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畫像石是漢代圖像最為重要的物質載體,它豐富的題材向我們展示了漢代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眷戀和對美好未來世界的憧憬。反映了漢代人們的思想、情感、意趣和觀念。本文以漢畫像石中的車馬出行圖為研究對象,旨在以車馬出行圖的構圖形式和圖像表達的寓意為研究視角,并通過馬克思文藝理論中的典型理論為研究方法,力圖闡釋車馬出行圖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它的出現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漢代人們意識形態的關系以及它的現實主義表現風格。從而更有益于我們研究漢代的歷史、社會思想和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形式,并為我們今后的藝術創作提供可以借鑒的思想方法,研究認為車馬出行圖反映了漢代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眷戀,描述了屬于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層次方面的真實。
【關鍵詞】:徐州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典型性;現實主義
一、引言
漢畫像石作為一種喪葬藝術,是漢代墓室、地面祠堂、墓地石闕等建筑上帶有雕刻內容的建筑構件。從西漢中期開始,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它隨著漢代社會的興盛而產生,隨著漢代的滅亡而絕跡,在中國的歷史上流行了近三個世紀之久,成為漢代美術藝術的精華,一個時代的文化代表,在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徐州作為漢文化的發源地,是漢畫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在出土的漢畫像中石車馬出行圖有它自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車馬出行圖作為記錄漢代社會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展現了漢代人們的思想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本文通過馬恩文藝理論典型理論來探究徐州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的現實主義表現風格。
二、漢代時期的典型環境
每一個典型人物的出現都與它存在的社會環境社會背景息息相關,尊重歷史與現實,嚴格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表現,漢畫像石反映了漢代生活的各個方面。漢畫像石作為典型時期下的歷史產物,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
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物質基礎的支撐,漢代繁榮的經濟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為畫像石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相比秦朝末年時繁重的徭役和殘酷的刑罰,漢代統治者總結了秦滅亡的教訓,采用相對寬松的法律來治理民眾,在這種相對寬松的法律下,百姓有了比較穩定的發展環境。另外采用無為而治的方法來穩定社會秩序,化解社會矛盾。西漢初年,為了使農業更好的發展采用了“重農抑商”、減輕了百姓的徭役,同時減少了征稅的政策,在這種條件下,使得當時農業的發展得到了非常有利的因素并獲得國家政策的支持。當時的手工業、冶鐵技術也得以發展,農業的發展使得鐵器廣泛使用,而冶鐵技術的發展是使鐵的質地更加堅硬。為車馬出行畫像石的出現成為一種可能。另一方面漢代人們的生死觀,情感,意趣和觀念也為車馬出行圖的出現帶來思想內涵上的支撐。
三、漢代車馬出行圖的典型性
(一)構圖
車馬出行圖作為漢畫像石眾多題材里面的一種,是具有它本身獨特的典型性的,從他的構圖中就非常有特點。車馬出行圖所表現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平面的藝術構圖,因此在畫面內容的取舍和情節的把握和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創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場景和人物中選取最重要的部分,用最精彩的部分來概括情節并尋找最能產生藝術效果的典型場景,始終把握畫面最具感染的藝術氛圍。觀察視點是影響車馬出行圖構圖的重要的因素。中國古代著作《林泉高致》己提出平遠、高遠和深遠的三種視點,說明透視法的視點與人類對于空間的認識有著密切關系。從漢代的車馬出行圖中圖像視點的變化,己經可以清楚地體現出創作者認識的發展軌跡。概括的講,車馬出行圖的表現方式基本都是散點透視,也就是說創作者從相同方向用等距離的視點去觀察所有要描繪的事物。通過對漢墓壁畫、畫像石以及畫像磚資料的分析,這樣的空間透視在畫面上基本可以概括為三種表現形式:平視法、斜視法和鳥敵散視法。
(二)寓意
車馬出行圖的構圖形式有它的典型性,而它所傳達出的內涵是與當時的社會以及人們的思想息息相關的。對于車馬出行圖的功能寓意一直是一個研究的熱點。很多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立場,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傾向。一種是對后代子孫的祈望,場面宏大的車馬出行圖表現了墓主人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都能過上富有的生活。第二種認為是升仙之途,是靈魂出行和墓主升仙的隊伍,第三種是祭拜之途,對死去人的尊敬希望在另一個世界也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充滿創造性是漢代非常典型的特點,漢代人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來裝飾墓葬,表現了一種深厚的感情和對未來的一種精神寄托。漢畫像石不僅僅是一種刻在石頭上的藝術作品。車馬出行圖描繪了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它不僅僅表現了對墓主人死后生活的描繪,另外也是墓主人對自己的子孫的祝福和祈望,就算自己死后,子子孫孫還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繼續享受榮華。
漢代是我們中國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時期。漢代統治者推崇的是儒家思想。雖然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但此時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巫術截緯但浪漫的楚地思想等并行不悖,這一點在畫像石的內容上也有著鮮明的體現。道家成為儒家學說之外,漢代社會中比較強大的一種信仰。道教的思想是一個比較開放的體系。他的核心思想是如何長生不老,如何去尋求人生的幸福,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這種思想恰恰迎合了人們的心靈需求,對可以永生不死,軀體死后靈魂升仙的渴望。因此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漢代人對升仙都有著一種渴望,這種追求從他們的現實生活中貫穿到他們死后對未來生活的向往。鳳鳥銜幣車馬出行圖便成為了他們對升仙之途追求的一種具象表現。這種寓意的產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非常大的關系,也與人們的生死觀念密不可分。
漢代盛行厚葬的風氣,主要是由于人們的生死觀念。古人認為,人死后軀體會腐爛與土地,靈魂會升天,軀體歸于土地后被認為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生活。而漢代獨尊的儒家更是有“事死如事生,禮也”的禮制規定。他們認為死去的人在感情上還是對現實世界的人不舍的,通過回到祠廟中重溫和延續人間的天倫之樂,所以每到特定的節日后人還是會延續祭拜這個風俗習慣。歸根揭底在于他們“把死人當活人對待,生著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在死后也是同樣需要的。”這不僅是表達了對死者的敬畏之情,也是對活著的人的一種心靈安慰以及以“孝”稱譽于世,通過孝進入仕途的期望。這種希望在車馬出行畫像石中得到體現。
四、結語
車馬出行畫像石折射出了漢代人們的思想、情趣、意志和觀念。是當時時代環境的縮影和具象的表達形式之一。我們從漢畫像石去看漢代社會,去了解漢代社會的審美情趣與思想觀念。漢畫像石的美及其寓意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信立祥:《漢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 命偉超、信立樣、魏學祭《中國畫像石全集》,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3] (英)貢布里希:《象征的圖像.貢布里希圖像學文集》,范景中、楊思梁主編,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
[4] 武利華:《徐州漢畫像石解讀》,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4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13。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李皓,男,漢族1993年12.28出生,籍貫:山東臨沂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