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對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研究的文獻進行了檢索,并運用內容分析法著重從教學設計應用領域(包括學科、企業等)各個方面,對文獻進行了綜合性的客觀評估和描述性的分析,總結出各應用領域教學設計研究的關注熱點以及其所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教學設計;應用案例;遠程教育
教學設計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是教育技術學領域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我國對教學設計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和發展,教學設計已經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學科,對傳統的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學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已開始被應用于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和企事業單位的培訓中,包括具體學科領域、具體課程、教學主題或者說內容分類。為此,筆者對近年來教學設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研究進行了一系列的對比分析總結,以得出當前教學設計在不同應用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其出現的問題 。
一、文獻資料來源與統計方法
1.文獻來源
本文的資料來源于導師提供的較全面的關于教學設計的文獻標題名以及各大數據庫,包括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CNKI系列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等,以中文關鍵詞或標題查找所獲取的學術期刊全文文獻資料。
2.文獻篩選
因我們分析的主題是圍繞教學設計在應用領域的研究而進行,故而為了能更精確的得出其研究現狀,我們對文獻進行了二次篩選:以關鍵詞查找應用實例,即某學科、某課程、某課、某單元或某個內容、某培訓的教學設計應用案例。
3.統計工具
本研究的數據統計、分析和圖的產生均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3中的數據統計EXCEL軟件。表采用了Microsoft Office 2013中文本編輯軟件Word中自帶的表格。
二、研究結果分析
1.定量分析
根據已經確定的類目,我們小組針對篩選后的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教學設計應用的實例研究中主要是針對某一學科、某一單元、某一課時的教案教學設計;其次是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理論支撐;再次是教學實際過程中所支撐的技術、教學環境這三個方面。其中,具體教案占48.02%,將近一半;理論體系、理念占19.01%;技術支持占17.22%。設計反思、應用綜述比率相對持平,各占7.06%、7.00%。培訓管理的相對較少,只占1.70%。
2.研究結果定性分析
筆者根據文獻數量的分析、研究內容的分析,大致了解了近年來的教學設計實際應用的研究內容。教學設計的應用研究主要是指把已有的教學設計研究成果應用于相關領域,該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教學設計在各教育階段中包括中小學基礎教育、高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的應用,以及應用于遠程教育、網絡課程的開發、媒體的設計等。
(1)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分析各年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教學設計在各教育階段領域中的應用是研究的熱點,其中又以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真實教學設計案例為盛。進而我們對該領域教學設計的特點作了以下總結:
涉及的學科。對于教學設計的研究分別在小學數學、語文、初中數學、高中物理、化學、歷史等學科中都有涉及,其文獻有近百篇。關注比較多的學科是語文、數學和英語,即我們在中小學階段老師和學生都比較重視的三門主科。
教學設計的組成要素。中小學各學科課堂的教學設計研究主要是圍繞教學設計中的幾個要素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的一個固定模式進行。而且諸多案例中都包含一個相同的部分,即對教學過程、教學活動的詳細描述。如2011年畢愛民的《分數基本性質》教學設計、2009年余耀清的《春》教學設計等。由此可見,中小學教師眼中的教學設計最核心、最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教學的實施過程和具體的教學活動,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最先考慮的就是他們將要安排的教學活動而不是教學目的或目標。
教學設計的依據。在眾多教學設計案例中,少有學習者分析環節,學習者并未成為教師設計時的首要考慮對象,大部分教學設計案例中包含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直接來源于課本、教材。從案例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教師教學設計中的分析與決策更多地還是基于個人經驗,而非從教學中獲得的客觀數據或事實,在案例中發現了大量的類似“學生可能……”、“學習者應該能……”、“學習者會……”的描述。如2011年北京第一六六中學的朱莉老師發表的《茉莉花》教學設計、2010年馬廣宇發表的《丑小鴨》教學設計與實踐等。沒有充分的學習者分析就很難了解到學生的切實需求,教師的設計和決策就失去了科學依據,教師進行的就只能是基于書本的經驗式的教學設計。
(2)高等院校的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高校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而言要強些,針對高校課程的教學設計,主要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借助外部工具的能力或方法來進行的設計。如《Blended Learning理論在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王蕾,鄭霞,平靜等發表于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5期),該篇文章,從大學教育的角度,結合具體的計算機課程教學,指明其對教學的指導意義并給出教學設計的具體步驟,以期能改進現有的教學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們的學習主動能動性,取得較為優化的學習效果。《DEMATEL方法在高校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王偉 高齊圣 發表于現代教育技術期刊,2009年第3期),兩位學者在該篇文中指出,按照系統結構、功能和行為的關系理論,高校課程體系設計和實施,既要考慮到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特性,又要考慮體系中各門課程的設置數目、內容、學分和前后銜接等。他們以統計學專業課程設置為例,應用DEMATEL方法,研究課程體系中各門課程之間的關聯關系,從而為高等學校教學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高校課程教學設計也更加注重各種學習理論包括建構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及混合式學習等在其中的應用,如《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黃鍵 發表于時代教育期刊 2008年第5期),他指出在大學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全面實施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能否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之一。他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3)教學設計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
隨著教育向大眾化、終身化、全球化方向發展,遠程教育成了一種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新型教育形態,這種教育形態的發展需要相關理論的運用。遠程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特別強調“系統化教學設計”,系統化有符合邏輯性及整體性雙重意義,符合邏輯性是指教學設計的進行要按部就班、有條不紊,而整體性是指教學設計的所有元素及所有階段,都要借著回饋及前饋來串連整合,形成有生命、互相關聯的整體。[1] 為此,學者們探索了教學設計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
應用教學設計理論對遠程教育中的情感進行教學設計。在遠程教育中,通過整合各方面因素,進行情感教學設計,促進各交往主體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情感信息交流系統,在情感互動的氛圍里,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陶冶了情操,學習積極性也得到增強,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發展。 [2]
應用教學設計理論設計并開發“網絡教學設計”專題學習網站。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設計、開發與利用網上資源、如何有效地與學科教學整合、如何有效地評估教學效果等一系列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就是其中的關鍵課題之一。為此,有學者研究了“網絡教學設計”網站的建設背景、構思過程、設計方法、開發過程以及初步應用效果的評價分析等問題。
探討了遠程教育的關鍵教學設計元素。有學者指出教學設計對遠程教學十分重要。成功的遠程教學的最關鍵方面是好的計劃,因為有效的教學計劃對確保教學質量是必要的。當設計遠程教學時,考慮關鍵教學設計元素對確保教學質量很有必要。并相應的提出了5點關鍵教學設計元素包括對學習者的考慮、組織遠程教學課程內容以及教學策略等。[3]
(4)培訓與管理
在各年的文獻中,也有部分是關于培訓的教學設計,包括教師培訓、企業培訓等。教學設計研究在教師培訓領域的應用主要是設計教師教育能力培訓的學習活動,主要目的是幫助教師提高教育技術能力,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如2009年楊倩發表的《基于活動理論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學習活動設計——以山東省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為例》。教學設計研究在企業培訓的應用則相對較少,大多是關于干部的培訓設計。
三、教學設計在各應用領域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中小學教學設計案例存在的不足
(1)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混淆或分離。
一般來說,教學內容是根據已經確定的教學目標來選擇的,即教學內容服務于教學目標,是達到教學目標所選擇的教學材料。目前各級各類學校都有指定的學科教材,它們初步為教師確定了教學的目標,教師需要做的是結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和預定的教學目標來為學習者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在中小學教學設計案例中,很多教師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混作一團,將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分析的環節羅列了大量具體知識點。還有部分教師過于重視教學活動的設計,致使選擇的教學內容與預定教學目標脫節,教學目標便也失去了它以導向作用存在的意義。
(2)對學習者分析的忽視或形式化。
重視學習者特征的分析是為學習而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表現。在中小學教學設計案例中,很多教師做教學設計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進行學習者分析對后期教學目標制定及教學內容、教學材料、教學媒體選擇的重要性。在分析各文獻中發現,過半數的教師僅依賴經驗對學習者當前狀態做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描述。學習者分析是教師設計教學方案的基礎,是教師判斷教學重難點、選擇教學材料、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它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認知成熟度、學習動機、對學習的期望、學習障礙及其產生原因等等有較科學的認識,以此來指導他們的設計。
2.高校課程教學設計存在的不足。
雖然在高校課程設計中都有涉及應用各種教學設計理論、方法進行教學設計,但如何科學地應用教學設計理論于相關專業課程的實踐研究,仍處于經驗性的摸索階段,對專業課程的教學與普遍的學習理論的結合欠缺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指導。如他們對于一些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新發展是非常關注的。他們嘗試著把理論研究者的新成果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如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式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習環境設計等等,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很多教師在使用這些概念和理論之前并沒有深入理解它們的內涵,致使他們在運用這些概念和理論時把握了它們的形卻沒有抓到它們的神,如:合作、協作學習并不單純是小組討論;自主探究式學習也不等于把任務完全交給學生;建構主義不僅僅是用多媒體創設一種情境后的合作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不在于為了使用信息技術而整合。如2011年顏穗芬發表的《基于合作分享式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設計》。
3、遠程教育課程教學設計存在的不足。
因遠程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因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遠程教育教學設計者他們需要發展對遠程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的理解;需要調整教學風格和課程內容并且考慮各種不同的聽眾的需要和期待;需要發展對傳送技術較好的理解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教學設計的后續工作,比如對于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教學設計,從文獻看來,大部分教師的設計中都只依賴于某一種交流媒體或者直接忽視這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期刊文章[J]:車啟鳳,謝成貴:基于遠程教育情感交流的教學設計,甘肅科技,2011(4)。
[2]期刊文章[J]:謝幼如,王淑芳,董繼燕:教學設計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電化教育研究,2011(2)。
[3]期刊文章[J]:安娜:教與學理論在專題學習網站中的應用——以《小學生古詩專題學習網站》為例,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7)。
[4]期刊文章[J]:曹熙斌,楊方琦:教育游戲在“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中國電化教育,2009(1)。
[5]期刊文章[J]:陳曦:UDI全方位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應用初探,中國電化教育,2012(1)。