[J].科技視界,2016,01:P123~124.
[4]顧寶和.巖土工程勘察技術現狀及發展問題述評[J].工程勘察,1998,4:P3~4.
[5]于靜華,高明昆.巖土工程勘察技術現狀及發展問題述評[J].交通科技與經濟1999,1(4):P9~14.
作者簡介:宋兵(1994-),男,漢族,籍貫四川內江,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地質災害檢測與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