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將寧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置于生態移民背景中,綜合考察相互間的聯系,探究其傳承和發展,力求從文化人類學的高度較系統、全面、深入地對寧夏南部山區生態移民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策略進行分析與闡釋。
【關鍵詞】:生態移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策略;傳承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密切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1983年開始,寧夏的移民扶貧開發經歷了移民吊莊、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大型移民區、國家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和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工程四個階段,主要任務是從根本上解決寧夏南部山區落后面貌,在生態移民的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消除或減輕傳承影響,需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體現對生態移民的人文關懷,提升社會凝聚力、向心力、發展力,增強其自豪感和榮譽感。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寧南山區生態移民區為重點考察地,對該地區的生態移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及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員進行訪談和調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針對課題研究的需要,筆者在寧夏師范學院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搜集相關資料,查閱了大量的有關生態移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著、論文,為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和研究報告撰寫奠定了理論基礎。
2、田野調查法
對在實地調查過程中收集的資料進行全面的梳理,做到社會學分析與文化研究相結合,歷史沿革與現狀研究相結合。借鑒和運用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及文化人類學等相關理論與研究方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置于生態移民背景中,綜合考察相互間的聯系,探究其傳承和發展,力求從文化人類學的高度較系統、全面、深入地對寧夏南部山區生態移民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等問題進行研究、分析與闡釋。
3、專家訪問法
本次調研采訪了生態移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專家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領導,通過咨詢方式對寧南山區生態移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訪談,了解當前生態移民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現狀。
4、邏輯分析法
應用社會學和邏輯學等相關學科的系統知識,對影響生態移民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要因素進行歸納、對比、推理、演繹和分析,尋找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三、寧南山區生態移民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策略
在生態移民背景下,對于寧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要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在寧南山區后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將寧南山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到了文物保護的工作范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鼓勵性補助,并積極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檔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價值研究、各類資料留取、資料存檔等,組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制作成配音光盤、DVD 等,向社會公眾傳發;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活態性,積極建立一批“文化生態保護區”,并將區域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資源進行整合,同時,對文化遺產資源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修復。
(一)學校要肩負起傳承的責任
生態移民背景下,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發揮著積極和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國社會正經歷著重要的積極轉型,民族民間文化傳統面臨急劇流變和消失的時期,學校尤其高等院校應當肩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責任,在繼承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傳承和保護方面,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積極建設和利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在寧南山區生態移民搬遷過程中,要積極建設文化基礎設施,要對文化基礎設施進行全面的恢復重建;為新的移民縣城、鎮、鄉等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影劇院、體育設施以及群眾休閑文化廣場等,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上能覆蓋整個移民區域。在寧南山區生態移民的后續工作中,根據新時代新標準,要對寧南山區生態移民區的公共服務設施給予進一步的補充和升級。建設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展示場所;進一步開展農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工作,以及文化館等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工作。
(三)積極構建文化產業發展體系
寧南山區的生態環境脆弱,文化資源富集。作為六盤山森林區和重點生態保護區,應積極有效的保護,來支持寧南山區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主要包括旅游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在寧南山區建設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文化旅游名牌和文化支柱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體系,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傳承和發展,使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在寧南山區要積極舉辦各類文化節、登山節、賞花節和各類民俗節的慶祝活動,積極打造出旅游和文化節慶品牌,吸引國內外的游客,帶動就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四)積極廣泛宣傳保護理念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國辦發[2005]18 號) 提出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則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突破。”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應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擔起主要責任。現階段一些基層政府并沒有充分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沒有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還有一些地方宣傳工作做得不夠和一些地方由于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對傳統文化進行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損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新聞媒介和網絡傳播是激發全社會廣泛參與培養全社會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通過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組織傳統文化節日活動等方式宣傳保護知識和項目展示,逐步加強寧南山區生態移民移出地和移入地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理念認識。
(五)積極借助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在生態移民進程中,保護寧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能繼續發揮應有功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使之與移入地文化相互結合,不斷創新和繁榮,需要積極借助圖書館的人才、設備、資料優勢,使寧南山區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珍貴、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態移民過程中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1、要借助圖書館做好寧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普查工作
按照 2003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 定義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需要人們去發現、發掘并且進行必要闡釋的遺產。要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就需要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通過大量的調查,了解其存在的范圍、表現方式、移
入地區、在移入地區的影響等等,提交本地和移入地保護項目清單,建立分級保護名錄,建立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檔案和數據庫。而寧南山區縣級圖書館擁有豐富的與非物質文化保護相關的文獻資源,直接面對第一手資料,尤其是縣級圖書館地方文獻中就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資料,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口傳文學;婚喪祭祀等儀式慶典、宗教、民俗療法等。民間美術、民間飲食、民間服飾、民間建筑資料也在其中,這對非物質文化的發掘、保護及進一步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2、借助圖書館做好寧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的傳承就是保護的體現。生態移民移出地和移入地都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通過制定一系列措施進行“文化保護”。“文化保護”并不意味著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不變。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一種民族民間文化,其根基在于民間,容易受當地條件的影響。到移民搬遷的移入地,更需要這種“文化保護”,使傳統的技藝不至消失。這就要求圖書館要發揮信息保護技術的特長,將諸如口頭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錄音的方式作為語音資料記錄下來;將傳統表演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田野調查方法,用攝像、口述訪談等技術手段,將原始資料全面記錄下來。目前寧南山區縣級圖書館都配有一定數量的電腦、數碼相機和系統軟件,可以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加工、數字化、存儲等技術處理,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數據庫,提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
3、借助圖書館做好寧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工作
寧南山區縣級圖書館擁有相對專業的人才資源,對本地區情況較為熟悉,了解本地區、本民族文化特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作和后續的資料整理、數字化、保護、開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非物質文化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口傳心授,具有敘事場景重現和傳播個體的零散性、多樣性、模糊性等特點,縣級圖書館可利用本地人才優勢,對其進行圖、文、聲、像相結合的立體方式準確地闡釋、記錄,以筆錄、攝影、錄音、錄像等形式記錄下現場考察成果,并將其轉化為光盤、磁帶、數據庫存等,進而數字化永久保存。只有在尊重真實性和完整性基礎上以現代形式重新組裝起來,使得這些非物質文化以生動鮮活的方式保存,才能將寧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展現出來并傳承下去。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世代傳承的文明成果,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喪失,都很難再現。特別是生態移民移出地和移入地更是要面對著各種阻力,有來自配套資金不足、保護專業人員短缺和保護工作不被理解的被動局面。更需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通過大量的調查,了解其存在的范圍、表現方式、移入地區、在移入地區的影響等等,研究分析生態移民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移入地和移出地周邊區域的影響因素,提出保護和傳承的策略及價值和有效性,以期能為寧夏南部山區生態移民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供思路。為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和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牟延林,譚宏,劉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1.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田野工作方法[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9.
[3]張紅英.圖書館對寧夏南部山區生態移民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7).
[4]杜慧瑩.寧夏生態移民區發展農業經濟的思路、技術措施及政策保障研究[J].寧夏農林科學,2011(12)
[5]馮立峰,王偉.寧夏西海固地區生態移民成效與經驗[J].中國水土保持,2014(10)
[6]束錫紅,聶君,樊曄.寧夏生態移民開發歷程回顧與展望[J].寧夏黨校學報,2015(3)
基金項目:2016年度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藝術學)規劃項目(課題名稱:寧南山區生態移民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6NXYDCDG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