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習主席提出精準扶貧的第四個年頭,扶貧效果有了大幅度提升,進入到扶貧攻堅的“深水”期。“扶真貧,真扶貧”,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扶貧成績,但是仍然有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扶貧方式稀缺,沒有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扶貧攻堅當中來;許多學者給出的對策建議太宏觀,僅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不具備可操作性,沒有給出細微、具體的可操作性建議。本文從微觀入手,直接給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精準扶貧;地方產業;措施創新;社會力量
一、精準扶貧措施回顧
鄧維杰(2014)在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研究中提出了“實行貧困村分類機制化”“確定貧困人口規模”等措施,但是卻沒有解決貧困村怎樣分類,分類標準是什么的問題;確定貧困人口規模本身就是貧困人口識別問題,作者只提到運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方法,卻對地方與上層領導機構的具體實踐路徑只字未提。王介勇(2016)在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中,提出了建立多維度貧困識別體系,但就每個維度的測量、指標等沒有給出解釋;此外,配套政策和制度創新也存在同樣的不足,如土地制度怎樣改革創新、金融制度又如何創新改革等問題沒有解決。王和順(2014)也在他的文章廣東省精準扶貧經驗及對我區的啟示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精確探位,規劃到戶”如何瞄準貧困戶?是通過全村人民投票探位還是由干部考核探位,亦或是二者結合探位?總之,這些想法都特別有建設性,很寶貴,唯一不足的就是宏觀的框架缺少微觀的血肉。
二、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精準扶貧中存在強制性。在當地政府發展地方產業扶貧過程中,強制所有農民種植同一種經濟作物,如果農戶不遵從,當農民由于某件事需要找村干部蓋章或調解時,農民的要求得不到村干部的理睬。而且政府與收購公司的收購合同卻一直沒有簽署,直接影響到種出來的經濟作物的銷售。此外,政府作為農戶與市場的“中間人”,為什么政府要從農戶的銷售額里面抽取提成?在經濟作物種植的前期過程中,政府是否已經就市場的供需情況做調查?如果種植失敗,政府該給予農戶多少賠償?其次,精準扶貧項目沒有直接針對貧困戶。仔細查看地方政府的貧困資金使用情況,就會發現很多地方以“新建多少盞路燈”“修了多少公里的道路”為由,擠占扶貧資金,但是對于那些真正的貧困戶,他們卻沒有因為“路燈”“道路”的修建而脫貧,他們依舊是貧困戶,這些公共基礎設施應該由國家提供,不應該把扶貧資金運用到這上面來。第三,地區脫貧獎勵方法不得當。有些地方為了避免已經脫貧的地區參與到扶貧資金的分配,索性從扶貧資金里面劃撥部分資金作為地區脫貧獎勵,變相的擠占扶貧資金。第四,一些地區的貧困戶僅僅擁有了“貧困戶”頭銜,并沒有因為這個頭銜而帶來任何的改觀。如果貧困戶有子女就學的還能從學校里面得到一定補助,那些沒有子女就學的貧困戶則一整年都得不到任何救助。
三、精準扶貧措施創新
為了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全社會都應該積極投入進來,為脫貧攻堅獻計獻策,力爭在2020年取得豐碩成果。為此我們必須避免“喊口號”、“說空話”、“說大話”的缺點,不做裹腳的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為貧困戶提供財源的細枝末節。
(一)國家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的模范先鋒帶頭作用
每一個貧困鄉鎮都有政府機關、教育部門、醫療部門及國有企業。應該優先錄用來自貧困戶的畢業大學生,一些普通的無技術無文化要求的勞動型崗位,如保潔員,廚師等都應該從貧困戶當中選取,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保證他們每年都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以貴州省貧困A鄉鎮為例,有5所學校,1所醫院,1個鄉政府,總數為7個公共機構。每個機構需要1個保潔員和5個廚師,那么總的需要42人就業。假設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一人一年就有24000元的收入,按照每戶5人計算,一人一年純收入就達4800元,加上其他的收入,一人一年6000元的收入應該沒有問題,如此算來就能為4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每個機構都有其后勤部門,就需要日常的生活資料,諸如蔬菜、肉等。以肉為例,如果每個機構后勤每月需要300斤肉也即一頭豬的當量,換言之每月就需要7頭豬,一頭豬大約3000元,每一個貧困戶養豬來供應一個機構,每年也就有36000元的收入,其還可以賣豬仔,一年也有一兩萬的收入。這也能為7個貧困戶脫貧致富,并且其肉類來源明確,質量也有保證,而且不會出現返貧現象。
(二)發展地方產業
永久持續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當地的產業發展作支撐。貧困地區本就基礎薄弱,人才、資金、交通以及管理欠缺,要想發展產業實屬不易。但是現在國家積極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出臺了相應的激勵措施,所以就應該抓住這千載難逢的好機遇,積極發展當地產業。發展當地產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應積極引導支持當地畢業大學生創新創業,這里大學生不必一定要求來自貧困戶,因為發展起來的企業還可以雇傭當地的貧困戶以及非貧困人員。扶持大學生創業有幾點積極影響不得不說,一是對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教導他人讀書能給我們帶來更好的出路,給各位家長心理刺激,鼓勵他們把更多的精力、財力用在子女的教育上,緩解農村的打工潮,增加當地的升學率,既響應了國家科教興國的大戰略方針,也大幅提升我國人口素質水平,為我們國家矗立世界高素質行列做貢獻。其次,發展當地產業還能保證貧困戶當地就業上崗,有一個穩固的經濟來源。產業發展得好,還可以吸納更多的當地勞動力就業,讓“鬼村”不再出現。既緩解了留守兒童問題,又解決了空巢老人的擔憂。杜絕了類似2016年貴州畢節兒童自殺事件的再次發生。同時,面對網絡上出現的“臨時夫妻”現象,當地產業發展將會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三)融資和吸納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不少人成功進入“資本家”行列,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進入世界富豪榜,這都是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更是見證了中國社會的強大力量,當時社會各界捐款高達600多億。故積極主動的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到扶貧當中來,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點廣東省的經驗就值得借鑒。2011年底,廣東省共投入扶貧資金148億元,其中,幫扶單位自籌35.9億元、財政資金43.3億元、行業扶貧資金37.6億元、金融信貸扶貧資金0.0277億元、社會扶貧資金30.6億元。落實的扶貧資金中一半以上來自社會組織和民間社會力量[1]。充分利用好社會各界這股強大的“合力”,服務于脫貧攻堅戰的早日實現。
(四)為貧困戶“擴源節流”
針對貧困戶孩子的教育資助,現在仍然做得不夠完善。為了早日脫貧致富,應該完全免去貧困學生的學費、住宿費,還提供一定的生活補貼。享受這種政策的年限也應該延長,不能僅停留在大學層次,還應擴大到研究生乃至博士。就當前的資助體系而言,由于受到資助年限的限制,很多貧困學子無法繼續深造讀研度博,就會加劇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而現在研究生愈將成為城鄉各大學生的選擇,故適當延長資助時間將會對脫貧產生巨大影響。另外,貧困戶的醫療也是重中之重,不得不面對。現有的醫保政策已經初有成效,讓一部分人不再因為因病致貧。但是對現在的貧困“硬骨頭”而言,還略顯不足,對于這部分人應該在原有的減免基礎上提高減免比列,對于大病重病還應該完全免費為其治療。對貧困戶而言,他們擁有的也是唯一擁有的就是勞動力,除此而外已經沒有任何東西了。若因為健康問題而導致無法出賣勞動力,就等同于斷絕了其用來換取經濟來源的基礎,此時將是絕對的國家政府保底的貧困戶。
(五)半勞動力及無勞動力扶貧
以上所描述的基本上都是關于勞動力貧困戶的扶貧方案,這里將介紹半勞動力及無勞動力的扶貧方案。
首先,這里的勞動力貧困戶指的是貧困人有不受健康限制的勞動能力,能夠通過勞動換取一定的生活資料;半勞動力貧困戶就是指那些屬于亞健康的貧困人,勞動力受到健康限制,通過勞動獲得的生活資料遠遠低于勞動力貧困戶所得的貧困人;而無勞動力就是指那些缺乏通過必要的勞動獲得生活資料的貧困人,像這樣的貧困戶就只能完全依靠政府兜底扶貧,別無他法。
半勞動力者如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扶貧,即政府給予生產資料,技術指導和培訓,讓其做一些低勞動強度的工作。比如可以養一些小型的家禽或者做一些手工工藝品,最終由政府幫其尋找買家或政府自身也可以作為買家向其購買,這樣就能避免坐等依靠政府的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和順.廣東省精準扶貧經驗及對我區的啟示[J].北方經濟,2014(11):64-65.
[2]鄧維杰. 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06):78-81.
[3]王介勇,陳玉福,嚴茂超.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03):289-295.
[4]王和順.廣東省精準扶貧經驗及對我區的啟示[J].北方經濟,2014(11):64-65.
作者簡介:楊建平(1992-),男,漢族,貴州盤縣人,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