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這是我國一項重大的人口調整政策。文章著重分析了口老齡化和生育政策的關系來探究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二孩政策”對社會保障制度有哪些影響。短期看,“二孩政策”的實施會帶來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的支出,長期來看有利于緩解勞動力短缺局面,促進基金收支平衡,減輕社保壓力。
【關鍵詞】:二孩政策;社會保障;人口老齡化
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這是繼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重大人口政策調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的加劇,社會保障的壓力也日益劇增,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是加快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二孩政策”對社會保障的影響無論是對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還是制定更加合理科學的人口控制政策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口老齡化與生育政策的互相影響
(一)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加劇了人口老齡化的進程
根據西方人口學理論,人口結構的變化受生育率和死亡率變化的影響,死亡率的下降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是分階段的、雙向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會導致人口年輕化,其后期的下降會促進人口的老齡化;生育率的下降則會直接促進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的影響,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一種過程和趨勢。
我國的現實國情是“未富先老”,這一點與西方國家的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而逐漸進入老齡化國家是不同的。我國的人口轉變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進行的,從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跨過成年型人口結構直接轉變到了老年型的人口結構。我國人口加速老齡化是計劃生育政策下生育率下降的直接結果。雖然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的急劇攀升,卻沒有考慮到其對人口結構的潛在影響,包括人口出生性別比例失衡和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問題。隨著我國計劃生育的貫徹實施,出生率下降,而生育水平的下降縮小了新生人口的規模,相對減少了低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從而使得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增加,人口出現結構老化的現象。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影響著人們的生育觀念和意愿
1.人口老齡化直接影響人們的生育觀念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失能高齡數目也日漸增多,加入數據,而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又使得在撫養比升高,家庭的撫養壓力增大,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數目劇增使得“421”(所謂的“421”模式,即為一個完整的家庭結構為一對夫妻贍養雙方四位老人,和撫養一個兒女)家庭不堪重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育意愿和觀念。
2.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運行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影響人們的生育觀念
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會使得勞動適齡人口減少,導致我國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缺,直接導致社會勞動生產率下降,降低社會生產的經濟總量,從而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對消費和投資結構產生影響。消費結構是影響經濟結構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社會上老齡人口的比重上升,老年人往往重儲蓄,消費傾向和投資意向趨于保守,從而可能削弱社會的經濟活力。經濟發展是中國生育率下降的基礎和實現人口控制的長期條件。當人們開始優慮經濟能否良性運行,也會使得人們安全感減少,回歸“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影響生育意愿。
3.人口老齡化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進而影響生育觀念
社會保障不僅可以促使人們對婚育觀念發生轉變,從而影響人們在子女數量、性別偏好等方面的選擇,而且對未來人口的結構變化也起著積極的作用。社會保障的發展目標是保證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在建立新型的社保制度過程中,計劃生育家庭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應當優先享受改革的成果。使計劃生育家庭更多地享受社會保障事業所帶來的好處,從而引導和改進現代群眾的婚育觀念。
綜上所述,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的現實國情出發,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生育政策。人口老齡化會影響著人們的生育觀念,如生育數量、生育時間、生育性別。合理的生育政策的實施不僅會減緩人口老齡化的壓力,還可以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的發展以及維護公民的生育權,促進社會的更加公平和穩定。
二、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對社會保障的影響
(一)短期影響
1.勞動力短缺問題短期難以改變
在政策調整初期,部分大齡、高齡生育女性集中退出勞動力市場。這將對當期勞動力市場供給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尤其對那些使用中青年女性勞動者比較多的用工單位而言,招工難問題可能比較突出。
2.“二孩政策”的實施會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的支出
生育政策調整主要會對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這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情況產生影響。從近期來看,這一政策尤其會對生育保險基金支出有一定影響,但生育保險基金前期結存較多,總體上可以承受。而對醫保基金來說,近期則會略微增加支出。為確保基金平穩、安全運行,我國應建立社會保險基金風險預警機制。
(二)中長期影響
1.從長期來看,青年勞動力供給適量增加一定程度緩解勞動力短缺
政策實施期,生育女性勞動者在完成生育后,再次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重新就業。這對女性的就業崗位開發、就業培訓、就業服務等提出了挑戰;政策后期,將面臨新成長勞動力供給小高峰問題。從中長期來看,青年勞動力供給增加,社保資金的來源也會相應增加;此外,在政策實施過程中也會對育齡婦女進行再就業職業培訓、再就業崗位開發、再就業服務等,從而促進失業保險發揮促進就業的功能,另外生育保險制度也會不斷完善,從而促進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2.從長期來看,“二孩政策”的實施有助于基金的收支平衡
由于面臨經濟新常態、人口老齡化,全面實施二孩政策會給社會保險基金帶來長期影響。 勞動力人口下降,標志著人口轉型的拐點,意味著我國的人口紅利將進入逐漸收縮的態勢。實行“二孩政策”是調整人口結構的重要手段之一。長期來看,隨著二胎政策的實施,勞動力人口數量將有一定的回轉,從而可以拓展資金的來源。另外,低齡人口的增加也會使得老年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降低,相對來說也會降低社保資金的支出。專家預測2035年以后,“二孩政策”的實施有利于改善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尤其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基金的意義更大。
3.從長期來看,可緩解機制轉軌過程中存在巨大的社會養老保險金缺口問題,降低空賬運行的風險
人口政策調整將增加青年人口數量,擴大青年勞動力的市場供給,從而改善整體勞動力供給結構,增加了未來的繳費人數,資金的來源增加而支出減少,從而會逐漸彌補基金的缺口,有利于實現基金的收支平衡。
除此之外,“二胎政策”減緩了獨生子女家庭的風險,增強了未來家庭的養老功能,與我國傳統的養兒防老的思想相契合。放開二胎不僅可以保證未來的就業率,而且還可以促進家庭的消費愿望,擴大中國的內需,有利于拉動經濟增長。
總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更有利于社會的公平正義這與社會保障的目標是不謀而合的。 需要注意的是,“二孩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保的壓力緩解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二胎政策應對老齡化的根本之道在于全面完善社保制度,建設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蔡向東.包容性增長與中國特色福利社會的構建[J].江漢論壇,2011(6).
蔡向東.加強老齡群體社會化管理,構建和諧老齡化社會[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1(6).
[2]紅旗文稿.以人文本與人本主義[EB/OL].
[3]趙群.社群·民族·國家——從社群主義的角度論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6(3).
[4]趙婧.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現行的生育政策走向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3.
[5]朱國宏.傳統生育文化與中國人口控制[J].人口研究,1992(1).
[6]風笑天,張青松.二十年城鄉居民生育意愿變遷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 2002(5).
作者簡介:郭淑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